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家长送礼教师该怎么办?

2017-07-18孙贞锴

师道(人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家长老师孩子

孙贞锴

面对家长送礼教师该怎么办?

孙贞锴

对于传统节日,我一向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早已习惯了 “传统”的平静。但是,刚刚来到城区中学的我,去年的八月十五却遭逢了一点意外。

当时我正在办公室里备课,一阵手机铃声响起,我接了电话,只听对方说道: “孙老师你好,我是××的父亲,你能不能上校门口一趟,我有点事情找你。”

“什么事情?你就在电话里说吧。”我当时有些纳闷。

我正在迟疑,只听见对方说道: “我这里准备了一点礼物,就是一小张购物卡,这不八月十五过节了么,你们老师也很辛苦,我聊表一下心意。你下来拿好不好,我进去也不方便。”

“你的心意我领了,但是你的礼品我是绝对不能收的,”我当即表态, “我从来没有这个习惯。不要为难我好吧?”

“这不是八月十五么,过节了,我的一点意思。孙老师,你不要多想,我就在外面等着你,一会儿就好。”对方急切地说着,意思是让我赶快下去。

我诚恳地回复道: “老哥,你回去吧,你不要在门口等我了,等也没有用,我也不是表面回绝装个样子给你看,我是不会收你的卡的,这个违规不说,还玷污师生之间的感情,我收了这个钱也会于心不安,你说呢?我不会因为收了你的礼而对你的孩子另眼相看、格外优待,我也不会因为你没有给我送礼而对你的孩子不闻不问。你有这个钱,不如给你的孩子买点学习用品买点书,这比什么都好。就这样了,不要多说了,好么?”

对方似也听出我平和口气中的坚定,用和缓的语气说道: “好好,孙老师,这样谢谢你了。孩子还希望你多关切。”

“行,你放心吧,我尽力。我应该感谢你,这么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以后针对孩子的情况,咱们随时联系、沟通,好吧?”

“好,好,老师,那你忙吧,再见!”

“再见!”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事后,我把这个事情说给外校一位老师听,他说,现在要拒绝家长送礼有时候也不容易,与此同时,他对我的做法表示了认可。我向他解释道,为什么我断然不收家长的礼物,原因不外乎这么几条——

一是有违师德。把这条摆出来,也许有人会觉得酸唧唧假惺惺。因为有的人嘴上摆出拒绝的姿态,到了最后该收还收,反正神不知鬼不觉,家长一般也不会出来声张自己给哪个老师送礼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影响到家长和老师,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千方百计拉近和老师的关系,除了请客送礼之外,如果老师有所需求,也总是不遗余力。

二是要体察家长的辛苦,他们也不容易。多数家长都是从事一般的服务性职业,都是很辛苦的,即使有的家庭产业丰厚、家境富裕,也不是垂手而得的。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孩子费尽心力,在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之下,采取给老师送礼的办法,以此希冀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更好一些,这种心情、苦衷应该理解,但其举措并不得当。

三是必须维护正常、正当的师生关系。时不时收了家长的礼,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有的家长可能暗示自己的孩子 “我给老师送礼了,你可以如何如何”,这势必多少影响教师和相应学生的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对应的教育范围,应该努力建设和维护相对的教育公平,但是因为收了礼,往往方向会有所偏重,开始较多注意某些孩子的表现,给他们一些特殊照顾,造成事实上可能存在的偏爱和不公。有了家长 “打招呼”和送财物做铺垫,个别学生在这种优越感的支配下可能不太在乎教师的要求,不利于教师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教师应该与家长理智地保持一定距离。教师与家长双方应该加强互动和沟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种沟通与互动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以内,更不需要超越双方正常关系的 “礼尚往来”。正如吴非老师所说: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要能在教学上、品格教育上与学生沟通就行了,除此之外,不宜和家长往来。”家长送礼给老师,表面上说是感恩,实际上多是有求于你,纵然有时确有对教师教育孩子、工作辛苦的 “感恩”成分,也是一种落后庸俗的形式,从根本说来也没有这个必要。

