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1

2017-07-19

震灾防御技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砌体砂浆民居

肖 遥 丁 浩 王 超 齐 鑫



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1

肖 遥 丁 浩 王 超 齐 鑫

(辽宁省地震局,沈阳 110034)

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是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辽宁省盘锦、海城、营口地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从房屋的结构特点、建造年代分布、房屋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鉴于该区域结构特点和建造年代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给出了该调查区域的农村住宅分类方法。提出基于调查中发现的进深与分类之间的相关性,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图片判读能够在保证准确度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建立农村房屋存量数据库的成本。最后,本文结合震害中农村民居砌体墙破坏模式及《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2008)指出了盘海营地区农村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不足。

盘海营地区 农村住宅 抗震性能调查 农村住宅分类方法

引言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总体目标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新建农村民居采取抗震措施,并在主要任务中提出开展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推广农村民居防震技术,加强对农村民居建造和加固的指导,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等要求。

辽宁省盘锦、海城、营口地区(下文简称盘海营地区)是辽宁省内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图1)。区内发生了多次S4.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近年来亦小震不断。从地震分布来看,地区内的海城和营口大石桥地震频发,而历史上营口和熊岳也发生过5级地震。盘锦地区并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由于其位于下辽河平原,第四纪沉积层厚度达数百米,多数地区有较厚的液化砂土分布,并且在海城地震中发生了较强的砂土液化现象,从海城地震的等震线分布可以看出,受到震源、传播机制和场地的共同作用,盘锦地区亦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79)。从构造分布上看,盘海营地区内有金州断裂、牛居-油燕沟断裂、辽中断裂、台安断裂和海城河断裂等多条主要断裂通过,而熊岳处于金州断裂的晚更新世活动段,海城河断裂是1975年海城S7.3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亦是目前辽宁省内发现的唯一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盘海营地区具有较高的地震危险性,所面临的地震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另外,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很多破坏性地震都发生在农村,但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既有农村住宅几乎很少按照规范设计,农村住宅的防震能力薄弱。可以说,农村既是地震灾害的多发区,也是抵御地震灾害的薄弱区。表1中列出了1940年以来辽宁地区11次主要破坏性地震以及造成的破坏灾情,从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11次地震都发生在农村地区,而这其中分布在盘海营地区的就有7次。且从表中亦可看出,S4.7—5级的地震多数造成的是围墙及烟囱破坏,个别房屋出现裂纹;但S5.1级以上的地震就会给农村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从最近的1999年和2000年岫岩相继发生的2次地震,以及2013年灯塔地震的灾情(王超等,2014)中可以看出,目前农村房屋抗震能力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具有较高的地震易损性,中等强度的地震就会给农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大地震则可能导致在该地区的无筋砌体结构产生灾难性的破坏。因此,深入了解农村房屋现状,调查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指出农村民居抗震措施存在的不足,对降低农村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表1 1940年以来辽宁省主要破坏性地震及灾情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农村房屋抗震能力引起了重视,辽宁省地震局于2008年开展了农村民居普查和抗震性能评价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全省农村民居普查、抗震性能评价、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2008年的评价中采用了综合判别的方法,该方法简要、直观,采用0到1之间的1个数作为安全性指数,对民居的抗震性能用好、较好、中等、差4个档进行了划分,首次评价了辽宁省农村民居建筑的抗震性能。但是该方法主要是经验判别法,使用的参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于专家判断的,并没有从结构抗震的角度形成包含砌体结构特性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工作成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的农村建筑特点各有不同,因此对于辽宁来说,直接采用基于其他地区的震害统计结果形成的地震易损性矩阵或易损性分析曲线也是不够准确的。

