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关系质量、核心企业领导力与创新能力
2017-07-19许广永郝红美
许广永,郝红美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交互关系质量、核心企业领导力与创新能力
许广永,郝红美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企业组织网络化发展趋势下,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但对交互关系质量的评价,以及交互关系质量、核心企业领导力与企业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文章建构了交互关系质量,并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分析了交互关系质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核心企业领导力在两者间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互信任程度、合作经验对企业创新能力正向影响,相互依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负向影响,核心企业领导力在其中起到明显的调节作用。
交互关系;核心企业领导力;创新能力
引 言
随着创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企业不可能仅仅在组织内部获取创新所需的所有信息与知识,同时,创新活动的价值链也难以全部纳入到企业内部完成[1],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应该必然与外界产生更多的思想、信息和知识交互。国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组织间关系的研究十分活跃,从不同的理论观点和视角讨论公司及其伙伴间的关系。其中,关系理论[2]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其研究的发展,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企业间关系对创新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创新是一个跨多个知识领域和组织的复杂过程,是企业和内外部不同实体间复杂交互关系及作用的结果[3-5]。另外,随着企业网络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网络关系的实质是一种交互关系,而且,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组织网络化发展和创新过程的日益复杂,创新不再局限于个体或者企业自身,而更多是以企业内嵌的网络形式发展[6],创新研究的视野也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关系及作用。
企业创新过程中,交互关系质量对创新能力产生一定影响。交互关系质量是指企业间交互过程中相互作用及彼此影响的程度及评价。对于交互关系质量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视角及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有的认为其对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起到正向作用[7],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对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的影响过程中作用不明显[8],亦已有很多文献从组织间网络关系视角,验证关系嵌入性[9]的差异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对交互关系质量的结构也各执己见,有的把相互信任程度作为关键指标[10],认为相互信任是关系双方之间心理契约的重要表现;有的将合作经验作为重要指标,关注交互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的解决能力[11],对出现问题的处理能力与娴熟程度,与合作经验关系密切,合作经验较丰富将有利于创新;同时,企业创新过程中,正在不断地嵌入更为广泛的组织间关系网络中,因此对组织间的相互依赖进行分析非常重要[12];企业和其他企业或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13-14]。另外,组织间关系中存在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那些拥有关键知识资源及优秀协调能力的企业,在组织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被公认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成员间关系维系及行为表现产生明显作用,能够带领其他成员整合资源和开创新技术及新方法。核心企业领导力作为一种企业间领导力,是对网络成员的领导能力和影响力,包括方向探索、资源整合、协调、树立榜样等四个方面[15],核心企业在企业间的领导力促进了网络组织的信任程度,进而对组织能力产生影响[16]。核心企业被认为是创新网络的推动力,对提高网络成员创新能力起到引领和协调作用[17]。因此,这里的核心企业领导力是核心企业获取成员企业的认可并吸引和引导成员企业实现创新目标的能力。
企业间关系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然而,对于交互关系质量如何构建以及如何衡量各维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怎样,核心企业的领导力在它们之间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深入分析和论证。本文提出相互信任、合作经验以及相互依赖是交互关系质量的三个重要维度,并以核心企业与非核心企业之间的交互关系为研究出发点,重点分析非核心企业创新能力怎样受到该交互关系质量的影响,并且验证了核心企业领导力在交互关系质量和创新能力之间的作用是怎样的。
一、 研究设计
通过理论归纳形成研究假设;对研究各变量进行测量,形成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为进一步分析和假设检验做好准备。
(一) 研究假设
1. 关系质量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
从多数研究来看,相互关系越密切,对知识学习活动与创新及产品开发活动越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交互关系越密切,越对外部知识整合及其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18]。对浙江杭州软件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企业家、中高层及基层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越是与外界存在高频率的非正式交流互动,越是有利于技术与知识整合及信息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流动[19]。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企业间相互信任度高,将会有利于整合外部复杂知识,进一步有利于对现有技术的深入挖掘与开发,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20]。创新需要结合多样性的知识,如果企业与供应商间有较强的关系连接,就意味着它们之间的交互是更加深入、更加专注,通过密集的交互会有较高的信任程度,从而能分享敏感性信息,并发展出共同的意图和目标。因此,当企业与外部供应商间有较强的连接关系时,会有较高的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机会,增加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由此,提出假设(H1):企业与外部相关主体的交互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
