“伪学霸”的真性情
2017-07-19艾科
艾科
作为家族之中八位天之骄子之首(按龄排序),我本着学习至上、情趣相投,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则,团结各家学霸自成一派,在保持特立独行的同时,还将代际横生的家长们排在“学习党”之外。但三人之行则必有我师,家长之中有位老者,虽已年至耄耋,但仍不落窠臼,时常与我等“叛逆青年”沆瀣一气,与其他家长斗智斗勇。她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化着渐渐长大的我们。
老将出山
清明前夕,年逾八旬的奶奶,以“伪大学生”的身份,在家族微信群里发了一封新潮的简短家书昭告四海儿孙:清明路上拥堵,大家不必刻意回来祭祖。对先人的追思在网上进行即可,经济又环保。祭奠不在于千篇一律的形式,而在于真情的持久永恒。
这封思想前卫、形式新颖的家书,寥寥数语,却一如既往地彰显着奶奶思想解放、致力学习的个性。她总爱以“伪大学生”的身份,与家中的“准大学生”们相提并论。私下里,我们偷偷给奶奶取了一个不太雅观的绰号——伪军,顾名思义,是与我们这些接受传统高等教育的“正规军”背道而驰的。念在她是“革命前辈”,且我們也需要在家长中间安插“卧底”,所以姑且带她玩玩。
奶奶的家书甫一出来,众人纷纷点赞,有的说要兼职,有的想去游玩,有的要准备毕业论文和实习……总之人人都异常繁忙,又都不好与传统礼俗抗背,奶奶的这封书信,让“正规军”们如释重负。她一直这样善解人意,从不用节日礼俗禁锢惯常生活。就像她一度教育我们的那样,无论行走多远,亲情永在心间,学习永不停歇。所以,我们这些远方追梦的孩子,反而一到假期,都会不约而同地尽可能回家团聚。这种放养式的亲情,非但没有让我们与家乡日渐疏离,反而愈发加强了对故土的眷恋。
奶奶识字不多,但最爱“冒充”文人,喜欢用文字与人交流。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因为孙子们全都成了“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她要跟上年轻人的脚步,不被生活大潮淘汰,更源于她和爷爷那段艰苦贫瘠的分居岁月。二老结婚刚满一年,爷爷就参军抗日了,且多年未还。支撑奶奶与艰苦岁月抗争的,便是战场上爷爷的来信,书信给了她无限生活勇气和与清苦岁月斗争的信心。奶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坐在煤油灯下品读爷爷的来信。信的内容令她时而凝眉惆怅,时而会心微笑,没人知道那泛黄的信纸上,究竟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如此精准地治愈她情绪上的痼疾,难道精神慰藉,胜过锦衣玉食吗?
影响深远
我渐渐长大后,奶奶每次重温完爷爷寄来的信件,都会兴致盎然地挑选精美句子读给我听:“人的一生,不管生活多么清苦,物质何其匮乏,都要坚持阅读和学习,做一个精神丰盈的快乐使者。”
那个时候,我尚不明白“精神丰盈”是何含义,只清晰地记得奶奶自此开始教我认字,一天学会两个生字,从自己的名字开始,学不会就不准吃饭。为了完全读懂书信,奶奶还买了一本新华字典,作为“扫盲”的秘密武器。在她的教导感染下,不知不觉间,我成为同龄孩子中认字最多的“天才”。
读大学之后,我开启了与奶奶书信往来的慢生活。她的信里总会有“好好学习”的嘱咐,并告诫我不要与人攀比学习之外的虚华,人生真正的美,在于心灵的丰盈良善。每次收到这样“不涉密”的信件,室友们都会争相阅读。用他们的话说,平时吃肉太多,读奶奶的信,像是品尝一盘苦瓜,清心润肺,明目去火,驱躁舒心,能从质朴中悟出真理,于平凡中感知伟大。我们将信中的经典语句用红线标出,张贴在宿舍宣传栏里,供大家时时警示自己,待下一封信件到来再将旧信替换下去。
奶奶的字迹歪歪扭扭,毫无章法,但由这些蹩脚文字组成的饱含深情的书信,却一直影响着我们宿舍6位涉世未深的兄弟。她教导我们勤勉谦卑,奋发图强,与人为善,正直爽朗。四年大学下来,我共收到奶奶寄来的近50封信件,因了这些信件的鼓励与鞭策,我们宿舍走出来三位硕士、一名教师、一个出国、一人从政。即使现在,我每每收拾书柜的时候,触碰到那些尘封许久的家书,心底就会涌起无限感怀。
老骥伏枥
随着年岁的增长,奶奶的视力日渐不济,便也不再给我写信。收不到信件的日子里,我诚惶诚恐,奶奶也因看不到这个明亮的世界而心绪低落。直至带她做了白内障手术之后,她才开始重回战场,用手机短信代替信笺,继续对我们“正规军”进行心灵教诲。