为了进一步准确地研究农村房屋所面临的地震风险,在中国地震局星火计划的支持下开展了盘海营农村单层房屋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地震风险研究项目。项目组成员对盘海营地区的农村房屋建筑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工作,从结构形式、建造年代,存量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指出了目前盘海营地区农村民居存在的主要问题。这部分调查研究是项目研究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该工作可以从房屋的结构形式、大小、建筑特征上对于盘海营地区的农村房屋有所了解,便于未来构建模型进行分析计算,以获得农村主要类型住宅的易损性曲线。另外,本次调查工作也对于未来建立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存量数据库具有借鉴意义。

1 盘海营农村住宅的结构特点

项目组成员于2016年7月至8月期间,历时3周,对辽宁省盘海营地区的9个自然村进行了实地调查,针对不同结构类型,记录了影响农村住宅房屋易损性的主要建筑特征和参数,拍摄照片161张,调查点的信息可见表2。

在农村民居普查和抗震性能评价工作中通常有2种农村民居的划分方法。一是采用结构形式划分,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 161-2008)(下文简称《规程》)中将镇村建筑划分为砌体结构、木结构、生土结构和石结构,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常详细划分出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二是采用年代分布划分,通常以10年为跨度,不同地区和不同学者的划分跨度可能不同(高惠瑛等,2010;王满生等,2013;魏英祖等,2005)。经过对本次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盘海营地区农村既有民居结构类型有砌体结构和石结构。其中砌体结构通常可分为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两者均采用砖砌筑的墙竖向承重,区别在于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以及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而砖木结构中楼板、屋架等用木结构。石结构仅在营口市南孤家子村调查点有发现,而土木结构民居在盘海营地区农村基本已经被取代,在本次调查中未见。另外,盘海营地区砌体结构从钢筋含量的角度又可以分成无筋砌体和约束砌体,其中无筋砌体大致对应于砖木结构,约束砌体大致对应于具有圈梁和构造柱的砖混结构。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建筑的结构特点与修建年代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且在同一农村相近几年修建的房屋通常在结构特点、建筑尺寸上具有很好的相似性。基于本次对盘海营既有农村住宅调查结构的归纳分类,可以将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Ⅰ类:主要是2000年后建造的房屋,砖混结构,以单层建筑为主。近些年极少数经济条件富裕的家庭盖有2层楼房,并不能作为农村民居的代表性分类。采用普通烧结砖240×115×53mm,砖墙承重,外墙厚370mm,内墙厚240mm;采用水泥砂浆,灰缝约厚10mm,较饱满,根据调查中当地工匠所述,将当地的砂浆配合比习惯与《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 161-2008)中附录G的砂浆配合比进行对比,估计出该类房屋砂浆的强度优势分布区间为[M5,M7.5];均设置有上圈梁,地圈梁,4角设置有构造柱,部分房屋窗间壁亦设置有构造柱(主要出现在2006年以后,同时受经济条件影响),圈梁和构造柱通常由钢筋混凝土构成,构造柱采用马牙槎形式,一般主筋12或14,箍筋6,箍筋间距200mm或250mm,搭接良好;屋盖按外形可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对于较大的开间在中部加型钢梁或混凝土梁,根据不同经济条件,屋盖主要分为木檩条木板、预制板和现浇混凝土3类,木檩条一般直接搭在墙上,预制板常穿孔以便于构造柱上的钢筋穿过;主要在墙下采用无筋毛石混凝土地基,毛石混凝土砌筑成一体,即当地农村所谓的“满堂红”式地基。从开间和进深来看,盘锦和营口地区的6个调查点中房屋进深一般为8.5—12m,在海城3个调查点亦有部分房屋进深为8m,并且房屋进深有随着时间进程越来越大的趋势;房屋的开间一般为3.8—4.2m,间数一般为3间到5间。图2给出了此类结构的典型代表建筑:(a)营口市南孤家子村二层楼房照片,该类房屋存量极少并不具有代表性,但属于该类结构;(b)营口市毕家村民居正面照片;(c)毕家村民居侧面照片,调查点中仅该村见到山墙开窗;(d)海城市邓家村民居正面照片,均属于此类建筑,其抗震能力较好;(e)和(f)展示了该类建筑屋盖的常用结构形式。

