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沟通,从一组微信公众号平台数据说起
2017-07-18姜达
姜达
家校沟通,从一组微信公众号平台数据说起
姜达
2015年末,我作为崇川学校主管新闻宣传的人员创建了学校的公众微信平台,每天向社会发布校园新闻、家教资讯等内容。希望藉此平台,能让社会特别是我们的家长,了解教师每天的工作、学生每日的活动,并接触、学习一些教育专家的育儿经验,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家教的水平。经过一年的运行,订阅用户已达3600多人。
3600多人的订阅户,当然大部分是我们的家长。如果你打开微信平台上 “用户分析”的图标,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3600多的用户中,女性用户达2452人,约占三分之二有余,男性用户仅1166人,不到三分之一。是偶然现象吗?笔者又咨询了同类学校的平台管理员,情况大体如此。
这其实,折射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一种现象——父亲对教育的关注度、参与度,整体上是低于母亲的。我们从平日里很多直观的现象上也能看出来:接送孩子的人员,除了老辈的爷爷奶奶,以母亲居多;家庭作业的签字,以母亲居多……
在中国社会,由于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日渐激烈的生存竞争,很多父亲忙于工作,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肩上。虽然随着教育理念的普及,不少父亲正努力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但相对于母亲,父亲的关注还是较少的。尽管他们也会在双休日或者假期时,带孩子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但对于孩子学校日常的情况,整体而言是缺乏了解的,甚至连班上的老师姓什么都不知道。与孩子的沟通,需要共同语言,如果不了解孩子平时所接触的事情、经历的故事,这种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淡化,教育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弱化。这不仅有碍于良好家庭关系的建立,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那么,在关注的用户群中,大家又对哪些消息比较感兴趣呢?我从一年的数据中,进行了统计罗列,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数据。
从阅读量、点赞量及留言可以看出,家长最关注的是与招生有关的信息,实际上,全年关注度最高的文章就是2016年7月3日的招生公告,阅读量接近七千。可以看出,家长首先追求的是教育的公平。教育的公平,一是对入校公平的关注——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城乡、校际差异显著,使得家长对于学校的入学范围、入学条件等内容尤为关注。所以,每一所学校发布的招生通告都会吸引家长和社会的眼球。二是对教师的关注——对教师的收受红包问题、有偿家教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对教师是否公平对待学生的关注。所以,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凡是涉及教师节活动、教师评选 “三好生”流程等内容的微信阅读量也比较高。
其次,家长关心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2014年由新华社及多家教育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 《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在调查中发现家长最关心的孩子的事中,身心健康占首位,比例为70.58%。而这样的数据,同样显现在我们的微信平台上,例如微信文章 《美好生活由一日午餐开始》阅读量就高达三千。凡是涉及学生健康饮食 (如菜谱、就餐情况)的报道以及举行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大型活动 (如春秋游、儿童节、童话节等),都会引起家长极大的关注。
再次,家长关注的是教育的细节。孩子上学后,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而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途径,大部分是通过孩子的自述,然后是通过老师和其他同学。那么学校设置了哪些有意思的课程,学生是在如何进行学习的……之前,我们曾推出过 《教师的一天》 《孩子进校后的十分钟》 《我们的课间》 《学校社团掠影》等一些直接指向师生生活的报道,无一例外地受到家长了的关注。
而家长对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能力等一些报道,关注度就明显不足了,教研、班主任培训等相关活动的报道,阅读量均在一千以内。此类报道,相对而言有一定的专业性,如何备课研讨,怎样教学反思,家长在缺乏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的情况下,是很难提起兴趣的。
这些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怎样的启示呢?家长需要了解些什么?我们平时也经常会和家长沟通,应该给家长传递什么?