第一,相互信任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良好的相互信任能使成员企业在不受监督的情形下,保障良好的合作,并努力提高自身绩效。由于知识变得越来越内隐,越来越复杂,企业外部知识识别也就越来越困难,解决这一困难的方法之一是加强与外部组织之间的联系,相互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及信任程度[21]。企业外部知识的识别需要良好的信任机制,如果企业和外部组织没有紧密的关系,双方缺乏相互信任,就会互相隐藏知识,这必然会影响知识的识别。企业外部知识获取通常是指企业将所获取的外部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和有效转化过程。企业同外部相关主体的交互较好地形式转移知识的作用[22]。相互信任建立了亲密、可预见的和信赖的基础,使得交互各方更加开放和更加愿意接受转移和获取相应知识[23],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担心有价值知识的泄漏[24],相互信任是企业间的交往更加具有诚意,有助于克服这个障碍。另外,当交互各方相互连接进行交互时,信息分享倾向于更加复杂、更加细致和更加丰富的数据,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价格、数量等信息数据;相互信任使交互各方更加愿意交换知识和共同解决问题[10]。
因此,假设(H1a):企业与交互对象的相互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二,合作经验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的合作经验是指企业与交互对象之间的合作时间以及合作项目的历史成效。企业和外部企业或机构经过多次合作,彼此都会对对方的管理风格、能力、弱点等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禀赋。同时,随着合作经验的积累,合作双方会更容易形成特有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惯例;双方随之建立的企业间信任会激励双方共享知识价值,进行知识价值的开发,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长时间的合作以及较好的合作绩效,双方更容易建立融洽的关系,由于较好的相互了解,双方更善于在合作中互通有无,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25]。
另外,企业把经过外部识别与获取到的知识经过转化与消化吸收,整合成为企业内部所需的知识后,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运用到企业现有和新问题的解决中,如企业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工艺及流程优化,以及客户与市场需求的发掘等活动。一个常与组织外部进行联系具有较多合作经验的企业,不但善于把其他领域的知识应用于新领域,而且通过运用这些想法,可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促进新产品的产生[26]。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与客户经常联系和互动,将有利于企业有效应用外部知识,可以使企业能够更为快速有效地完成新产品开发任务,达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假设(H1b):企业与交互对象的合作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依赖程度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相互依赖程度高,说明企业间资源的互补性强,通过互补性资源的依赖关系,企业间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互利互惠合作关系。但是过高的依赖可能导致技术知识信息的循环流动和流动冗余,进而给企业带来锁定效应。同时,高度的依赖性会产生成员间的态度与结构趋同性,抑制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这些都会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7]。企业对供应商的高依赖程度,对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则有消极影响。当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产品或技术过于依赖时,会阻碍双方在合作计划和方法上的沟通,不利于双方合作,此时,企业对合作过程满意度较低,同时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不利[25]。当双方的依赖程度过高,特别是依赖关系不对称时,企业在合作中拥有的权力就产生了失衡,拥有较大权力的企业会利用他们的权力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弱小成员的利益,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非常不利[28]。
因此,假设(H1c):企业对交互对象的依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核心企业领导力的调节作用
企业在与外部相关主体进行交互时,企业的领导力如何,将影响企业对交互对象的引导、控制和协调,从而影响企业通过交互行为获取外部知识的效果,进而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在交互过程中的领导力强,可以直接通过关系规则,或者通过非正式契约来协调各个成员在交互过程中行为,使它们朝着有利于良好交互效果的方向行动,进一步,基于企业领导力的控制行为,为企业构建了一套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和实现经济目标的有效规则[29]。同时,通过交互过程中领导力的作用,企业不断建立与外界建立新的联结,并提高自身的知识获取能力,由此产生更多的创新性知识[30]。
核心企业领导力是一种非科层式领导力,不具有直接限制约束性,主要以引领和协调的形式促进企业间协作发展[16]。由于核心企业的领导力强,它是在创新网络中吸收和创造知识最快的企业。核心企业依靠其强大的知识资源及能力,将相关外部主体连接在其周围,通过与它们发生频繁的知识与信息的交换,促进了的知识与信息流动,从而获取了企业外部更多有价值的知识[31]。由此可见,企业领导力对企业交互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而使企业交互关系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作用有所不同。因此,提出假设(H2):核心企业领导力越强,越有利于交互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作用。
假设(H2a):核心企业领导力越强,相互信任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的作用越大。