我在一所乡镇中学工作时曾听一位老教师提到一件事情。他的叔叔从台湾回乡探亲,恰好要到镇政府办相关手续,为此这位老教师专门给主事的行政人员准备了礼品。台湾的叔叔很不解地问道: “你去镇政府找他们办理公务,这是公务人员应该做的事情,怎么还要给他们送礼?”这位老教师对叔叔说道:“叔啊,你可能不知道,这是我们这边的规矩,你要真照章办事,事情往往很难办。送上礼往往更好办。”

从叔侄之间的对话我们可以管窥到什么,可谓众所周知。必须明确的是,在岗位职责和义务范围之内要做的事情理所应当,私下通过正当渠道采取正当方式求人帮忙又是另一回事,但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突出的不健康征象是潜规则代替了正规则——一些理所应当做的事情反而成了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结果是公权私用,破坏了公平和正义,名义上 “按程序办事”,实则完全另一回事。还有人把这一点看成 “交易”,认为是市场经济、金钱社会使然。其实,即使现代市场经济所讲求的 “交易”,也是基于社会契约、个人诚信等要素,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进行的一种正当的互动互利行为,其主要指向在于经济生活领域,而不是更广阔范围的社会公共活动。送礼办事的 “交易”与此背道而驰,不能相提并论。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的泛滥,必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异化。与此同时,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切和帮助,把基于感情等因素的私下求人办事当作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翻脸不认人。这两种意识在国人身上均有折射,包括教师本身,自然或多或少影响到师德师风。

曾与本区某职业学院的一位教师闲聊,这位教师问道: “你们那儿没有家长送礼么?”我说: “可能有,但我没有遇到,也不会收。”不想这位教师反驳道: “收,干什么不收,收点礼算什么?这个社会送礼收钱的多了,我们老师收那点又算什么?”他说的话也算 “直白”,反映了当下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接下来他说的一句话更令我难忘: “有个老农民的孩子,送了一张500块钱的卡给我,还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动不动就露出我给你送礼的意思。嗨,那算什么?”言外之意,500块钱不过是 “小打小闹”,这位老师可能已经习惯了“送大码”的。这种心安理得接受家长送礼,并且嫌 “礼品”分量不够的姿态,要算是当前身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的教师中的典型了。每每回味这一幕,令我反感的同时更令我深思。

有人会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中确实道出了某些时候置身特定环境情态的难处,转而主张对此区分对象、 “灵活”处理。有些人受当下不良习气熏染,虽然不像有的人那样来者不拒,而是见机行事,表现得 “很活泛”,表面给人一种平易亲和的印象,内里完全是另一套,说白了多是 “道貌岸然”,这样的领导和教师我见到的也不少。至于那些善于灵活处理此类关系、自己毫无损害的教师,在我看来,我们不需要有多么羡慕,这毕竟不是 “为师之道”。

我在乡下邻居那儿听过一件事,说自己的孩子在城里小学读书,他们给老师送了礼,老师对待孩子确实比以前更好,这个老师也挺会处事,有时还买件衣裳买点东西给孩子。邻居在话语中流露出两个意思:一是给老师送礼以后老师对孩子更好,送礼很有效果;二是老师拿了我们家长的东西,既改善了对孩子的态度,还适当回报,懂得礼尚往来。至于这位家长对老师收礼究竟如何评价,很值得咂摸。对于这位老师这样的 “善于处事”,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最想说的就是这类行为看似聪明,实际上很不明智。不仅表明纯粹的师生关系已经异化,而且会影响以后正常教育工作的展开。再举一个例子,在一所小学,一位老师因为管教学生不当,稍微体罚了学生,结果学生家长到学校大闹,并声称此前给老师送过礼,还对当时情景秘密做了录像和录音,现在要上告老师。老师呢,可能因为家长当时告诉他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打两下骂几句都可以,天真地把家长的话当真了,为了不负重托,觉得家长这么重视,这个孩子还不好好表现,结果在气头上采取了不当的教育举措,没想到招致了更大的麻烦。这位老师体罚学生显然不对,更不应该幼稚地把学生家长说的可以打骂孩子、保证不加追究的言语当成 “尚方宝剑”。而这个事件中的家长更可谓心思缜密、别有用意、品性恶劣,尽管可能只是极端的个例,但从中却给了老师们很好的教训:家长给老师送礼,出于怎样的动机,我们不是不明白,既然明白,那么就不要为得到眼前的一点好处而忘记教育的根本。看似眼前得到了一点好处,实际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好处,甚至还有害处。老师一心一意尽职尽责有时还被家长挑刺,更不用说你拿了家长钱财、相应学生工作上出现问题时的后果了。

