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探析

2017-07-18李亚飞刘小惠庄亚山

福建建筑 2017年7期
关键词:校园建筑

李亚飞 刘小惠 庄亚山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福建漳州 363202)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探析

李亚飞 刘小惠 庄亚山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福建漳州 363202)

在综合考虑高校功能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地域文化的理念,在近年来的大学校园建设中已基本获得共识,尊重企业文化则是民办高校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基于这些理念,文章从校园选址、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空间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特色。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企业文化;因地制宜;地域文化;园林校园

0 引言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前身是福建省天福茶学院,是由天福集团投资创建的全日制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国道324线旁,占地面积86.7hm2,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初期计划学生规模6 000人,是一所颇具地方人文特色的集理论教育、实训实践、师生生活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学校园区。

1 建设背景

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规划中,前期对项目背景资料的梳理与挖掘,是整体项目定位及开发的依据和理论基础。

1.1 企业文化背景

天福集团是台商李瑞河先生在大陆创办的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和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集团,是当前世界最大的茶叶综合企业之一。

企业创办人自小生活在台湾南投,中华文化情结让他回大陆寻根,漳州市漳浦县是他的祖籍,闽台同根,文化气息一脉相承。在创建天福茶厂、茶窑、茶食品厂、茶博园和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后,又精心着手创办培养能懂得茶文化和茶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并将学校定义为非盈利性的公益事业,以回馈桑梓。商业因文化而兴旺,文化又因商业而得以传承和发扬,二者互利共赢。

1.2 城市及文化背景

校园选址在漳州市的漳浦县,是一个千年古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南端,与台湾一衣带水,有着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明代之后素有“金漳浦”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在经济较发达的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中,漳州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市属各县市依然保持着山青水碧,环境一流。在闽南地区,能征得上千亩未经开垦的处女地来建学校,非漳州地区莫属。为尊重地域的文化特征,校园建设成绿色生态的山水校园。

2 校园规划

学校园区的总体规划既要考虑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功能的需要,还要尊重闽台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因地制宜,根据山体山位的自然特点,合理解决功能分区与地形之间的矛盾,以达到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1 项目场地分析

校园基地坐落在漳浦县盘陀镇的梁峰北麓,四周环山。324国道从校园基地的北侧通过,跨过国道便是天福集团工厂及天福窑所在地,学校建成后为学生实践和实习基地。国道东接漳州、厦门,西连潮汕、广州,交通顺畅便捷。2013年厦深铁路建成后,更加方便了学校师生出行,漳浦车站离学校仅10min的车程。

漳浦盘陀多为山地和丘陵,校园建设基地由5个大小不一的山丘群组成,总体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山体最高点距地面最低点高差达60m。园区山丘群之间有一道较深的峡谷,由于冲沟的作用,在园区北边的国道旁形成了面积为12 000平方米的湖泊,被称之为“天鹅湖”。

2.2 地域性规划

规划设计充分尊重自然地块并加以利用才能体现出校园的地域性[1]。鉴于该项目地形复杂,既有山坡又有峡谷,在深入分析和精心比较各种方案后,为尊重山体山位的变化,否决了推平山体后再建校园的方案,而采取合理地利用地形,将建筑物安排在由山丘改建的多层台地上,并将峡谷截断,改造成两个人工湖泊。该湖泊成了雨水收集的最佳场所,较大地增加了校园的水域面积,也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闽南地区夏季常发生暴雨,加之南面山高坡陡,极易形成的洪流,曲折蜿蜒的环状道路缓冲了湍急的流水,因势利导,将水注入到这些人工湖中,水面由南向北逐层降低,经过各湖间的溢水通道汇集到校区北面324国道旁的天鹅湖中,建校以来校园内从未出现过水涝现象。同时,峡谷截断处修砌的挡土墙筑成校园的多道环路,使校园的各功能分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3 生态化总体布局

适应当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形成建筑、景观、山地有机融合多样化的校园空间环境,注重基地原生态性的设计理念[2]。

根据高职院校教育和师生活动对环境相对独立的要求,校区设立基础教学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和茶园实验区等5个功能分区。根据企业集团的商业运作及文化特点,又设立了公共交流区。形成“层圈型”布局模式[3],如图1所示。