假设(H2b):核心企业领导力越强,合作经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越大。
假设(H2c):核心企业领导力越强,依赖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负作用越小。
企业创新能力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企业交互性影响因素外,还存在一些重要的外部变量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显著生作用。如忽略这些因素,可能会产生无效研究结论。本文采用国内外一些学者[32-33]等的普遍做法,将行业类别、企业年龄、企业规模选择作为控制变量。
图1 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
(二) 变量测量和数据获取
变量的测量主要借鉴已有量表,并根据调研中的现实情况和专家建议做了适当调整。经过小样本预测试和问项提纯后,形成正式量表和调查问卷。以制造型企业为分析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横截面数据。
1. 变量测量
① 相互信任程度的测量借鉴了Cummings J L和Zaheer A等[34-35]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适当做了修改,由“信守承诺、实事求是、不利用机会主义向对方获利、不误导对方的行为”等问项构成; 合作经验的测量借鉴了李随成等[25,34,36]学者提出的测量方法,由“比较长的合作关系、有过成功的合作项目、对曾经的合作非常满意”等三个问项构成;企业对交互对象依赖程度的测量借鉴了Lusch R F等[37-39]学者提出的测量方法,并作适当修改,由 “在产品开发方面依赖程度、在特殊技术环节上依赖程度、在创新绩效上依赖程度”等三个问项构成;核心企业领导力的测量借鉴了徐碧琳等[16,40]对企业领导力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作了适当的修改,由“成员的追随、协调成员的能力、成员对其意见的执行力、对成员的行为影响与约束”等四个问项构成;企业创新能力的测量借鉴魏江、许庆瑞[41]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测量,由“推出新产品速度更快、技术转型更快、更具有市场前瞻性、研发费用投入更大、开发人员投入更多”等五个问项构成,经过小样本纯化后形成的初始量如表1所示。
表1 经过小样本纯化后的量表
2. 数据获取
本研究纸质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时间为2016年1月20日—2月25日,电子邮件和网络问卷的公布和收集时间为1月20日—2月20日,共计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258份,所获得的有效问卷中来自不同的制造企业。其中,食品生产业28个,占10.85%;纺织服装业10个,占3.88%;机械制造业35个,占13.57%;零部件加工业12个,占4.6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35个,占13.57%;金属制造业44个,占17.05%;专用仪表仪器制造业8个,占3.10%;生物制药36个,占13.95%;新材料23个,占8.91%;新能源18个,占6.98%;其他制造业业9个,占3.48%。其中,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42个,占样本总数的20.90%;民营企业(含私人控股)136个,占样本总数的67.66%;外资企业(含外资控股)19个,占样本总数的9.45%;其他性质的为4个,占样本总数的1.99%。调查对象中,总经理27人,占样本总数的10.47%;部门经理115人,占样本总数的44.56%;基层主管51人,占样本总数的19.77%;普通员工65,占样本总数的25.20%。按照工作性质分,技术研发人员占样本总数的37.20%;生产人员占样本总数的30.78%;市场销售人员占样本总数的24.98%;行政后勤占样本总数的3.21%;其他人员占样本总数的3.83%。
二、 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
基于以上数据,对研究变量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然后,采用逐步多元回归的方法检验研究假设。
(一) 因子分析
1. 探索性因子分析
由前述理论构建可知,交互关系质量包括相互信任程度、合作经验和依赖程度3个构面,下面将对交互关系质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从表2中可知,交互关系质量量表的KMO值达到0.828,很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卡方值为为312.891,自由度为28,相应的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水平0.001,则应拒绝零假设,因此,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因子分析。
表2 交互关系质量量表的KMO and Bartlett’s Test
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正交旋转观察各特征根的值,运用Kaiser法,即特征值1.0作为确定因子数目的标准,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从而得到不同项目的因子载荷,企业交互关系质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交互关系质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以上结果是在进行了3次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后得出的,第一次删除了IB1,第二次删除了IB2,剩下的所有题项进行了第三次因子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出,交互关系质量经过方差最大法旋转之后,有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对应本研究中的3个变量,这3个变量共同解释了方差变异的79.521%,累计方差解释率已经超过50%的基本要求。3个因子的测量项目在其对应的因子上相对于其他因子而言都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并且都大于0.5,这表明所检测的交互关系质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测量题项CE1、CE2、CE3聚集于因子1,ID1、ID2、ID3聚集于因子2,IB3、IB4聚集于因子3。
另外,核心企业领导力及企业创新能力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信度纯化过的量表,呈现单因子结构,因此维持原来量表。
2. 验证性因子分析
首先,对企业交互关系数量的信度进行检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组合信度最小的为0.836,大于0.6,Cronbach’s Alpha值最小的为0.786,大于0.7,各指标通过的信度检验,说明变量测度的一致性较好。
表4 企业交互关系质量的信度检验结果(N=258)
下面对交互关系数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模型及其拟合结果见图2和表5。
图2 企业交互测量模型
