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的遗世静美
2017-07-19刘维芳
刘维芳
青岩古镇,一个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在花溪之南,距贵阳市区不过29公里之遥,我的自助游手册上给了它“五星”的评价。在旅游网站上关于它的则是:在那亘古不变的狮子山下,古镇胜迹随处可见。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计有九寺、八肩、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其中8座石碑坊现存3坊。而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却是手册上的那句描述:古民居保存完整的南街干净宁和,洗得发白的雕花桌椅、整齐精致的小院,仿佛时针指在历史的某一刻从此定格。
一早,我和阿石在贵阳的汽车站乘坐往惠水方向的车去青岩古镇。老板娘说最多费时一个半小时,此言一点不差,车一路等等停停的,下车时一看时间,正好是一个半小时。
顺着一小姑娘手指的方向,步行数分钟便到了古镇。站在古镇的北城门口,望着“售票处” 几个大字时,心里不免生出几分悔意来。这小镇自古是交通要寨,曾作为军事要塞重兵屯集驻守,四面筑城是自然之事,可这北城门明显是新修建的。一个需买票进门的镇子,估计早已商品化,疑心它早成了古装片的外景地。心里不免责怪自己的恳钝,哪有镇子生来就叫上古镇的?自然是现在被当成“摇钱树”才被加上一个“古”字,惟恐天下人不知其古罢了。
既来之,则安之。
一进城门,便见一院落门口,高挂着红灯笼,枝条上书“正宗玫瑰糖”。我告诉阿石:“今天我们有两样东西一定要尝,一个是青岩豆腐,一个就是玫瑰糖。”阿石笑了,说我就好吃,便问玫瑰糖是什么样的,又言:“这个青岩卖玫瑰糖的密度可能就像周庄的万三猪蹄,随处可见。”偌大的院子中安放了不少的桌椅,看来是旅游团休息的地方。原来玫瑰糖就是麻片糖,这东西加了玫瑰花瓣,便有了异香,尝一个,满口香甜,不粘不腻,正合了我的口味。
古镇的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明清街上店铺鳞次栉比。店内多卖苗族、侗族的各色服饰、刺绣、工艺品、米酒等物,路边的摊上则贩卖各色干货、小吃,有看上去黑如漆硬如铁的砖块豆腐,有高高叠起像是猪皮的豆腐皮,有油炸臭豆腐,有放在铁壶顶口上用蒸汽加热着的米糕,有成串的红色玉米,有干红辣椒和各种晒干了的糯米丸子……,当然还少不了各种字号的玫瑰糖。
阿石看见一家字号为“有名堂”的店铺招牌,很是喜欢,拍起照片来。坐在门口摇椅上的老婆婆,正翻着一小本子找电话号码,见阿石喜欢她家的招牌,便微笑着起身,用柔缓的声调说道:“欢迎到我家参观,了解苗族风情。随便看看,楼上也有不少东西。小丽,带客人进去参观,做个介绍。”我们走进店里,这原是个传统民宅,前面楼上楼下两层改做了店铺,店家住在小天井后面的屋子里。小丽姑娘看我留心那些刺绣,便一一向我介绍那些图案的意思,苗族无文字,苗家女子把她们的心思用一针一线绣在了衣饰之上。我看上了一条钉在墙上红色的侗族百褐裙,要四百多元,太贵了,这种对我来说几乎没有实用性的衣物,只能观叹。下得楼去,见阿石正在和老婆婆讨价还价,原来他看中了一个挂在门框上的布偶,这个被阿石称之为“疯丫头”的布偶是用麻布袋做的,开价一百八,八十肯卖,阿石很有点心动,我只觉得头晕:“要买也等我们回头了再买啊. 难道你要背着这样一个塞满废布料、沉甸甸的丫头走一整天?”老婆婆也笑着说:“你喜欢,回头再来买,我给你留着。”门边摆放着身穿不同服饰的苗女布偶,很精致,座底还有一纸片是该民族分支介绍,心下喜欢,但一个要30元,未免嫌贵,老婆婆回答说:“我家的东西都是明码实价。就那几个布袋做的工艺品可以讲价,其他的东西都不二价,虽然我还没有开过张,但我有自己的原则,我坚持自己的原则。”声调依然柔缓,我和阿石不禁相视一笑,老婆婆好可爱。
未完成的木刻,刻意展示的石臼石磨纺车,挂在墙壁上的农具、陈旧古老的石柜台、木柜台,都成了阿石的摄影题材。古镇上的人们酷爱花草,只要有院落,必定是姹紫嫣红的,各色菊花、凤尾竹为小镇增添了生趣。在一个三进的民宅中,天井中几个大型的傩戏面具挂在墙上,在翠竹的挎隐下,默默地望着进进出出的人们。
天阴阴的,我突然觉得有些无聊。阿石边拍照边感叹天公不做美,说如果有阳光有夕陽,照片就可以出什么样效果,又说:“这个镇上就卖这些东西吗?怎么这些个景点我们才看到两个呢?你不是说还有两条古驿道的?”是啊,还有那条南街呢?门票上的示意图并没有一条南街。我问一个居民,他笑了笑:南街?你要去的是西街吧?既然没有南街,那只能是一条在南面的小街了,或许我们无意中就走到了。
“哈,我们到了。快过来。”我兴奋地对阿石喊道。在一个十字路口,一侧的路标上写着:古驿道、慈云寺、万寿宫。另一侧的路标则是:古驿道、寿佛寺。
