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扶贫,让生活大不—样
2017-07-18熊明张丹
熊明+张丹
2016年云南省在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29亿元,排名全国第11位,成为西部地区“领头羊”。大数据显示,云南茶叶、滋补品、水果是最受网购青睐的3大类农产品,其中普洱茶、三七和滇红茶最受欢迎。
近两年来,云南省通过强化政策落地、政企合作等措施,推动全省电子商务进入高速发展期。2016年,全省110个边境乡镇电子商务实现全覆盖。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联系协调机制,推进淘宝特色中国省级馆、州市特色馆建设运营,开馆数量达12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同时,“电商+扶贫”成为一大亮点,推动实施了“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项行动”,打造“互联网+流通”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业态。全省已累计新建电子商务村站2660个,带动1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电商成扶贫“利器”
购销方便了,门路多了,钱袋鼓了;理念跟上了,交流圈子变大了,生活品质提高了。走进昆明市首家(云南省第13家)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的县区——宜良县,电商给当地人们带来了新变化。
宜良县耿家营乡耿家营社区居民唐志刚非常忙碌,社区里许多人手中有很多淘宝单子等着他帮忙。
唐志刚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在宜良村级服务站的一名“村小二”,专门指导当地人开展电子商务、淘宝购物。在耿家营社区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唐志刚正在培训村民如何网购农用物资。参加培训的老杨说:“唐老师多培训几次,我们就慢慢会整了,还真方便啊!”
阿里巴巴宜良运营负责人刘鑫介绍,去年9月,宜良农村淘宝正式开业。目前,已经建成1个县级服务中心、1个物流运营中心和63个村级服务站,服务村占比超过80%。其中,每个村级服务站都有一名经过专门培训的“村小二”。15382户农户使用农村淘宝网络平台,累计网上交易金额1997万元,涉及农资、电器、服装等产品13.67万笔订单,开展电商培训813人。
去年12月9日,宜良县在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台的本地产品销售额达302万元,创造当日销售额排名全国第一的纪录。
如今,宜良县把电子商务作为促进当地人增收、产业融合、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政府+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平台”“基地+协会专业电商交易平台”“批发市场+多种电商营销平台”模式发展电子商务,直接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167万元,激发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开启电商扶贫,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推动本地产品上行。截至2017年1月底,本地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上行销售达8862万元。其中,预计到2017年底,宜良县将建成100个农村淘宝服务站,覆盖90%的行政村,实现网上交易额1亿元。60余户企业通过充分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自主产品,发展18家快递企业,策划包装30多个宜良名优特农产品,为农民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实现“網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形成“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户)+网店”的电商扶贫生态链。
日前,云南·宜良互联网+创业园项目正式落户宜良,项目包含众创空间、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智能体验馆、颐居草堂、微巢学院5大平台模块,将为宜良正在稳步发展的农村电商平台输送更多人才资源。
电商不仅激活了这片土地,也带给人民更多幸福感,温暖了这个家园。
电商增加生活幸福感
莉村青年李光宝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粉刷办公室、订购办公用品、参加培训……他与村委会合作的网店即将上线,同步上线的第一批产品七彩马铃薯正在加紧收获、包装,这也是莉村第一次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
1980年,李光宝出生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一个与世隔绝的贫困山村萂村。年幼时因病腿上留下了残疾,不便干农活。2000年,村里通向外界的道路日益平坦,他随着村里第一波务工潮到大理州府所在地打拼。
“虽然身体有些限制,但我头脑还可以。”李光宝打趣说,进城后花300元钱参加了计算机培训班。由于好学善钻,他的计算机技能突飞猛进,很快就在一家网吧当起了网管。“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还有五险一金,我特别满足。”