路径非标准路径系数标准路径系数S.E.C.R.PIB3<———相互信任程度.914.772.07711.827∗∗∗IB4<———相互信任程度1.000.889CE1<———合作经验.975.783.07313.269∗∗∗CE2<———合作经验1.000.821CE3<———合作经验.916.758.07412.403∗∗∗ID1<———相互依赖程度.977.759.1049.435∗∗∗ID1<———相互依赖程度1.000.768ID1<———相互依赖程度.922.682.1019.093∗∗∗χ220.398(P=.157>.05)RMSEA.037CFI.994df 15NFI.977GFI.981χ2df 1.360TLI.988IFI.994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0.001。
如图2和表5所示,企业创新能力的拟合结果表明,χ2值为20.389,自由度df为15,P值为0.157,大于0.05,因此,此模型是与实际数据可以契合的,卡方自由度比值为1.360,是小于2的,表明模型可接受。NFI、TLI、CFI、GFI、IFI的值均大于0.9,RMSE的值小于0.05,达到优良水平,路径系数在P<0.00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可见,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另外,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测量模型和核心企业领导力测量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二) 假设检验
采用多元线性复回归分析来验证交互关系质量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核心企业领导力调节变量的作用。
表6 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附:N=258,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能力,***表示显著性水平P<0.001(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P<0.01(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P<0.05(双尾检验),†表示显著性水平P<0.1(双尾检验)。
第一步(模型1):控制变量回归分析,检测控制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步(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再加入交互关系质量各变量,包括相互信任程度、合作经验、相互依赖程度;第三步(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再加入交互项,包括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相互信任程度、合作经验、依赖程度的交互项;模型2用来检验交互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模型3用来检验和核心企业领导力的调节作用。
由表6可以看出,模型2的R2值较模型1有显著性提高(P<0.001),这说明交互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有重要的解释作用,其中,相互信任程度回归系数为正且异于0(P<0.01),意味着相互信任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而假设(H1a)通过验证;合作经验回归系数为正且异于0(P<0.01),意味着相互信任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而假设(H1b)通过验证;企业依赖程度回归系数为负,并且异于0(P<0.05),意味着企业依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而假设(H1c)通过验证;因此,假设(H 1)企业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的假设通过验证。
第三步(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再加入“交互关系质量×核心企业领导力”的交互项,检验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由表6可以看出,模型3的R2值较模型2有显著性提高(P<0.001),这说明交互关系质量×交互领导力对企业创新能力有重要的解释作用,交互项的回归系数都为正且,显著异于0(P<0.05),假设(H2a)、(H2b)、(H2c)通过检验,这意味着交互项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说明核心企业领导力对在交互关系质量对创新能力影响中起调节作用的假设是成立的,因而假设(H2)通过验证。
三、 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和理论模型(见图3)并加以讨论,并对相关企业如何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图3 理想模型
(一) 研究结论
1. 相互信任及合作经验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显著影响
企业和交互对象之间的信任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相互信任程度高,意味着彼此之间更能够坦诚相待,能够加大合作深度,使交互各方更加愿意交换知识和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和Levin D Z等[42-46]的观点相一致;二是,企业与交互对象合作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这说明,一个常与组织外部进行联系具有较多合作经验的企业,善于把外界获取的新知识应用于新的领域,通过运用这些新知识和新想法,可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促进新产品的产生。
2. 依赖程度对企业创新能力有负向影响
企业与交互对象的依赖程度越高的情况下,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是不利的。这一结论,与[47-48]等观点有些差异,他们认为,高依赖性的成员间关系,使成员间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等会趋于一致,关系成员间容易在一起致力于共同努力协作创新,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企业在和交互对象高度依赖的情况下,一方面企业知识存量将会迂回不前,另一方面,企业获取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主动性就会减弱。以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为例,东道国的企业越是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本土技术开发实施和战略部署的主动性就越弱,进口技术可能无法对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帮助,反过来可能会抑制了其技术创新能力。即使是东道国有实力的企业,其创新能力也被限定在跨国公司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上,从而产生了技术锁定的现象。其实,问题的实质在于,东道国企业在技术上过于依赖跨国公司,抑制了本土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 企业交互领导力在交互行为和创新能力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明显
