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给童年种下美好的种子

2017-07-18王祥连

师道(人文) 2017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核心课文

王祥连

核心素养:给童年种下美好的种子

王祥连

核心素养:把美好的东西留给美好的童年

有一个班的孩子每天向我们走来,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每天让孩子看到的是什么呢?这一个班的孩子每天从我们的课堂所看见而变成他的一部分的又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每天的课堂给孩子看到的是最美好的东西,那最美好的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那么他就变成那最美好的人;如果我们的课堂给孩子种下的是适应未来生活与终生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最重要的核心素养,那这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他就变成了拥有核心素养的人,就变成了最有可能拥有美好人生的人。

你要给孩子什么样的未来,就得让孩子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每天的语文课堂要让孩子看到什么美好的东西,要给孩子展示一个怎样美好的语文世界,要给孩子的童年种下什么语文核心素养呢?

有研究指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指: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二、审美的欣赏与创造;三、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结合2011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阐述: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窃以为,在小学阶段实践中,当突出以下四个 “一”:

一、着重培育孩子钟爱母语的情感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兴趣,比兴趣更重要的是情感——是对这门学科、这门知识的热爱。”让学生深深热爱母语 (文化),喜爱语文学科 (学习),喜爱语文课堂——激发和培育孩子对于语文这样一份钟爱的情感,比什么都重要。这是语文核心素养之核心。因为,没有对语文的热爱,也就没有了语文 (学习)的一切。

如何激发和培育这样一种热爱母语 (语文)的情感呢?我认为教学实践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要让孩子 “看到”语文之美

要让孩子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看到语文惊人之美、丰富之美,我们语文课堂要用我们语文自身的美打动孩子,让孩子由衷地热爱语文,而不是靠其它语文之外的什么东西。我们的母语之美,俯拾皆是。信手拣来,随举皆例: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二泉映月》课文)

——这是词汇之美。勿须赘言,读后便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二泉映月》课文)

——这是语段之美。 “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运用,虚实相生,情感交融,节奏分明,起承转合,回环往复,急缓有致,高潮迭起。如歌如泣,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

(选自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 《夹竹桃》,作者季羡林。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开头一段,欲扬先抑,悬念顿生,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可谓先声夺人。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文章的最后一段,揭开了开头一段的悬念,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此可谓: “开头设悬念,结尾显其志。”篇章的圆融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课文第二段 “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红白相间,火雪相容,奇妙无比,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亦惊叹作者的想象之美。此为夹竹桃花色(形)之奇之美,实为作者想象之美。读来让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击节赞叹!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一口气写了一年三季中14种花朵花开花落、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场景,与第四段夹竹桃默默无闻、一声不响却花开三秋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鲜明地反衬出夹竹桃的韧性之可贵。这样由第二自段然的花形 (色)之美提升至精神内涵层面的韧性之美——花的品质之美,由外而内,内外兼美。

至此,我们真的感受到季老散文 “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直而不乏睿智”的风格之美!

(二)要让孩子 “看到”语文之智

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的一个段落为例: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这一组关联词语运用造成的层层深入之表达效果,且不说。其中对比运用的智慧甚是精妙: “三四种不同的虫子”——突出别的树林容易招虫,且虫子种类不一; “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强调虫子之多,驻时之长;“枝枯叶落,作为木料,制成家具,仍然不变、永久保持”——强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与 “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等这样的对比不可谓不鲜明、不强烈、不深刻,言语之智慧不可谓不让人赞叹。

更让人感佩的是本文 “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明明为了宋庆龄这个人,却偏偏写树,而且是樟树,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余音绕梁。

研究采用横断式描述性设计,由相关科室护士长协助发放问卷至每位医护人员。调查问卷表包括问卷说明书、个人基本资料、调查问卷3部分。所有问卷采取不记名作答,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填答完毕将问卷置入信封内封口,以确保填答隐私,再由研究者亲自回收。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份(医生6人、护士43人),有效回收率达98%。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时时、处处看到的是 “语文”之美、之智,学生自然产生由衷热爱母语的真挚情感。

二、着力培养孩子的 “语用”能力

语文能力有很多,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再明确不过: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学习语文,知道、理解很多(关于语文的知识),抑或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但倘若最终不会运用,不会表达,读写不过关,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若此,语文核心素养根本无从谈起,更不要妄想学生会因这样的语文学习而更好地生活、生活得更好。