转眼到了2015年,莉村全面启动精准扶贫工作。李光宝的父母已年近古稀,都身患疾病,每月光医药费就要花费近千元,家里的两亩多田也荒了。李光宝家由于因病致贫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同年,宾川县也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大力推广电商精准扶贫新模式,李光宝看到了机遇。
“之前也想过回家照顾父母,可回来没事做,家里负担更大。”李光宝说,“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扶贫力度加大,村里不仅环境变好了,还扶持电商产业,我回来能找到用武之地了。”
2015年底,李光宝辞职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血本在网上订购了6台电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还在附近村里打广告。闲暇之余,他还有很多副业,照相、打印、复印、手机贴膜。“每样做一点,收入还不错。”
如今,李光宝的干劲更足了,他说,“我们电商平台的目标是要推动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在帮村民代购商品的同时,一定要把村里的葡萄、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推销出去,帮助农民增收,也让自己尽快脱贫。”
据宾川县农业局统计,全县通过电商实现“农产品进城”已步入正轨。2015年,全县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线上交易额2500余万元,2016年增长至5000万元。宾川县扶贫办还制定了贫困人口电商创业的激励政策,开展技术培训,提升贫困户的电商意识。
与李光宝一样看准电商机遇的还有从莉村走出的“80后”青年杨赵权。在昆明工作了16年之后,他于2015年辞职回乡加入了农村淘宝的队伍。
杨赵权说,之前在昆明做协警时曾参加办公自动化培训,对电脑操作较为熟悉。他认为,电商在农村的市场不可估量。“现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购买力增强,可是村里却没有个像样的商店,买什么都得进城。电商就方便多了,一键搞定。”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萂村通达条件大为改善,通村公路连通直达昆明的旅游公路,到县城只需半小时。为了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宾川县还建立了2个县级公共物流分拣中心,乡镇、村建立物流节点,实现快递配送到村。
自2016年12月运营起,杨赵权的网店已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村民閑时会到他这逛逛,店里收入也从每月200多元提升到3000元。“现在主要做的是代购,不熟悉电脑的中老年群体偏多,买些服装百货、家电、农用产品等。”杨赵权说,由于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里中老年人偏多,他计划加大宣传力度,市场潜力很大。
“邻村就有个做的较为成熟的网店,平均每天订单三五十个,那就是我的目标。”杨赵权说,“我要做农村电商‘订单王。”
电商扶贫仍需砥砺前行
云南如何利用电商扶贫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乡村出发,从世界回来,这是让产品依托电子商务渠道“卖好”的美好图景。不过相比依托各大电商平台实现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难”仍然是近期关注的焦点,也更值得探讨。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认为,云南需要对接市场,建立种植、运营、品牌各方共同参与的产业链。
云南地理、气候优势使得农产品品种丰富、品质良好,不过,目前云南农产品电商还是以果蔬类季节性比较强的产品为主,这样比较难实现全年的一个平稳销售。
思考农产品的上行、农产品的城镇化、城市化路径里不只是农村种植的商品,还有各种各样的特色产品,能够把工艺化、产业化的都可以做成农产品。比如今天展出的云南少数民族的刺绣、牛角工艺品等,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
而且相比其他通路型农产品,云南的特色手工艺品如果做好高附加值、创意策划、高端化,形成小众、细分的产品,潜力也十分巨大。
首先要有好的产品,这是一切的基础。农产品上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把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所以,要让种植、加工、包装、创意等环节各方共同参与建立完整的供需链、产业链。他们是上行的主力军,农产品的背后需要完成集约化、高端的设计和策划,把一个产品的附加价值做好。
政府加强质量监管,企业、协会等制定产品标准,用订单反向推动标准化。同时,通过新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追溯,做好认证体系、溯源体系,实现农产品品质的全方位保障。增加消费者购买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信心。
对于政府来说,还要推动冷链物流、深加工中心、溯源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早期,政府必须要带一把。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需要找到最佳案例、提供更多的消费特征数据分析,推动农产品进入电商渠道,为农产品与消费者对接提供更多指引和参考,用大数据指导农产品生产。
云南物产富庶,电商带给云南人的不仅是脱贫致富的希望,更是一个从经济和文化上走出云南、走向世界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