本文研究还发现,核心企业领导力在交互关系质量和创新能力关系之间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核心企业领导力越强,越有利于交互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作用;特别是,上述检验中相互依赖对企业创新能力起负向作用,但在与核心企业领导力组成交互项后,由于核心企业领导力的调节作用明显,相互依赖程度的作用方向转为正向影响。因此,在以企业为中心的交互创新过程,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统治力,按照企业自身的业务要求和技术特点,强化企业对交互对象的领导及控制力。
(二) 管理启示
第一,培育企业与外部相关主体的信任机制。随着企业与外部不同主体交往程度的加深,特别是企业网络的形成,过去那种企业之间一次性的交易关系已被取代,逐步发展成为长期的和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在互动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信任机制的培育代表了合作伙伴间已经认可对方,并且互相作用以共完成目标,可以更加开放和坦诚地互相对待,以至于能够更有深度地利用对方资源,这些都能促进企业更加开放地进行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本文研究证实了相互信任程度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说明信任机制对新知识获取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与合作伙伴加强合作深度,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相比于交互关系中的非核心企业而言,核心企业对市场前景及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性更好,同时对新知识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进而提高网络成员的创新能力。核心企业领导力的有效应用对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构建相互信任的机制也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和曾有合作经验的企业或机构的互动关系。企业和外部企业或机构拥有较好的合作经验的情况下,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利于激发双方共享知识价值,共同进行新知识的开发应用,能够更好地利用对方的异质性资源,从而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避免过分依赖外部资源。过度依赖可能导致知识信息的重复流动,企业在技术开发上可能会出现负面的锁定效应。同时,过度依赖会导致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不会有太多的突破性进展,即突破性创新能力或有所下降。从我国目前的研发水平和面临的市场环境来看,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很多企业在产品开发或某些技术环节上还需要依赖外部主体的支持,但是,我国企业要学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企业对引进技术的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将外部技术转化为内部资源、实现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
第四,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强化核心企业领导力。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一是加强核心企业对技术的控制力,可以通过掌握交互过程中的核心技术资产和轨道,一定程度上束缚其他成员;二是增强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可以通过较高的市场份额或独占的市场渠道和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把控产品的市场终端;三是建立多元化的成员结构,并发挥联系紧密成员的作用,共同牵制其他交互关系中的成员。
四、 研究局限及展望
(1) 交互关系质量具有多维度,本文分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虽然经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但是否适合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处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在后续的研究中有待进一步分析。
(2) 本文采集的数据属于横截面数据,无法揭示交互关系质量、核心企业领导力与创新能力在较长时间内纵向发展的作用机制和规律,在未来调研中应采取追踪研究或纵向案例研究,进一步发掘其中的规律。
(3) 本文研究的假设检验采用SPSS工具进行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其实,本文设计多是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考虑换一种工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加以验证其结论的可靠性。
[1] Escribano A,Fosfuri A,Tribo J A.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9,38(1):96-105.
[2] 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 Robertson T S,Gatignon H.Technology development mode:A transaction cost conceptual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6):515-531.
[4] Sivadas E,Dwyer F R.An exam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new product success in internal and alliance-based processe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1):31-49.
[5] 姚娥,郑卜祥. 知识集成的前因与影响:关系网络学习、社会嵌入性与自主创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7(1):74-80.
[6] Powell W W,Koput K W,Smith-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1):116-145.
[7] 李随成,姜银浩.供应商参与NPD 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2):20-27.
[8] 付晓蓉,Phat T T,谢庆红.长期关系中渠道冲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3):59-66.
[9] 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3):481-510.
[10] Mcevily B,Marcus A.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1):1033-1055.