奶奶每个周末都会安详地坐在门前柿子树下的石磙旁,像导师一般精心编辑一条长长的短信家书,发给在五湖四海求学的孙辈。这些凝聚着浓浓亲情的电子家书,或告诫我们与人相处之道,或阐述学习何其重要,或夸赞乡村之变,或传授养生之法,有时候也百无聊赖地“推送”东家长李家短的乡村轶闻。但在每条短信最后,奶奶都会送上她精心原创的心灵感悟。长期以来,我们了解家乡变化的便捷途径,便是收发奶奶的短信家书。她已成为我们设在老家的“乡村新闻记者站”负责人,所以不管我们何时回家,总不会因为离家太久,而陷入与父老乡亲缺乏语言交集的窘境。最重要的是,奶奶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一直在潜移默化中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孩子。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家族发展壮大的强劲动力。
我曾建议奶奶有事拨打电话即可,不必耗费精力编写短信,可她却说不想用通话的方式占用儿孙们的宝贵时间,何况她的听力已经大不如前。编发短信能够锻炼她的语言组织能力,短信具有更好的存储性,信息编好群发出去,大家可以因需查看,这样不会影响年轻人的生活。奶奶问我:“如果我在你们忙得焦头烂额之际打电话过去,你们接是不接?接吧,会因心绪不佳不愿与我多谈;不接吧,又会感觉对我不敬,难是不难?”奶奶的追问,让我一时语塞,无从回答。
虚心请教
奶奶总是处处为别人着想,所以每次收到她发的短信家书后,我都会像专业编辑那样,仔细品读,认真回复,指出错字别字,尽可能地“传道授业解惑”。
一次,奶奶发短信偷偷问我,“单身汪”是啥意思?是不是犯罪分子的接头暗语?因为刚刚读研的妹妹,在打给奶奶的电话里随口提到了这三个字。
看到这条短信,我噗嗤一笑,说你只要会发短信就行了,不必知道太多,而且即便我耐心解释,你也未必理解。
孰知我的好心却被奶奶视为“敷衍”、“不敬”,说我打击了一位耄耋老者真诚求知的热情,于是准备在即将推送的下期短信家书里,以“头版头条”的方式,痛陈我的累累罪状,让“天下人”评说“是非功过”。是的,在奶奶眼里,全家人就是她的天下;短信家书,便是她捍卫权益的舆论武器。能够想象的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门前柿子树下的石磙旁,愤然编发“讨伐”短信的情景。
我顿感大事不妙,身为长孙的我,在兄弟姐妹中理应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万万不可被“老佛爷”下旨“定罪”,以致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我便一言以蔽之地告诉她:“单身汪”就是单身男女的意思。奶奶恍然大悟,并在随后发送的短信家书的第一条,郑重地表扬了我。看到这条“表扬信”,兄弟姐妹们纷纷埋怨奶奶有问题为何不找他们答疑解惑。奶奶笑说,只要坚持学习,她肯定還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到时再请大家赐教。
是的,年逾八旬的奶奶,始终像幼儿园小朋友一样,保持着旺盛的求知热情,孩子们对她举手之劳的帮助,被她谦逊地说成“赐教”,仁义礼节无所不在。
贯穿一生
奶奶常说,收到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发来的短信回复,是她一天当中最开心的时光。有了奶奶的点拨指引和以身示范,我们这些高等教育体制下的“正规军”,无论身处哪国,居在何方,各个骨子里都丰盈着良善细胞。
在奶奶生日到来之前,我将她发给我们的所有短信家书,连同当年爷爷写给她的书信集结成册,作为生日礼物奉送给她,这样既可缅怀过去,又能警示后人。这个提议得到一致赞同,在英国读书的堂弟还别出心裁道:“建议在这部书的后面,我们家族里的8位大学生,每人都给奶奶写一封亲笔书信,必须手写,以表敬意。”堂弟话音刚落,众人拍手称好。
我在最后一次校对书稿清样时,忽然发现,所有书信加在一起,都离不开“学习”这一主线。爷爷叮嘱奶奶日日习新,奶奶教导我们日有所获,我们也都在这个家训的鞭策下,读本读硕读博。我突然心血来潮,将原本庸常的书名,改成《贯穿一生的家风》。
奶奶生日那天,我将这份礼物带到她的面前时,她用枯树一般的双手抚摸着素雅的书脊,脸上的笑容灿烂甜蜜。
有人好奇地问奶奶,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传统书信、手机短信和时尚微信,样样玩得轻松自如,保持新潮的秘诀是啥?奶奶笑说:“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读大学的孩子们教了我很多新的知识。”奶奶的回答虔诚朴素,可是我想说,是她一直在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向晚辈践行学无止境的人生真谛和与人为善的淳朴家风,这种家风走过艰苦岁月,不仅萦绕在她书信的字里行间中,也贯穿于晚辈们的漫漫人生里。
原来,在传承家风的道路上,奶奶从来都不是“伪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