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0 年坚守 为我们留住了童年的味道

2017-07-19图文宋卫华

照相机 2017年5期
关键词:麦芽老两口秘方

图文|宋卫华

40 年坚守 为我们留住了童年的味道

图文|宋卫华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米糖是孩子们最好的零食。虽然随着物质的丰富,它已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对不少人而言,那小小的一块糖,裹着麦香的味道,含着童年的甜蜜。

刘成宝大伯和李瑞华大妈老两口从二十多岁开始做米糖,不知不觉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刘大伯和李大妈育有一女两子,靠单纯的务农解决不了生活所需。那时候刘大伯的爷爷就起早贪黑地做着米糖才得以补贴家用。幼年丧父的刘大伯为了承担家庭的重担,便从爷爷那里摸索米糖制作手艺。手工制作米糖是个耗时费力的活计,他从刚开始的屡次失败到后来的驾轻就熟,期间付出的心血不言而喻。

图1 洗净的小麦麦粒,经过3到4天育芽后,待长出二叶包心时,就可将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待用

图2 做米糖从早上五点开始,将水中浸泡过的糯米捞起沥干。放置大铁锅内的木甑中,大火蒸至糯米无硬心,大概需要半小时

图3 将蒸好的糯米与切碎的麦芽一同倒入大瓮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盖严瓮口

图4 经过6小时以上的发酵便可以出缸,将糯米麦芽捞出沥汁

图5 用土制的榨汁机进行渣液分离,榨出的汁液就是麦芽糖

刘大伯说: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把三个儿女培养成才,而支撑他们全家经济的最大“功臣”就是祖上传下来的这门做米糖的手艺。每年冬季变冷时,刘大伯夫妇迎来了一年中最辛苦的时候。制作米糖的主要原料是本地产的糯米和优质麦芽,制作时需要经过洗米、浸米、蒸饭、酿造、榨糖、煎糖、凉却、打糖、拉条、切糖等工序,前后需要整整20个小时。因为是纯手工制作,一天只能做20公斤糯米,出成品米糖12公斤。提及米糖的秘方,刘老伯说:秘方就是原料正宗,用心的尊重每一个制作步骤。正是遵循着“用心”这个秘方,他们家生产的米糖一直卖得很好,特别是加入炒熟的芝麻后吃起来更香。很多老顾客几十年来都是认准他们的米糖,有些还特意买来寄往外地读书、工作、生活的孩子或亲朋好友。刘大伯的米糖在很多宜丰人记忆中代表的正是一种家乡的味道,米糖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种零食,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对旧时光、对童年的回忆。

图6 榨出的汁液经过柴火大灶铁锅熬制,便可浓缩成一定浓度的麦芽糖

图7 熬糖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捞出浮在表面的杂质,这样一个小细节做出来的米糖干净,外观及口感俱佳

图8 老俩口分工协作四十年,刘老伯负责体力重且技术含量高的工序,李大妈负责打下手。压榨结块的糖糟捻松后,是很好的猪饲料

图9 熬糖是个技术活,火太大容易黏底,产生糊焦味,影响口感及颜色

图10 熬糖的过程中不断用长竹筷搅拌,既防止粘锅,又可测试糖的粘稠度。标准是可以打出一面“糖旗”才能上锅。这样做出来的糖不老不嫩刚刚好

由于气候原因,米糖作坊一年只能工作三四个月。在这期间,刘老伯和老伴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这样的艰辛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来的。对于如今生活条件还不错的他们一家来说,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坚持了四十年?刘老伯感慨的说:小孩都在外地,都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回来传承这门手艺,孙子也不用老两口照料,做米糖是他们老俩口的一份精神寄托,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做了四十年的米糖,见证了全家人奔向幸福生活的全过程,他们也相信这种好日子,能够通过用心做的米糖传递给所有人。

淳朴的老两口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更钟情小县城的这份安宁,夫妻俩搭档配合,在作坊里忙前忙后,把重复了几十年的工序再重复一遍又一遍。现在两口子都已年过六旬,做的米糖量远远没有年轻的时候多。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坚守,刘大伯感慨万千。他也同样经历了是否外传的纠结与顾虑,等到再后来,他却不得不面临无人继承的尴尬、担忧与不舍。

图11 待糖冷却尚有余温时进行拉糖,十几公斤琥珀色的饴糖经过刘大伯几番甩拉,与空气充分接触逐渐变成米白色。拉糖很耗体力,几番下来累得气喘吁吁,所以很少有人做糖能做到六十岁以上

图12 米糖粘性很强,要放在洒满米粉的盆中用线进行切割

图13 夫妻俩拉条切糖,这样一干就是四十多年。高浓度、无添加、甜而不腻、入口绵滑的米糖为我们留住了童年的味道

图14 经过各道工序后的米糖成品

猜你喜欢

麦芽老两口秘方
秘方
妈妈被妖怪抓走了
妈妈被妖怪抓走了
务付出十四载讲述 八旬老两口把社区变花园
张云鸿:对待麦芽,就像对待自己的作品
拍拍手,灯亮了
清道夫
寻找酒秘方
夫妻双双百岁仙
“减肥秘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