[11] Gummesson E.The new marketing developing long-term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J].Long Range Planning,1987,20(4):10-20.
[12] Galaskiewicz J,Zaheer A.Network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J].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1999,16(1):237-261.
[13] 罗珉.组织间关系理论最新研究视角探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9(1):25-32.
[14] 许广永.“政用产学研”互动对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奇瑞汽车的案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0):175-182.
[15] 郝斌,任浩.企业间领导力:一种理解联盟企业行为与战略的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1,(3):109-118.
[16] 徐碧琳,李涛.网络组织核心企业领导力与网络组织效率关系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08-116.
[17] 汪秀婷,杜海波,江澄,等.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对创新绩效影响:沟通和信任的中介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2):37-44.
[18] Bengtsson M,Solvell O.Climate of competition,cluster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20(3):225-244.
[19] 王琳,魏江,郑长娟.服务主导逻辑下顾企交互创新内涵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4):70-74.
[20] 蔡宁,潘松挺.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以海正药业技术创新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9,(4):137-144.
[21] 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22] Ahuja G.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3):425-455.
[23] Dyer J H,Hatch N W.Relation-specific capabilities and barriers to knowledge transfers:creating advantage through network relationship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8):701-719.
[24] Inkpen A C.Learning through joint ventures:A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0,37(7):1019-1044.
[25] 李随成,孟书魁,谷珊珊.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5):1-10.
[26] 侯吉刚,刘益,张宸璐.基于知识整合的新产品开发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2):105-108.
[27] Pisano G P.The R&D boundaries of the firm:An empirical analysi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53-176.
[28] Gadde L E,Snehota I.Making the most of supplier relationships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0,29(4):305-316.
[29] Tsai W,Ghoshal S.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4):464-476.
[30] 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5):996-1004.
[31] Pittaway L,Robertson M,Munir K,et al.Networking and innov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4,5(3-4):137-168.
[32]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33] Khoja F,Maranville S.The power of intrafirm network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8):51-70.
[34] Cummings J L,Teng B S.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1):39-68.
[35] Zaheer A,Mcevily B,Perrone V.Does trust matter?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inter organiza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on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2):141-159.
[36] Yli-Renko H,Autio E,Tontti V.Social capital,knowledge,and the international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new firm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3):279-304.
[37] Lusch R F,Brown J R.Interdependency,contracting,and relational behavior in marketing channel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4):19-38.
[38] 吴家喜,吴贵生.组织间关系、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9,23(11):1-5.
[39] Niedergassel B,Leker J.Different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in cooperative R&D projects of university scientists[J].Technovation,2011,31(4):142-150.
[40] Zahra S A,Garvis D M.International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host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469-492.
[41] 魏江,许庆瑞.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1995,13(5):50-55.
[42] Levin D Z,Cross 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you can trust: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 [J].Management Science,2004,50(11):1477-1490.
[43] Capaldo A.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The leveraging of a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ctive relational capabilit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6):585-608.
[44] Gulati R,Nickerson J A.Inter organizational trust,governance choice,and exchange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8,19(5):688-708.
[45] 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及其集体学习机制[J].科研管理,2005,26(4):22-28.
[46] 汪忠,黄瑞华.合作创新企业间技术知识转移中知识破损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2006,27(2):95-101.
[47] Gulati R,Sytch M.Dependence asymmetry and joint dependence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Effects of embeddedness on a manufacturer's performance in procurement relationship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7,52(1):32-69.
[48] Rigby D,Zook C.Open-market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10):80-93.
Quality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leadershipof core enterprises and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XU Guangyong, HAO Hongmei
(Business Institut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0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network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re and non-core enterprise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nnovation capacity. However,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link among the quality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he leadership of core enterprises and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is still unclear. The paper constructed the quality of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nd analyzed its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capacity,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leadership between them by the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mutual trust and cooperation experience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while the interdependenc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it, in which the leadership of core enterprises plays a significant regulatory rol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leadership of cor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capacity
2016 - 11 - 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政用产学研”交互的安徽汽车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575);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创新型成本领先战略及其在中国制造企业的演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BGL018);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基于交互能力的新产品开发效率研究”(项目编号:ACKY1714ZDB)。
许广永(1975—),男,管理学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创新管理; 郝红美(1991—),男,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商业交互及创新管理。
F273
A
1009-105X(2017)04-00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