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木俑的风采
2017-07-18鹿耀世
鹿耀世
艺术木俑的诞生,不仅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园地的空白、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充分利用山区林区小杂木资源及开辟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小时候,我们家胡同口有个玩具摊,什么山东的“叫虎”、无锡的“阿福”、北京的“兔儿爷”……应有尽有。可这些都是泥的,怕磕碰。相比之下,木制玩具就结实多了。记得小叔曾给我买过一件棒棒人小车,我用绳儿拉着它在胡同里满世界跑时,小木人还滴溜溜转个不停,可好玩了!
成年以后,我才知道,棒棒人是北方民间的传统玩具,多用杨、柳等柴木车制而成,大多为圆柱形,工艺简单、色彩鲜亮、描绘稚拙。画工稍细的还有各式文官武将、寿星老等。这类棒棒人虽制作较粗,但天趣浑成,价格便宜,孩子们十分欢迎。另有一类造型接近“提线木偶”,拼接件多,偏重写实,选料、画工、制作比较讲究,形象大多出自传统戏曲和神话故事,有的还可以由小朋友操作表演。再有,就是只供观赏的格调较高的木俑了。这类作品,造型简洁洗练,只供室内陈设,能够美化环境,陶冶性情。在日本,多数家庭的茶几上,书柜中,多宝格的古董之间,常摆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木俑。它造型夸张,极有神韵。木俑原是人们祭祀时的避邪之物,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随葬品中,即有武士俑、伎乐俑、侍从俑等多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逐渐演变为供观赏的工艺品。在俄罗斯,造型夸张色彩绚丽绘制精美的套娃十分可爱,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偶人及车木玩具品种丰富各具特色。日本木俑有重彩、淡彩、写意与写实多种风格,重彩绘就的浓郁鲜艳,看上去十分醒目;淡彩勾描的柔媚恬淡,品起来余味无穷。写意的空灵飘逸,写实的精致动人。常见的有扇形、樱花、富士山等日本传统图案。为了裸露天然木质纹理,有些木俑并不上漆,这就类似日本某些建筑的梁柱门窗,为使人时时有贴近自然的素朴宁静的感觉,完全保持原木的色调一样。
上世纪八十年初,我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观了日本大型工艺美术展览之后,有感于日本木俑令人喜爱的独特造型与精巧工艺,画了多幅速写投至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等处并先后发表。当时我想,日本木俑世界驰名,中国也应有中国气派的艺术木俑!这以后,我认真研究了制作朴拙的民间棒棒人、四肢俱全十分写实的车木玩具、提线木偶、欧洲木玩具等多种造型,决定设计既有中国民俗神韵又具现代时尚美感的造型抽象的中国艺术木俑系列。
查阅我国工艺美术史,俑人是重要的民间美术作品,自东周至宋代的1500年中最为盛行。早期泥俑木俑居多,以后,陶、石、瓷及金属俑也陆续出现。俑人既是赏玩陈列之物,又是官宦富人的陪葬品。近代以来,人们多作为文物室内陈设,还没有人将之融入现代元素完成新的创作。三十年前,我在平面设计专业之余,依据查阅到的大量中外有关图例,画出了一组融入真草隶篆书法梅兰竹菊图案等中国元素的木俑造型图。在征求了同行朋友的意见并反复推敲以后,完成了较正规的设计图纸。在我创制中国艺术木俑系列的过程中,既有屡遭白眼的坎坷磨难,也有欣逢知已的幸运欢欣。
当我通过熟人联系了两个工艺品厂,希望他们试生产时,均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样式从没见过,做出来也没人要!我不死心,经多方联系,找到密云山区一个车木作坊订制半成品。开始,因为他们习惯于生产批量大的改锥把铁锅把等粗活,不愿干我这种数量少要求高的木俑。于是我提高了选料车制的加工费,又讲起我干了二十年工人的往事,作坊师傅见我抄起手把刀开动土车床,就能镟出光滑的半成品,这才服气地接下来这第一批活儿。
待两大麻袋纹理美观打磨光滑的木俑胚料运到我家时,因为占据了我当时14平米住房的不少空间,爱人又发起了牢骚,讽刺我没能耐,只会招老农民上门,干这些没人待见的破木头棍儿!我一边不甘示弱地回敬着她的指责,一边强压怒气放平折叠方桌投入试制……我的木桶作品采用质地坚硬,花纹细密的苦梨、山榆、牛筋等小杂木,以抽象夸张的写意基本形替代了不少玩具厂常见的琐细写实的基本形。虽然是没有拼接件的“一根棍”式造型,但由于高矮、粗细及轮廓线的巧妙变化,丰富了欣赏者的想象,平添了作品的神韵,收到了以简胜繁,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福娃”是个圆圆的胖墩儿,只绘出了小小刘海儿,一对笑眼儿,一个红唇儿和一件红兜肚儿。上面写金黄色“福”字,兜肚儿可绘鲤鱼图案,女孩儿可绘莲花或腊梅图案,“书法俑”,面部如凝神遐想,下面书行楷“长安”“静思”等,如是莞尔一笑,可书“清风”“喜神”“吉祥”等。有的再配以简洁的装饰图案或肖形章、警句章,情趣盎然。具体描绘,装饰手法不拘一格,如两眼可绘成丹凤形,杏核形,月牙形,腰豆形多种。绘画俑则选用梅兰竹菊等图案和篆字章。当第一批书法上乘图案高雅神韵盎然光彩夺目的俑人配上崭新的塑料袋放入我送货的大纸箱时,我心中涌起一种十分自豪的成就感!