“语用”能力,之所以是关键中的关键,原因就在于 “语用”是语文课程的 “独当之任” “唯我之务”,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 “种差”。语文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当然应聚焦于此。

如何着力培养这种最关键的“语用”能力呢? 《语文课程标准》对此说得也非常清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试想,一个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老师讲解、分析包括示范,几分钟就可以教完了,但学生最终学会并形成技能,需要练习多长时间呢? “语用”课堂,就要突出一个“用”字。我们的语文课堂,今天教一个 “点面结合”,明天教一个“动静结合”,后天再教一个 “总分结构”……若只说不练,光学不用,停留于 “纸上谈兵”,如何形成真正的语用能力呢?虽然,不可能每节课、每一个语用知识教过就立即运用,但每节课中适时地根据教学内容而精心设计一两个恰当的灵活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动口、动笔、动手,是急需加强的。不由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教学 《水上飞机》:指导读熟课文后,马上把文章内容作为言语实践的凭借,引导学生用 “总分结构”练习说话 (水上飞机的作用;水上飞机的类型);教学 《黄河的主人》,课文学完,于老师马上让学生选用课文中 “浊浪排空” “惊涛骇浪” “沉着镇定” “如履平地”等词语,书面回答课后思考题 “为什么说稍公是黄河的主人?”这就是语文课程强烈的 “实践”意识!

“语用”课堂,是培养使用语言文字的人,而非研究语言文字的人。 “语用”课堂,应重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实践中学习运用,而非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与解释。

“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堂要从追求 “教过”走向追求 “学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着实培育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不只是对于语文学习具有核心价值,也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之基础,重中之重。阅读与思维,应当是所有学科学习的核心。

其实,阅读的意义,还远不止于高考、语文及所有学科的学习,更在于人的本身完整地成长的意义。阅读为孩子打开了无限宽广的认识世界及放飞想象世界的无极大门。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 “每个孩子都是失去翅膀、落入凡间的天使。阅读,将让书籍成为心灵的双翼,让孩子重新变成我们身边真正的天使。” “选择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幼儿,就是在他们幼小的身体和心灵中种下最美好的种子。”

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而童年往往影响与决定人的一生。让孩子从童年时就热爱阅读、学会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这就是给孩子的最美好的东西。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那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正在走,他将永远天天向前。如果我们帮助他、引导他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每天都要阅读经典与优秀的作品,他每天都能看到如紫丁香一样芬芳馥郁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孩子最终就会变成我们身边真正的天使!

如何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呢?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阅读技法的指导,而是解放孩子阅读的时空,让孩子有时间有机会大量阅读,而不是终日沉浸在“做题” (应试)当中。如此,功德无量也。

四、着意培植孩子语文学习与思维的方式

傅国亮先生认为: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学习能力” (即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身应该是一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缺乏学习能力,必然无法获取相关素养。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为了让孩子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会学习。语文学习,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与思维的方式,从而更会学习语文。

语文学科、语文学习,有其自身特点、规律以及思维方式。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学习与思维的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学习语文,更好地进行所有学习,并不断提升与发展学生的学习素养。

比如,语文学习重 “语境”,我们就要着意培植学生 “整体把握”的学习与思维方式,在我们阅读课堂教学中,就要帮助、引导学生在一篇篇课文的阅读中,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路径展开阅读实践,建立一种 “整体”阅读思维模式。

再如,斯霞老师创造的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学经验,就是强调联系特定 “语境”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方法。

如何有效培植孩子一种语文学习与思维的方式?我认为最主要就是要着力改变当下一种依然普遍存在的以教师 “串讲串问”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 (即学生以听讲与应答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方式),转变为 “学为中心”,即以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推进课堂进程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着意于培养孩子终身学习力——终身必备的核心素养。

如果我们的课堂,每天都能让孩子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并能真正着重培育孩子对于母语一份最钟爱的情感,着力培养孩子一种最关键的 “语用”的能力,着实培育对于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阅读的习惯,着意培植孩子一种语文学习与思维的方式,那我们可以说:我们给童年种下了最美好的种子——核心素养。

[1]王红,吴颖民.放慢知识的脚步,回到核心基础 [J].人民教育,2015(7):6-8.

[2]王祥连.语用之 “用” [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7):22-2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 “基于不同文体的小学阅读教学‘语用型’课堂构建研究” (课题编号:B-a/2013/02/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核心课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背课文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