表2 农村调查点名称和坐标

(a)(b) (c)(d) (e)(f)

图2盘海营地区农村典型Ⅰ类房屋建筑。

Fig. 2Typical examples of the rural housing structure type Ⅰ

Ⅱ类:主要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1988年左右个别有条件的家庭就修建了此类房屋,还有一些原来隶属于村供销社之类的公用房屋,后转为民居住宅,这些“公转民”类房屋建造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在结构类型上属于砖混结构单层房屋。从结构特点上看大体与Ⅰ类房屋相似,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该类房屋在构造上仅设置有上圈梁和地圈梁,未设置构造柱,且该年代早、中期房屋使用的多是配筋砖圈梁,后期才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圈梁。90年代后期建造的房屋采用水泥砂浆,90年代前期采用混合砂浆,该类砂浆的强度不如混合砂浆,强度优势分布区间为[M2.5,M5]。屋盖外形与Ⅰ类房屋相同,从使用的材料上看没有发现现浇混凝土类型的屋盖,地基亦不如Ⅰ类房屋。从尺寸上看,房屋进深一般为7.5—8.5m,在海城3个调查点有部分房屋进深为7m,趋势与Ⅰ类房屋相同;房屋的开间配置亦与Ⅰ类房屋相同。图3给出了该类结构调查照片:(a)盘锦市云家村民居正面照片;(b)盘锦市吉家村民居正面照片;(c)海城市东园村民居正面照片;(d)营口市后石村民居正面照片。

(a)(b) (c)(d)

Ⅲ1类:主要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年代分布区间大致是1982年至1989年,砖木结构,外墙厚370mm。砌筑砂浆方面,80年代前期建造的采用粘土砂浆,当地村名称为“泥口”,该类砂浆强度低并且老化严重,估计该类砂浆强度小于《规程》的最低要求M1;80年代后期建造的房屋部分采用了混合砂浆,估计强度优势分布区间为[M1,M2.5]。没有设置上圈梁,少数设置了地圈梁,无构造柱。屋盖从外形上看主要为双坡屋面和拱形屋面,其中拱形屋面在Ⅰ、Ⅱ类建筑中未见,结构形式上多采用“硬山搁檩”,调查发现基本没有在檩下设置垫木,设置剪刀撑的亦较少,多采用砂土地基。从尺寸上看,房屋进深一般为6—7.5m,随着时间进程越来越大;房屋开间一般为3.5—3.8m,一般为3到4间。图4(a)、(b)分别给出了盘锦市吉家村民居、海城市朱家大沟村民居正面照片,属于此类建筑。

(a)(b) (c)(d) (e)(f) (g)(h)

Ⅲ2类:主要建造于1976年至1982年。外墙厚370mm,个别后纵墙厚240mm。砌筑砂浆采用粘土砂浆,估计强度小于M1。屋盖外形上与Ⅲ1类相同,早期多采用木制梁柱体系,类似于传统的“四梁八柱”结构形式。在营口市南孤家子村调查点见到了砖-毛石结构房屋,该类房屋南侧采光面采用砖砌筑,其他3面采用毛石砌筑。从尺寸上看,房屋进深一般为5—6m;开间一般为3.5m,一般为3到4间。需要指出的是,一些Ⅲ1类和Ⅲ2类的房屋从结构形式上是相似的,但由于建造年代不同,建筑材料的质量和老化程度有很大差别。图4中(c)、(d)分别是盘锦市蓝石坳村民居正面和室内照片;(e)为海城市朱家大沟村民居照片;(f)营口市后石村民居室内照片,该房屋已作为服装作坊,但仍有同类房屋作为住宅;(g)和(h)分别是营口市南孤家子村民居背面和正面照片,调查点中仅该村见到了石结构;从(d)和(f)中可以看到该类房屋常用的屋盖结构形式。