当时,商品经济刚刚兴起,陆续从事第二职业也只是悄然进行,上班时我在出版社认真地完成书装设计任务,业余时间除去为报刊投寄艺术评论、诗歌散文、书法习作以外,才轮到精心绘制部分木俑。俗话说好事多磨,在我每个周日骑着自行车向有关商店挨家推销时,碰了不少钉子吃了不少闭门羹。那些冷漠、不解、傲慢、嘲弄的眼神,不但没有逼我放弃,反而促使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正是希望蕴含在失望之中,在我第一次由王府井工艺美术服务部扫兴地离开以后,我听说拍板进货的不止一人,于是第二次我又找到地下玩具柜台,看到别人指给我一位胖胖的张姐,待我简略地介绍了一番艺术木俑的特色之后,她笑吟吟地看看我说:“先试试吧!”当时,我在受宠若惊的喜悦之中麻利地办好了代销手续。不到一个月喜讯传来,中国艺术木俑大受欢迎!这以后,我和两位年轻的助手先后将成箱的木俑送至多家商店、宾馆、旅游景点,一路绿灯!
为了扩大生产,我又动员了岳母和爱人的弟弟完成简单的初期工艺,最后由我完成开脸和图案绘制。由于这些活计给他俩带来了乐趣,而且每月还有不错的收入,爱人也不再为家里的杂乱唠叨了。为了扩大影响,我先后将创制艺术木俑的经历写成短文,用剑平的笔名在几家报发表。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已悄悄地成了万元户,更重要的是,我在美术设计专业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又在业余爱好上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一项空白!八十年代末,“北京工艺美术通讯”发表了“现代艺术木俑的诞生”一文,三年之后,《人民日报》发表了进一步充实的此文。这以后,中国艺术木俑系列作品应邀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传统与现代展”,不少爱好者到我家拜访,日本工艺美术家和我交换作品,美国的一位华人街礼品商还找到我家购买图纸……多年来,北京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妇女、世界都市、百科知识、中国文化报等,不少媒体采访、约稿,至今,已有二百多家报刊发表了艺术木俑作品和报导。
1989年,冯骥才先生在家中接待我时,我送他一件书法俑留念。不久他来信说,木俑很有神采,并在他主办的《艺术家》彩页刊登了一组艺术木俑照片。在春节前夕的四川饭店,台湾电视台拍了专题,中央电视台还到我家拍了7分钟的节目向全国介绍艺术木俑,全国先后来了一千多封咨询与要求合作的信件(工艺美术厂,残疾人机构,农村及个人等)。我为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寄赠了不少图纸及工艺说明。2006年,艺术木俑被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某活动评为“北京才艺生活家奖”,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颁奖会上,我和4位才艺生活家分别得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車奖品。不久,广播电台还约我和爱人做了谈话节目。2007年,中国文联一赴港公益活动约我前往,木俑展售大受欢迎。2007年5月,《中国工艺美术》杂志用4个彩版推介我文“中国现代艺术木俑的创制”及图片。不久,《中外文化交流》又用4个彩版宣传。有关人士认为:这一成本低、造型简、格调高、效益好的工艺品,只要进一步形成系列、精工制作、完善包装,可以和国际市场中的日本木俑媲美。艺术木俑的诞生,不仅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园地的空白、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对充分利用山区林区小杂木资源及开辟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三十多年来,我虽然在独创中国艺术木俑系列产品中付出了不少心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还设有形成令人瞩目的生产力。我期望一旦有实力有眼光的中小企业与我合作,中国艺术木俑系列必将走向更为广阔的中外艺术市场,给更多的人们带来中国文化的传承与高雅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