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伴慈母 百善孝为先
——评二人台现代戏《母亲泪》
2017-07-19桑锦红
桑锦红
温情伴慈母 百善孝为先
——评二人台现代戏《母亲泪》
桑锦红
“2017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中,我尤为期待平日鲜少观摩又颇为感兴趣的二人台剧目《母亲泪》。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它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以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此,这一民间艺术进一步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与发展。
忻州二人台剧团上演的《母亲泪》打破了以往二人台传统剧目的内容类别,创新性移植了曲艺方面的题材。显然,剧团在多年的剧目建设中正极力使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在创新中提升,着眼于挖掘本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努力朝着创作具有创新性、观赏性的二人台精品剧目的方向发展。每一部戏剧精品剧目的诞生都离不开各路戏剧专家的研讨献策,更与剧作的几度修改、与不断的研究打磨密不可分,这是一部成功作品必然要经历的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同样,《母亲泪》参与此次省级新创剧目展演,着实迈开了二人台新剧目创作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母亲泪》正以满腔热情迎接着三晋戏迷观众的细致欣赏与友好点评。
《母亲泪》的大致剧情为:年过七旬的老婆婆,丈夫离世二十年,膝下有三儿一女。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四个孩子抚养大,本来老婆婆该安度晚年享受幸福生活了,哪知儿子各个娶了媳妇忘了娘,分家后老婆婆却没人赡养。同住一个屋檐下,老婆婆守着儿子和儿媳却连口粗茶淡饭都吃不上。儿子们又都是“妻管严”,对媳妇百般折磨婆婆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无奈之下,在法官的调解和教育下哥嫂们当庭答应好好赡养老人,并商定了赡养老人的“规矩”。不料,儿子和儿媳却将母亲当成是雇佣的“保姆”一般。女儿荷花决意要接母亲去她家,却被几个哥嫂阻拦,并以独吞“存折“为名,将荷花气走。不久,媳妇们又开始推诿赡养老人的义务,凄苦的老人何去何从……
毋庸置疑,《母亲泪》明显以“孝”为主题方向,并通过“百善孝为先”的创作主旨,告诫人们只有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才能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社会理想局面。继观摩本戏并参加了专家研讨后,我着重对该戏的剧本创作立意和情节结构安排两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揣摩与思考。是否应该在剧情故事的编排方面进行再度梳理,酝酿激烈的戏剧矛盾,突出剧本的核心,即剧本的立意方面应该重新定义,这样主题既深刻,情节也更为生动,展现的舞台效果也更具丰富的戏剧性。
首先,从剧作整体情节来分析,《母亲泪》并没有让观众看出是以歌颂正能量为主线。伟大善良的母亲养育的四个孩子当中,为什么三个儿子娶媳妇后对自己的亲娘近乎发展到虐待式的冷漠,观众难免为此疑惑不解,难道三个儿子都不孝顺?同时反衬出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次要性过失,近而我们可以从时下全社会正提倡和树立的“家风”“家训”来深挖新主题:既倡导子女面向长辈们绪”也是为了突出主脑,为“立主脑”服务。栗毓美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治理黄河,而栗毓美在济宁河道总督任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则是创造并竭力向朝廷推广“以砖代埽”的治黄经验。这也是他治理黄河能够取得突出成就的关键之处,也属于《河清海晏》一剧所涉及的主要情节。剧中,这样的治黄经验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治黄当中,栗毓美注重调查研究,经常乘小船沿河道巡视、考察,并深入群众了解治黄的症结及经验。后来他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创造了“以砖代埽”的治黄经验。
而这样的治河措施触及了河道官场的利益链条,从而引起朝廷大臣的极力阻挠,他们认为抛砖不如修埽,购砖不如购料。在《河清海晏》一剧中,以济宁河道副总督安澜以及钦差大臣舒穆鲁为首的官员正是凭借河坝屡修屡损、屡损屡修的机会,侵吞朝廷的治河公款中饱私囊,发朝廷治理黄河的不义之财。栗毓美试用砖坝成功后,据理力争,向皇帝一再上书,力争请求推广,并详细陈述了“以砖代埽”的利弊。经过艰苦的努力,直到道光十九年,皇帝才批准制砖修堤的建议,进行推广。
历史上,栗毓美于道光二十年病逝任内,据说当他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山西时,沿途群众挥泪相送,千里不绝。许多官吏“亦皆闻之流涕”。他逝世以后,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对他非常怀念。当地百姓为他修了庙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甚至当地民间传说,栗大人因黄河上涨,先扔鞋子,后殉河而死,以身报国。
清朝道光皇帝特地为他在浑源州城东南二里处修建了一座陵墓,赐太子太保,谥号恭勤,并为栗毓美写了祭文。栗毓美的墓志铭为著名民族英雄、当时两广总督林则徐撰写。林则徐与栗毓美素有交往,志同道合,十分敬重栗毓美的品德,他在两千多字的墓志铭中,对栗毓美的生平业绩详加介绍,由衷赞叹,寄托了对这位贤达的无限哀思。
当地人民都亲切地称呼栗毓美为栗大人。每逢清明时节,为缅怀这位实心实力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和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治河能臣,前往祭祀的游人甚多。这也用在了《河清海晏》一剧的末尾,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人们到栗毓美陵墓凭吊,歌颂这位治河能臣的不朽功绩,他走了,却给黄河两岸的劳苦大众带来了安宁。
《河清海晏》一剧以栗毓美出任河道总督挡了河道副总督的道为开始,河道副总督安澜与钦差舒穆鲁密谋炸坝以陷害栗毓美并得到修河坝的公款,可谓一箭双雕。他们挟持老河工郭大昌一家以要挟郭大昌炸坝,否则杀了郭大昌一家,在妄图杀害郭大昌时,却被郭大昌炸坝之后成功逃脱。中间安插副总督安澜送美女青莲给钦差舒穆鲁的线索,而青莲恰为老河工郭大昌失散的女儿,这为以后栗毓美拿到安澜、舒穆鲁勾结侵吞河道公款的证据埋下伏笔,可谓情节跌宕,针线细密,这就是李渔戏剧结构理论三大原则的第三条:“密针线”。
河清海晏,也叫海清河晏,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可见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河工关系着天下苍生。剧目以“河清海晏”为名,将对栗毓美的歌颂提升至家国天下的高度,加重了对历史人物歌颂的厚重感,使得更具深度更有力度,从剧本角度来看,也更有说服力。加上大同市晋剧院的倾力打造,最终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一部好戏的成功与否,确实需要好的演员演绎,也确实需要好的剧本,而剧本的成功与否,借用李渔的一句话:“传奇之设,专为登场”,只有成为场上之作,才是戏曲剧本存在的真谛。
桑锦红,女,山西省戏剧研究所,三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