“这才是我想要的!这才是我想象中的!”抚摩着石片砌成的古墙,走在这已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的石砌街巷上,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已是近午时分。行人稀少,“这些墙很古老了,是用糯米,蜂蜜加石灰砌成的。” 迎面走来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站在我的身边,我朝她笑了笑。“姐姐,这朵花送给你。” 一朵黄色的小菊花,短短的花茎已经被女孩搡蔫了。“谢谢。” “一般我送别人花,别人都给我钱,我在攒钱上学。”我愣了一下,摸出一元硬币递给她。“想拍照吗?”女孩摇头,轻轻说了声谢谢,低下头走了。我微微叹口气,把那朵花放在了石墙上。
“这墙太美了。可惜这路不好,修得太整齐,破坏了照片的效果。” 是少了些韵味。不过别要求太高了,这也是青石板铺的。走着舒服呢。“别动。”我自觉地停住,转过身时,听到镜头转动的声音。
周恩来父亲曾居地就在这条巷道上。其隔壁是一个有着大院落的民居,门上挑出一个大大的“食”字,横书“古道遗风”,字体苍劲有力。信步走进,女主人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织毛衣,朝我们笑了笑。一白发老者在墙隅一角练习书法。院内遍植花草,葫芦架上结满葫芦,假山石雕、小桥流水,摇椅、玻璃桌,整个院落杂而不乱。两间半敞开式的南房雕花重漆、整齐古雅。看到这家主人在这半商半居的宅院里过着悠闲养老的日子,不禁心生羡慕。阿石朝主人笑道:“这院子真漂亮。” 女主人笑着点点头:“前些天,这些芙蓉花开得非常美。
慈云寺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这里的石雕很有名气。买了一套贵州风光的明信片,每张都盖上纪念邮戳,想寄给亲朋好友,可小姑娘说差不多要等一个月时间才会寄出。正犹豫时,忽闻悠扬的乐声,好似笛声,但却不敢确定,一时竟然听不出是何种乐器所奏。循声而去,只见一个穿中式服装的高大男子正站在树下花间吹奏着,轻身走近细看,原来他口中有一片树叶。用树叶吹奏乐曲,原只听说过,现在竟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我的心也随乐声欢愉轻快起来。曲毕,男子朝我点头微笑道:“你好。” “你好。蛮好听。是苗族的乐曲吧?” “对,是《苗岭的早晨》。”“你是怎么学会用叶子吹奏的?” “呵呵,这是民间的吹法,自己学的,没人教。你喜欢吗?” “喜欢。” “这个不难,随便什么叶子都可以,你只要先学会吹出声音,就容易吹出乐曲了。”他随手摘下一片树叶,“用它可以吹奏各种乐曲、京剧、流行歌曲都可以。我吹一段京剧给你听。”男子吹得果然惟妙惟肖,我赞叹不已。“我再吹一首。你听是什么曲子。”曲声缠缠绵绵,欲说还休。“我想这是一首情歌。” “对,是《桃花红》。你哪里来的?我刚才看你和一个朋友一起进来的,我喜欢你们这样的游玩方式,很自在轻松。”我们就这样攀谈起来。他原来是贵州省歌舞剧团的,常在深圳演出,因为这边的店铺要打理就回来了。过些日子要演出,刚才练习练习。又问我在贵州都去了什么地方,准备去些什么地方,喜欢什么样的地方。我告诉他我只有几天的时间可以走,还没有确定下面的行程。他想了想说他这些天太忙,要不可以开车带我们去玩,时间不充裕的话建议去凯里的千户苗寨,并肯定地告诉我那边的苗民穿自己的传统服饰,又撕了一张纸写下乘车的地点、线路,在哪。相互留了电话后我匆忙道别。
阿石已经发了几条微信问我,我和阿石说了刚才的经历,阿石瞪大眼睛: “原来那些曲子是他吹的啊。你怎么不马上告诉给我。我好给他拍照啊。可惜了。”我晕,这喜欢摄影的人什么都想拍张照片。
从万寿宫出来时,没吃上几块玫瑰糖的阿石早已饥肠辘辘。“古道遗风”四字才脱口,阿石当即同意。折回“古道遗风”,热情的主人接待了我们这两个客人。藤架下的摇椅旁还挂着两个灯笼,上书“太子府”。原来这里曾拍过聊斋故事,我也扮了一回女鬼,在这院子里当了回阿石的“道具”,横竖左右的拍了不少照片,乐得小妹也当起了參谋。这里的饭菜可谓价廉物美,结账时都差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者很高兴地让阿石拍照,和我们合影,又拿出自家的相册来给我们看。他的一对漂亮的儿女都有一份好工作,这个庭院是孩子买下送给父母养老的。这样的家庭自然是让人羡慕的。在这个让人留恋的庭院,我们消磨了好长的时间。
伫立在已经修复的定广门城墙上,侬稀可见古城墙的遗址残迹。城外,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早已坑洼不平的路面悠悠地通向远方,越过小山,向惠水方向延伸着。城内,“赵理伦百岁坊”相对着城门,牌坊上那造型创意独到的下山狮威然地注视着进出城门的人们,见证着历史。
且不说古镇客栈是如何的古朴生趣,路边的代书是如何的热闹景象,我们走进一个个景点,走过每一条巷路,时间一晃而过,告别古镇时已是傍晚。阿石终于以五十元的价钱买到了“疯丫头”。老婆婆找出个大袋子来放“疯丫头”时。有人来串门,看到大家都乐呵呵的,不知有何喜事,老婆婆答道:“这年轻人看中我们家的一个布娃娃,我看他真心喜欢,便宜卖给他,结个缘分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