2 农村住宅的分类与分布

根据前文提出的盘海营农村民居类型划分方法,对各调查点的房屋进行分类,见图5、6。令人失望的是,图6表明不同地区的农村房屋分类各不相同,不具有地域一致性特征。这种不规律将给项目的最终目标,即地震风险评估带来难度。

单纯依靠调查和普查来获得农村房屋存量数据非常耗费人力和财力。以本次调查为例,1个调查组在熟练掌握调查技巧的情况下,一天也仅能调查1至2个农村居民点,这是因为调查中发现盘海营地区的农村住宅一般是南北朝向或近南北朝向,横向成排分布,通常每横排房屋类别大致相近,但各排之间差别明显。这造成在1个农村居民点中抽出一定区域进行抽样调查然后以抽样区所得结果代表整个农村居民点可能会存在较大的误差。亦由于图6表明,不同村之间的房屋存量及分类并无规律可循,这造成抽取一个村进行细致调查的结果不具有普遍性,故不能代表附近其他村的住宅情况。

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工作分析不同类别房屋结构的典型性特征时发现,盘海营地区房屋进深尺寸是可以辨析房屋类型的重要参数。Ⅰ类房屋进深均在8.5m以上;Ⅱ类房屋进深7—8.5m;Ⅲ1类和Ⅲ2类房屋进深小于7m,其中Ⅲ2类房屋进深均小于6m。目前Google Earth提供的免费卫星图像已经可以达到0.5m的高精度。以卫片读取的农村房屋二维尺寸数据为主,并综合考虑屋盖形式及新旧程度、房屋高度(可根据阴影判别)、院落的其他特征和Google Earth不同时间的卫片结合形成的综合判据,可以按照前文所述的标准初步判读农村房屋建筑的分类并获取农村房屋的存量面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卫星照片读取的房屋进深尺寸包含屋檐,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前后屋檐宽度之和大约为0.5m左右,因此对于卫片量取的进深需要扣除前后屋檐宽度之和。图7和图8以蓝石坳村为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判读获得的房屋分类与实际调查一致。这种方法有助于在保证准确性可接受的基础上降低建立盘海营地区农村房屋存量数据库的成本。

3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现状分析

在近年来在多次大地震中发现,农村房屋建筑主要有2个抗震薄弱环节,即①屋顶和支撑墙之间、内横墙和纵墙之间的连接;②砌体墙体。第一个薄弱环节,即连接的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出现裂缝和分离;第二个薄弱环节,即砌体墙则观察到的3种破坏模式,包括剪切、弯曲和滑动破坏。剪切破坏以斜对角线开裂通过砖单元或者下边的砂浆接缝为特征,当主应力达到砌体的对角线抗拉强度时,将产生这种情况。弯曲破坏表现有2种:①由于墙平面外弯曲受力产生水平弯拉破坏,如首先在薄弱部位出现水平裂缝,严重时墙体外闪;②在细长的约束砌体墙中当纵向钢筋屈服后,在相反一侧砖砌体的底脚发生压碎。滑动破坏表现为沿着水平砂浆接缝出现裂缝,当剪切应力达到砂浆和砖之间的粘结强度时出现这种情况。应注意的是,上述的破坏模式中,经历次震后现场勘察发现剪切破坏一直是最主要的破坏模式(Griffith等,2006;Park等,2009;Okail等,2016)。

对于上述2个薄弱环节,第一个薄弱环节可以通过提升相应部位的连接能力来改进;第二个薄弱环节主要受制于墙的强度、刚度和延性3个主要的设计参数。这些参数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抗震构造措施、砖和砂浆的强度、灰缝厚度及饱满度、墙的尺寸和比例、开洞的数量和尺寸及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相对于所在墙的尺寸、在墙上的竖向载荷。