图1 布局模式

基础教学区由公共教学区、各院系办公区和实训区组成,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主要核心区。行政办公区包括办公大楼和图书馆,为方便校内外的联系,行政办公区和公共交流区安排在入校大门的两侧,依湖而建。生活区包括学生宿舍区、教工宿舍区和别墅区,结合地形的特点,分别布置在东南的3座较小的山丘上。体育运动区布置在西南侧,有利于与生活区形成动静分明功能分区。占地约20hm2的茶园实验区主要安排在西南面的山坡上,因地势较高,雨水充沛,茶叶生长得十分茂盛,常有云雾之中现茶园的天然景色。

2.4 适应性校园中心

适应性校园中心规划应系统地考虑校园功能要求以及地形环境的制约因素,确定各块用地的自然状况、景观条件以及地质与坡度等,并充分分析其地势走向、坡度及水文等情况,使其规划与基地环境取得最大程度的协调[2]。

校园中心代表着校园的形象,包括主入口、广场、基础教学区、行政办公区和公共交流区。为了突出校园的风格面貌和文化特色并实现校园中心的适应性,按照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式的传统的建筑格局来进行规划,鸟瞰构成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图案,如图2所示。校园主入口、广场、基础教学区布置在园区的中轴线位置上,行政办公区和公共交流区在主入口处两翼张开,使中心区形象突出,成为个性鲜明的校园主景观,并与国道连接,进出便捷。

图2 规划布局

2.4.1 尊重自然的校园主轴区

尊重自然以自然为本,先通过分析发掘基地的特色,确定需要保护和利用的山地自然资源,建立主要的生态景观轴线,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建筑组群与山地环境的关系,建立整体有序的校园空间结构。利用山体、水体、植被、建筑等元素建构校园主轴线区。地形由北向南逐步抬高,依山势修建了5个台地,每个台地间的高差在3m~6m之间,台地间有两道12m宽的阶梯通道相连,是竖向交通的主要通道。

第一台地的中轴线上矗立着茶圣陆羽全身石雕像,代表着企业创建人尊重传统历史和弘扬茶文化的坚定信念以及学校对开展茶学教育的热忱。台地护坡间的绿色草坪上,用两米多高的金字镶嵌着醒目的“格物致知,崇德敬业” 的校训,如图3所示,勉励走进校门的学子们对所学的知识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而且要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图3 校园中心

拾阶而上,在第二、三台地对称于中轴线的两侧,分别建造了4幢5层单廊式系馆楼,作为学科建设的主场领地。两台地间的挡土墙上采用花岗岩板贴面,石壁上镌刻富含茶叶发展历史典故的诗画,并描以醒目的金字,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品位和修养。

第四个台地上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建造了两个人工喷水池,未经加工的天然山石随机陈立于水池周边。这些自然景物给人以柔和亲切的感觉,人情味十足。注重交流共享空间的设计,使新建筑物与原有环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活动场所中相互交流、对话。这些于细微之处的精心构思,处处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

为了尊重教学,体现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将主教学楼建立在第五台地上,占据着学校中心区中轴线上的制高点,面对着入口大门,视野开阔。布局上与学校主入口、系馆、通道等组成 “一主四从”[4]的建筑主景观。

2.4.2 文化特色的行政办公区

行政办公区包括行政办公楼和图书馆,位于校园入口东侧的天鹅湖畔,如图4所示。

天鹅湖畔建造有一座内容十分丰富的小公园,点缀其间的曲廊、亭台和追溯茶生产过程的群雕,还有那构思奇特悬空的天壶,从壶口中不断倾出流水,犹如清澈的茶汤,已经成为天福茗茶的标志之一,如图5所示。

图4 天鹅湖畔

图5 天壶

数十株腊梅依湖亭亭玉立,与茶树比邻,迎春吐蕊,暗香浮动,融入茶香,相得益彰。屹立在湖畔的和平茶使者,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表达了造园者所追求的意境,寄托了创办人对世界大同的殷切期盼。学生在这里晨读、为插花课程采集花卉、组织社交活动、以茶代酒举办特别的“曲水流觞”活动。

