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盾“易经乐谱”讲述水与火哲学

2017-07-19

海外星云 2017年13期
关键词:爱乐乐团谭盾交融

谭盾“易经乐谱”讲述水与火哲学

连日热浪,终被几场雨浇熄,伦敦的初夏,总会不断诠释着“水火不容”。6月27日晚,伦敦卡多根音乐厅内,一场“水火交融”的音乐盛宴,讲述了另一个水与火的哲学。知名美籍华人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执棒,首次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将这部阐释中国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水火交融》,用极其高超的技巧,演绎出了“前所未有的细腻”。当晚的音乐会一共四个曲目,紧扣水火,除《水火交融》,谭盾还指挥了其荣获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的《卧虎藏龙协奏曲》,西班牙古典音乐大师曼努埃尔·德·法雅充满异域风情的《火祭舞》以及著名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为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中创作的插曲《四海间奏曲》。

高超技巧拆解易经中国民乐“融合”交响?

《水火交融》由BBC交响乐团世界首演于1993年爱丁堡艺术节并引起巨大轰动,随后很多大提琴家,其中包括马友友、秦立巍和众多西方大提琴家都相继演奏了这部高、深、难之作。它取材于《易经》的64卦,是谭盾深度探索中国道文化的一部力作。这一次音乐会,是由旅居欧洲的大提琴家赵静担任大提琴独奏。

熟悉谭盾的乐迷,能从这部作品里感受到他非常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将中国民乐的演奏技巧与西方古典乐结合,小提琴似乎变成了二胡,大提琴变成了古筝琵琶,打击乐变身中国大鼓,乐手边拉着琴还有“呼”“嘘”的唱段,指挥台也游走在乐手间,西方交响乐团仿佛有了民乐团的精气神儿,这种交响乐被民乐附身的音乐实验创新,让台下的西方观众直呼“很特别”。

时隔六年,时光在他身上没有太多印记,还是平头,黑色棉质衬衣,眼角眯成月牙的微笑。讲到自己的音乐,对记者要求问题简单,自己却能“聊过了头”。

20多年前的一次生日,谭盾的好友送了他一本13世纪的书,书名叫《水火交融》,“这成了我创作的源头。”

谭盾说,水火交融,是阴阳太极、人与大自然、身体和心灵的多重对话,在现代交响乐里,挑战了非常深和高的层次。“如果说《卧虎藏龙协奏曲》是用简单技巧阐释复杂情感,比如爱与恨,家与国,那么《水火交融》则是用复杂的音乐承载简单、纯粹的东西,这部作品正是要分享这种对话。”

2017年5月,谭盾亲自执棒的《水火交融》,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实现中国首演,这让中国的观众翘首期盼了24年,谭盾谈起当时观众的热烈反应时仍十分吃惊。他说,20年前创作的这个作品,当时被评论说这是为未来而作的,而现在,演绎它的时机成熟了。“这一次,也是延迟了20年的伦敦首演。”

与英皇爱乐全球首发录音版

谭盾说,英国是谭盾音乐生涯的一个起点,多年与BBC和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多次,但阴差阳错,才在这么多年后,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第一次合作。谭盾对这支乐团的高超水准赞不绝口,称其将《水火交融》演绎出了“前所未有的细腻”。

“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绝对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乐团”,谭盾说,“水火交融这个作品难度很高,不光是技术层面的幅度大,还有思想的层面。”谭盾惊异于整个团队极其宽广的视野,和对中国文化如此深刻的理解,对他的指挥,完全是“要什么给什么”。

“他们对中国哲学有着很深很到位的理解,非常地道、典雅、神妙,道文化和禅宗文化里面高贵气质和智慧的光芒被演绎出来,诠释得非常精致,漂亮,与众不同。”正因如此,谭盾的团队决定此次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合作,同时首次制作《水火交融》全球录音版。

“这次碰撞出的火花,让我十分兴奋,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合作。”谭盾说。

“希望更多中国人来看我的音乐会”

因《卧虎藏龙》原创音乐或奥斯卡奖而一夜闻名世界的谭盾,艺术成就之路远早于此,更不止于此。

不久前,谭盾刚刚被授予世界最具影响和威望的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金狮奖,这是全球文化艺术界最具权威和影响的奖项之一。

威尼斯双年展评审会认为,谭盾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于传统却又极具创新,他的艺术和音乐创作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却又能关注和影响当代思潮。谭盾和他的艺术,对世界正趋于全球化意识的今天来说,具有深刻的含义和启示。谭盾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亲善大使,他努力工作、四处奔波,为世界水资源的保护及世界环境的再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音乐的世界偶像,谭盾用自己独到的音乐理念和中国文化的底蕴,走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音乐创作之路,有时甚至是有争议的实践,却在为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动,加入独特的注脚。

对于西方观众是否能接受理解自己的音乐,谭盾非常自信,称自己的音乐“一直是被大众支持”。

“我经常会被问到,作品对于道文化也好,老子孔子也好的解释,担心大众会不接受,其实我并不担心。如果放在信仰的层面看,普通的老百姓其实是更接近道和禅的,因为我的创作的思想层面,本身就是跟大众接近的。”

用创新的方式做古典音乐,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谭盾认为自己是个幸运者,但他也表示,目前的中国音乐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潮流和创举,要用更多的智慧和软实力,引领世界潮流。“传统角度来说,很多东西对中国都很新,比如古典音乐,现代美术,实验艺术,跨越的互动的艺术门类,发展中国的音乐,不能只靠开更多的美术馆、音乐厅和歌剧院。”

谭盾说,自己是一个喜欢为大众服务,也愿意为小众服务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普通人,“我特别希望亚洲和中国的观众可以来看我的音乐会,可以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我相信我的音乐对中国人,中国移民在对中国文化的普及,可能会有启迪。”

据此前媒体报道,谭盾正在潜心推进敦煌流失的10世纪的《心经》乐谱和舞谱的翻译,未来计划以清唱剧和歌剧的形式在全世界演绎。(摘自《欧洲时报》网)(编辑/赵欣)

猜你喜欢

爱乐乐团谭盾交融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真美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城市党建与基层治理如何“交融”——云南破解“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难题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
交融的独特优雅
拉琴人的不同选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进退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