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人行必有我师

2017-07-18张敏

中关村 2017年7期
关键词:阴历阳历历法

张敏

在两期前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节气, 这引起我的一个朋友的提问,节气到底是阴历还是阳历?我的概念中是阴历中才有节气一说,因此我毫不犹豫地说,节气是阴历的。因为我的心目中所有关于节气的说法都是和阴历相关的,且把它作为我们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可是我的朋友又说那为啥每年的冬至又都在阳历的12月22日呢? 这真让我卡壳,因为每年的春节并不在固定的阳历日期上,如果节气和固定的阳历日期相对应,那显然节气不是和阴历相关的。

立即查证发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来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它也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至此我才明白原来是两套独立的历法只是叠加在一张表上,而两者并没有依附的关系,节气是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推算出来的一套历法, 而阳历本身也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推算出来的历法,所以阳历和节气的重迭就是必然。而阴历是要同时考虑月亮的运行规律推算出来的历法,所以问题得到了圆满的答案。

再往前追溯,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式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这对我的日常知识是个极大的补充,我以前只把节气当成一个农事的日历,好像与己关联不大,而太阳的运行规律则关乎地球上的所有动植物,人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熟悉所有的节气,我们的生活和人自身的调养都可以按照节气来实施,北京的很多节气上的习俗其实是和人的身体的调养相关联的。老北京的习俗多,其实是对人身体的关注,按照节气来对身体做必要的调养。

由此我联想到,现在的知识体系越分越细,而我们的生活却不会划分的那么细,还有知识的增长不会只在原来的体系内增长,更多地是在跨界产生新的知识体系,面对这样的外部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潜下身段,虚心地学习,和能够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古代相比,我们平均的生命周期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延长,但和知识的爆炸程度不成线性的增长关系,所以在有限的生命周期中知识不能穷尽,每个人各有所长,唯有合作才能完成很多事情,社会分工的细化同时也导致商品经济的发达,总体趋势来看,社会是向着商品经济越来越发达发展的,每个人的知识都只能限定在某些特定的范畴里面,“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个人谦虚的表述,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我们的周边不断聚集有类似想法但却具有不同知识体系的人才,以便能够相互补充,以达到对问题的完美解译。

从个体来说,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也能帮我们聚集更多有智慧的人才,物以类聚,人也是如此,有相同理念的人能够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知自己的不足方能静下心来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没有这样的心态,彼此之间就会相互鄙视甚至相斥更谈不上相互学习。《道德经》上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江海就是因为其低下的地势所以能够吸引天下的山谷的河流最终流向大江大海,人亦如此,任何时候,以低的姿态放下身段,就能容天下人的智慧為我所有。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使客观存在的现实更是我们生活中必须秉持的一个理念,它能够帮助我们吸引更多的智慧人才到身边并为我所用,也能帮助我们不断地完善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是我们脱离学校的学习体系以后不断再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心态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新知识爆发的时期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修正和补充,否则,个体的知识就是处在一个逐渐消耗的阶段,最终的结局就是被时代的洪流抛弃。

我们这一代人正好是处在知识急剧变革的时代,我在大学学的无线电,当时有线的程控交换才刚开始,能够知道的无线电应用就是微波的传输,工作几年后,传呼机开始流行,再往后移动电话开始流行,并经历了从2G到3G,4G升级,马上要到5G的迭代,每次技术的迭代都是知识的一次大的升级甚至换代。同学中就有因为工作需要停留在传呼机时代的人,知识慢慢就死亡了,远远不能跟上移动电话的发展。我们也有很多的同学在不断地学习,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原来的无线电领域,我们中间产生了管理学领域的专家,银行系统的专家,数学方面的专家甚至艺术方面的专家。相信在他们的这些转型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向书本学习以外,一定会虚心地向别人学习。

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要求我们必须秉持“三人行比有我师”的是,我们处在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尤其是在前沿耕耘的人,单靠从书本获取知识从时间上来说就滞后很多,因为一个知识的形成到能够被书本出版印刷出来是需要经历一个周期的,有些知识经历过这样的周期就已经显得落后了,所以当面的沟通交流更加重要,所以同样的一场交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心态的人获取信息量会远远大于没有这样心态的人。

我国正处在国家的战略转型期,要从粗放型的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这不是由我们的大脑中想象出来的转型,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经历的过程,因为全球的眼光来看,资本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动,粗放型的经济一般从事的都是附加值偏低的劳动,它也决定了劳动力的成本不能过高。随着国力的提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必然的趋势,创新型产业是我们的必然之路,而创新就是要在原来的体系,产品等诸多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而这又需要不同知识之间的交融和碰撞,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会让自己获取更多需要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当今的每一个人都显得十分的重要,否则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负自大的人,而终将碌碌一生,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猜你喜欢

阴历阳历历法
遨游天地话历法 穿越时空访古台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Intensive Training of English(5A)
历法术语“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词义及相关考索
2012年缘何“春节早”
《回回历法》交食精度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