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些旖旎风光成为国道上一个十分醒目的景点,宛如一幅由工笔精心描绘的风景画面。

2.4.3 企业特色的公共交流区

社会服务是集团办学的一个特点,布置在入口大门西侧的公共交流区是结合企业文化和校园教学特点而安排的,设有茶门市、茶室、宾馆、温泉、会议室等多功能建筑。作为进入校园的缓冲地段和对外的窗口,室内外的装修颇显豪华。公共交流区与学校对面的工厂、茶博园、服务区等形成学生深入熟悉企业生产、加工、营销等实训的场所。

2.5 依山就势的生活区

生活区包括了学生宿舍区、教职工宿舍区和别墅群,兴建在校园东面的小山坡上。由峡谷改建的白鹭湖和燕子湖,将生活区与教学区相对隔离开来,便于社会化管理。学生宿舍区和教职工宿舍区相对独立又方便联系,在学生宿舍区和教工宿舍区之间设有食堂、超市和各种为师生提供服务的场所,以及方便师生课余运动的灯光球场。“办好学校,办出特色,关键在人才”,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根据创办人独特的“筑巢引凤”的构思,在校园的西南面兴建了几十栋别墅群楼。提供给专家们居住,使其在宽松惬意的环境下,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引领学科建设,推动学校的迅速发展。

3 建筑设计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古今中外,建筑与文化息息相关,建筑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优秀的建筑总能反映建造时代和所处地域的气质文化;不同的建筑根据其特征总会蕴含着不同的隐性文化功能[5]。基于对漳州科技职业学院建设背景的研究以及对场地条件和使用功能的分析,建筑设计不仅融合了当代建筑的现代性和闽南传统的地域性,同时延续了天福集团一脉相承的建筑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人文的统一。

3.1 具有传统特色的公共教学楼

具有漳州漳浦、台湾南投建筑部分特点的公共教学楼,既富有中国传统特色,又渗透着现代风格。

教学大楼高6层,平面面积为100m2的回形结构,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有百余间教室和办公用房。屋面主体为坡屋顶,周边大量采用斜天沟。黛蓝色的琉璃瓦,与远处的山体背景遥相呼应,颇具闽台建筑特色的屋檐端部的小燕尾脊微微向上伸展,这些既经济又简单的处理,使得整体建筑显得十分轻巧、简明而又富有韵味。建筑的地面均采用当地的花岗岩板材铺砌,包括楼宇之间的通道,环形道路,根据不同部位和要求,有细磨、抛光、凿毛及防滑的火烧板。

教学大楼墙面瓷砖主色调为淡灰色,醒目突出的遮阳板勾画白色的横向线条,配合立面处理上的逐层收进,使立面纵横错落,变化丰富。整体偏浅色的主基调,使教学楼显得庄严、肃穆,和谐而宁静,如图6所示。

图6 公共教学楼

方楼中间有个40m×40m的天井空间和回廊,采用庭院式布置形式,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也作为学校文化特色茶艺表演的绝佳舞台,到校参观的四方来客在此品茗观景。

3.2 自由灵动的行政办公楼

依湖而建的行政办公楼与图书馆,成为国道上一个明显的标志。主体均采用了圆形筒式框架结构,颇具现代建筑的特色。行政办公楼和图书馆外墙立面以鲜明亮丽的色彩为主色调,部分墙面为淡蓝色的玻璃幕墙,映显水面上蓝天白云的倒影,湖中有楼,楼中有湖,将建筑融入园林景观之中,如图7所示。

图7 行政办公楼

3.3 温馨雅致的专家别墅

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建筑色彩处理上,赋予不同的情调。生活区的建筑与教学区的建筑在造型和色彩上有较大的区别,墙面主色调为浅米黄,顶层过渡的白色墙面和颇具特色的斜天沟上铺砌的红色琉璃瓦,犹如跳跃的音符,彰显生活的朝气、活泼且富有激情,如图8所示。

图8 专家别墅

数十栋专家别墅,是该所民办高校的一个亮点,3层楼的连体别墅,色彩较艳丽的红色大坡屋顶,显示气质的高雅,保留了在各栋建筑周边原生态花岗岩孤石,结合灌木、草丛和小树的造景,构成安逸、休闲、宜居的生活环境。