通过对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并结合本次的调查成果,可以总结出目前盘海营地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仍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房屋关键连接部位缺乏拉结措施或不符合规范。从本次调查统计来看,2000年以前(即构造柱使用以前),农村房屋主要更注重“承重”问题,对于地震引起的横向载荷不够重视。墙与墙拉结、墙与屋顶拉结和墙柱拉结措施较为缺乏。调查区内Ⅲ1类、Ⅲ2类以及部分Ⅱ类房屋都采用“硬山搁檩”的形式,这些民居缺乏山墙与屋盖系统的有效拉结措施。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盘海营地区内包含一部分设防烈度达8度的地区,几次大地震的震害表明,在8度地震区檩条拔出、山墙外闪以致房屋倒塌是常见的破坏现象。因此,在《规程》中规定8度及以上地区不应采用硬山搁檩屋盖做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同时,参考《规程》中对于连接部分的规定,调查区内的房屋建筑在连接环节仍有许多不足,有很大改良空间。

(2)抗震构造措施的设置问题。圈梁可以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减小不均匀沉降,增强房屋刚度,并且可以使墙体受力均匀,对墙体起到约束作用,提高其抗震承载力。历次震害表明,设有圈梁的砌体房屋的震害相对未设置圈梁的房屋要轻的多,其作用十分明显。由于盘海营地区大部分位于较厚的第四纪沉积层上,土层较软,为了防止不均匀沉降,1990年代以后,在盘海营地区设置圈梁较为普遍。构造柱可以有效抵抗剪力,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从调查来看,2000年至2005年,构造柱开始得到了逐步使用,但仍有一些住户没有采用构造柱,在本次调查中采用和不采用的比例关系大概是1:1。2006年以后兴建的房屋,基本在房屋4角设置了构造柱,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一些房屋在内横墙和外纵墙交接处、窗间墙亦设置了构造柱,本次调查中仅4角设置构造柱和窗间墙亦设置有构造柱的比例大约是5:1。而Ⅲ1类、Ⅲ2类房屋则缺乏抗震构造措施,该2类房屋的抗震情况堪忧。

(3)砖和砂浆的质量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Ⅲ1类和Ⅲ2类房屋建筑中,包括砖的强度不达标、采用“泥口”(即粘土砂浆)砂浆强度低等,尤其是Ⅲ2类房屋老化情况非常严重。同时由于这2类房屋建成使用已经30多年,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造成部分房屋墙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这将成为这些建筑的薄弱部位,地震中更易先发生局部破坏,从而引起结构的整体破坏。

(4)墙的尺寸和比例问题。墙体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一般来说随着墙体宽度增加,墙的初始刚度、弹性极限和最大强度都会增加,抗震能力也就越好,因此在《规程》中对墙的尺寸做出了限制,如表3和表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调查中发现地区内农村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往往过大,超过《规程》中的限值;并且各类房屋均存在前纵墙开洞过大,窗间墙宽度难以满足《规程》关于墙体局部宽度限值的要求,尤其需要引起注意。同时,窗间壁高宽比过大对墙的破坏模式也有影响,很多实验表明细长的墙更容易出现弯曲破坏。

表3《规程》中抗震横墙最大间距规定(单位:m)

表4《规程》中房屋局部尺寸限值(单位:m)

(5)开洞尺寸问题。大的开洞尺寸一方面会造成整个抗震墙体截面严重不足,使整体的抗震能力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会造成窗间壁过于细长,从而引起破坏模式的变化,容易发生弯曲破坏。因此在《规程》中规定了抗震墙层高的1/2处门窗洞口所占的水平横截面面积:对于承重横墙,不应大于总截面面积的25%;对于承重纵墙,不应大于总截面面积的50%。在调查中发现,为了更好的采光,农村房屋前纵墙开洞一般超过《规程》规定标准,在近几年建造的Ⅰ类房屋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并且一些农村房屋前后纵墙开洞一般有较大差别,后纵墙上窗开洞的尺寸较小,个数也较少,这会导致前后纵墙的刚度不相同,结构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一致,将会使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平面扭转,加重震害。