首先我们要让家长看清老师。现在的社会,包括很多媒体对教育,对教师有很多的杂音。这种声音,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对教师工作缺乏了解。我们老师总是说自己的工作如何的繁复,付出如何的倾心,但这一切,都只是我们自己在自说自话。社会不了解,家长也不了解。我的一个同学曾对我说:“你们老师的工作太轻松,一天两三节课,也就一两个小时。我们上班可是要八小时呀。”再如有时放学后,有的老师会留学生下来 “补差”。有的被留学生家长认为老师是为了评优秀拿奖金,于是心无谢意,甚至因等待时间长了而心生反感。殊不知老师从无奖金一说,考试成绩与个人工资也不挂钩,补习纯粹是为了让孩子不掉队。而有些未被留下补习学生的家长,又认为老师是收了什么好处,只给部分孩子开小灶。以上种种,由于不了解而发生的误会,不胜枚举。所以我们要让家长了解老师的工作,明白老师的用意,并争取他们的理解,使家长成为教育的一股合力。学校曾发布微信 《一个青年老师的一天》,引来不少家长的点赞留言,其中一位家长说, “通过老师一天的工作,看到了老师的辛苦,也理解了他们的不易,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真的很幸运。”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老师工作的一些状态、处理班级事务的一些情况,及时向家长公开。例如,开学时我们要调换位置了,班主任在微信群里留个言 “孩子们又长大了”,以欣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说明调换位置的一些目的,告知家长们调换的一些方法;再如,我们有班干部竞选,老师可以把竞选的条件、流程发给家长,家长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见证孩子的成长——准备演讲、鼓动拉票、投票计票等等。这样可以让家长了解我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减少了其间的猜疑。教师应以一种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只要让家长觉得我们是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孩子,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以平常人的心态,用朋友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就一定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其次我们要让家长看到学生。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孩子课堂的表现、课间的活动等等,都是家长所关心,但又无法全程追踪的。我们可以打开一扇门,让家长走进校园参加活动——观看孩子的表演、亲子运动会,甚至是进入孩子的课堂。家长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孩子的表现,发现同龄孩子之间的差异,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会更客观,对孩子的教育更有针对性,与老师也更容易达成共识。当然这样的开放式办学,不可能成为每日的常态,那么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在微信、QQ上及时发布给家长。让家长也间接经历了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增进了教师和家长的理解与互信,支持与合作,营造了更良好的育人氛围。当然,我们要注意,与家长沟通时,应该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真实表现,而非一味地展示缤纷与美好。当孩子有不良表现时,教师可以委婉地提出,然后要求家长配合,共同寻找原因,帮助孩子纠正错误,从而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例如,一次某位家长告诉我们老师,孩子回家做作业的时间太晚,老师的作业量似乎偏大。其实,老师严格控制了作业量,内容也与教学进度相关,是这个孩子的完成情况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此时老师一味地辩解,很可能适得其反;随意改变,又会打乱教学安排。于是,这位老师利用一堂自习课让孩子完成等量的作业,每个孩子完成的时间老师一一做了记录。先后时间差距,可达四倍之多!家长在客观事实面前,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沟通起来也方便了很多。
再次我们也要看懂家长。微信平台上,家长很少关注教师的教研活动,因为教研活动是具有专业性的。非教师背景的人,很难提起兴趣去了解教学科研活动具体的实施情况。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不要把家长当老师看。虽然我们常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这是就其自然属性而言的,真正的老师,是有其专业特质的。学校教育的确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也的确对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老师不能把学校教育应当承担的责任甩给家长。现在,有些老师将很多本职工作转嫁给了家长,诸如检查孩子的数学、语文、英语等作业自不必说,有的老师还让家长充当学生课外辅导老师、开发班级课程、轮流设计组织双休日班级活动、编辑班级读本小报等等。孩子的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部分有机组合而成的,但学校教育的主体,一定是教师。知识技能的传授,特别是课本知识的传授,因有其大纲的要求,家长作为非专业人士,往往很难把握。所以,不少家长参与学生学业教育的方式,就是多买几本习题册、几张试卷。教师强行让家长承担他不熟悉或不能够完成的任务,尺度把握不好,会引起家长极大的反感。
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窗口,它让家长了解学校,我们也透过这扇窗洞悉着家长的关注点。它,沟通着家校,也温暖着彼此。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崇川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