有人可能会说,一些家长还是能够理解老师的辛苦的,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他们为了孩子给老师送点东西有时也确实发自内心,对此不必小题大做,把家长想得都那么俗气。我的观点是——既然这是违反规则的事情,对于来者的意图不管你是无法揣摩抑或是有所把握,你首先要想到的不应该是我不收这份礼可能驳了家长的面子、收了也没什么大的问题,而要更多想到的是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可能存在的不良后果,对一线教师来说,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异化的利益需求而不是健康的情感互动的基础之上时,这种关系注定是畸形、不牢靠、不长远的,况且,教师本来与家长可以没有教育以外的交往。学校本应是一个人际关系更为简单纯朴的地方,教师最重要、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就是在教书育人中建设好师生关系,如果精力、才情用错了地方,注定了他不会真正成长,无法真正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即使他获取了一定的职位和地位,取得了一些荣誉和光环,他的灵魂世界已经和流俗打成一片,职业尊严日益沦丧,他怎么可能守望和追寻教育的本真呢?个别教师、领导特别喜欢和有头有脸甚至本身就是官员的家长打交道,个中目的不言而喻,吴非老师对此一阵见血地指出,这是典型的“缺乏师德、败坏教风”的行为。有些官员子女在学校,原本还挺正常,但是校长主任格外关切,有的班主任、老师记性并不太好,但对这类学生的情况却记得一清二楚,很快就把他们捧成了 “特殊学生”。学生们会怎么看这些事情?很简单,他们在耳闻目睹中对这种不良风气必定会渐有体察,进而只会越来越看不起学校的这些领导和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试问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能否深入展开?

以前在 “乡下”教学时曾听同事说城里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很多,不像 “乡下”的家长基本是 “一毛不拔”,言谈举止之间,某些老师还流露出赤裸裸的 “羡慕感”。其实,我觉得这是夸大之词,在教育观念逐渐改进的今天,大多数家长对此还是有所认识的,注意教育自己的孩子通过正当的努力取得进步、赢得老师的赏识和关切,扬言家长给老师送礼是普遍现象的说法既有以偏概全之嫌,也是对家长、教师的一种贬损。一些家长虽然有给老师送礼的想法,但基本上只是受到不良风气的误导,不能视为道德上的瑕疵,教师若能尽力开解,他们一般都能理解。2014年的春节,有一位从外地转学过来的学生的母亲打电话给我 (这位母亲也是一位老师,从外地调到本区),说是要登门拜访,我说家长没有给老师送礼的义务,毫无必要,本人也没有这个习惯,孩子的事情我自然尽心尽力。最后家长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和劝诫。

在有些事情见怪不怪的今天,我们对此自然没有必要满怀激愤,摆出一番正人君子的模样,但也不应随波逐流,走向自我心灵的堕落和蜕变,而应始终保持清醒的理智和头脑,建立和维护属于自己的精神操守:没有家长给我们送礼,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在教书育人之中如履薄冰尽心尽力;有家长给我们送礼时,我们在体察家长良苦用心、表示感谢的同时,更应学会拒绝,以此鞭策和激励自己把学生工作做得更好。活得坦然,保持尊严,最大程度恪守做人的良知和道义,才是为师之本。不知道我的理解和做法,会有多少人赞同?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家长老师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