4 园林景观

大学园林是表达校园生态化、地域化、人文化特征的理想载体,它区别于普通园林,在功能、形式、尺度上更趋多样化,并着重于校园文化氛围和交往环境的塑造[6]。

4.1 茶意的校园绿化

在入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种植着树龄有400多年的南方珍贵的盆架子树,树干高达20m,象征办学理念的长久传承。基础教学区的各台地上,挺拔的棕榈树沿竖向通道分布在南北中轴线的两旁,彰显节节高的学习氛围;台地间东西向则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并夹杂着一些较低矮的灌木,显得错落有致。

教学楼、系馆楼前后的环道上种植着一些本土的榕树、凤凰树,树下是整齐的各种茶树,标以学名:状元红、玉麒麟、单枞、佛手……既是教学样品,又寓意深远。校园各处都融入了茶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倍受熏陶,如图9所示。

图9 校道示范茶园

沿着校园的环形道上,交织着紫荆花、玉兰花、三角梅、桂花、樟树和成排的杜鹃花丛,闽南的气候让这些花卉绽放在不同的季节里,一年四季校园里都弥漫着花香。桂花的芬芳和十分夺目鲜艳的三角梅,总激发着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波光粼粼的天鹅湖、燕子湖和白鹭湖边的点点垂柳生机盎然,美化和软化了校园的环境。在教学楼和人工湖间,保留着较大面积的绿地,并植以草坪和灌木等植被,保持校园水土,发挥了海绵校园的作用。校园西南面数百亩茶园,茶香悠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如图10所示。

图10 天福茶园

4.2 励志的建筑小品

位于山丘地形上的校园基地,开发时有大量的天然花岗岩孤石,在校园的规划中尽量加以保存,并塑造为建筑小品,既节省了为数可观的土石方工程量,又增加了几十处的校园景点,如图11所示。

图11 建筑小品

教学大楼的中庭内特意保留一块直径10m、高4m的大石头,石侧刻着孙中山的励志名言,体现了学校自身文化和价值观,激励和鞭策着奋发的学生。石旁种植了松竹和榕树,使教学楼贴近了自然,将园林融入建筑,打破了建筑物僵硬的线条印象,创造出轻松、流畅和交融的校园共享空间,如图12所示。

图12 共享空间

5 结语

复杂地理环境的改造利用和尊重企业文化是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因地制宜,依山造屋,临峡建湖,化短为长;建筑小品、景观设计等竭尽全力弘扬茶文化。以茶为媒,连接两岸,犹如创办人在沁园春词“梁峰抒怀”中的“志在茗风缔大同”,雄抱两岸大同的情怀[7]。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内涵,必须进行深入了解和仔细分析,在兼顾传统和把握现代理念和技巧外,还必须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创新,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1] 杨刘毅, 沈瑜, 陈安迪,等.杭州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问题思考[J].浙江建筑, 2015(4):8-11.

[2] 马明华, 郭卫宏.原生态性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探讨[J].城市建筑, 2008(3):31-33.

[3] 郭卫宏, 刘骁.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J].建筑节能, 2016(1):70-80.

[4] 薛菊.新建大学校园设计的地域性探索——以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建筑设计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 36(4):242-244.

[5] 章鸿雁.高职建设类学校校园文化和校园建筑文化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16(3):134-135.

[6] 何镜堂.理念·实践·展望——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J].中国科技论文, 2010,05(7):489-493.

[7] 严利人,李瑞河.留取茶心照汗青[J].两岸关系, 2012(4):38-39.

Analysis on Campu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LIYafeiLIUXiaohuiZHUANGYashan

(Zhangzho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angzhou 363202)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the fun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respecting the natural ecology and the regional culture has been basically agreed up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in recent years. Respecting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another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se ideas,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Zhangzho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campus location, planning layou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pace environment.

Zhangzho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e culture;Local conditions;Regional culture; Garden campus

李亚飞(1990.5- ),女,助教。

E-mail:1058529210@qq.com

2017-03-07

TU984.14

A

1004-6135(2017)07-0015-05

猜你喜欢

校园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