(6)一些其他问题。同一高度内不应采用不同材料,而营口老式石结构房屋,正面采用砖砌结构,其他3面采用石结构(见图4(g)、(h)),非常不安全。无筋砖砌过梁在地震中、低烈度区就会发生破坏,出现裂缝,严重时过梁脱落,因此不应采用无筋砖过梁。檩条和椽子在搭接时不应浮搁,木屋架应下设木垫板防止应力集中对墙体造成破坏。另外,在本次调查中没有获得钢筋搭接方式的情况,施工时应按照《规程》中的要求正确搭接。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房屋长期处于自建状态,多数房屋按照当地村民的习惯来建造,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通过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很多农村房屋已由村镇施工队进行施工,房屋结构的施工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很多细节上并不符合《规程》的要求,因此在工匠和村民中普及结构抗震和施工方法的知识是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传统的宣传手册模式,现在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采用“互联网+”的宣传新模式,比如建立包含农村住宅建筑施工方法、施工图、结构抗震知识的免费网站,建立公共微信号、微博,为提升农村住宅房屋的抗震性能提供服务。

4 结论

本文介绍了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房屋抗震性能调查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对于农村住宅房屋从结构和年代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并对该区域农村住宅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房屋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年代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并可划分出4种类型,对4种类型的结构特点和尺寸特征进行了介绍。文中针对各村房屋分类情况,根据调查中发现的进深与分类的相关性,提出利用卫星图片能够在准确度可接受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建设农村房屋存量数据库的成本。最后,结合在多次地震震害中观察到的破坏模式,分析了目前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房屋存在的若干个问题,提出可利用“互联网+”的宣传新模式为提升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提供服务。

高惠瑛,张铁军,黄声明等,2010.福建省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调查与现状分析.灾害学,25(S1):243—249.

王超,李东春,翟文杰等,2014.灯塔地震农村房屋震害特征简介.世界地震工程,30(4):189—195.

王满生,杨威,陈俞等,2013.北京地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调查研究.建筑结构,43(18):96—99.

魏英祖,郭金贵,2005.西北地区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现状及对策.西北地震学报,27(4):351—353,356.

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1979.海城地震震害.北京:地震出版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JGJ 161-2008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Griffith M. C., Lam N., Wilson J., 2006. Displacement-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unreinforced masonry walls in bending. Australian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6(2): 119—132.

Okail H., Abdelrahman A., Abdelkhalik A., et al., 2016.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lateral load response of confined masonry walls. HBRC Journal, 12 (1): 33—46.

Park J., Towashiraporn P., Craig J. I., et al., 2009. Seismic fragility analysis of low — rise unreinforced masonry structur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31 (1): 125—137.

Investigation to the Anti-Seismic Capacity of the Residential Houses in the Rural Area of P. H. Y. Region

Xiao Yao, Ding Hao, Wang Chao and Qi Xin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34, China)

The investigation to the anti-seismic capac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hous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plan.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ge distribution, housing size and other aspect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work in the Panjin, Haicheng and Yingkou areas of Liaoning Province are summarized. A rural residenti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account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ings age in the region. Because there exists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construction time and building classification in the survey region, it is proposed that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may be used to reduce the cost of building a database of rural housing stock with reasonable the accuracy. Finally, som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rural housing earthquake resistance are revealed based on the "Seismi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 town and village" accompanied with the damage model of rural residential masonry walls.

Panjin —HaiCheng —YingKou area; Rural housing; Seismic performance survey; Rural residential classification method

1基金项目 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编号:XH16009Y)

2016-11-16

肖遥,男,生于1986年。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震工程与工程抗震。E-mail:iemxiaoyao@163.com

肖遥,丁浩,王超,齐鑫,2017.盘海营地区农村住宅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震灾防御技术,12(2):369—382. doi:10.11899/zzfy20170214

猜你喜欢

砌体砂浆民居
大连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砌体墙上安装摩擦型阻尼器施工技术探讨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房屋建筑中砖砌体施工技术分析
竖向开槽砌体墙燃气爆炸动力响应及加固
不同组份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强度研究
磷石膏砂浆在内墙抹灰施工中的应用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