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背景下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策略

2017-07-18卜树坡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苏州市产业结构

卜树坡,刘 勇,赵 展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产业转型背景下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策略

卜树坡,刘 勇,赵 展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苏州正在积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争当建设新江苏的先行军、排头兵,作为苏州的高职院校,应与之相适应。通过调查统计数据,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入手,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着重分析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和打造地方特色专业群等调整策略。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产业转型;调整策略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拥有人才、智力和教育资源的优势,肩负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要适应区域产业转型的需求,而人才培养的类型是由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所决定的,由于专业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和基本单元[1]。目前,苏州正在积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已走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和“两个率先”发展的前列,争当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先行军、排头兵的关键时期[2],承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责任,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因此,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及时优化调整,直接关系到苏州乃至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 苏州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

苏州市下辖4个县级市: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6个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姑苏区,吴江区。

1.1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苏州市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城市之一,是长三角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江苏省重要的工业中心。2015—2016年苏州市GDP居全国城市前七名、江苏省排名第一。见表1。

表1 近五年苏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1.2 产业结构现状

苏州市围绕调优调强的目标取向,坚持品质化、融合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导向,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新兴产业为亮点、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确定了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即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

从整体上看,苏州市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加速发展关键时期。近五年,随着产业调整和升级,其结构趋向合理,第一、二、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及比重逐渐呈现出

“三、二、一”的高级发展态势,见表2。

1.3 就业结构现状

目前,经济学中将产业结构偏离度作为衡量三大产业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核心指标[3]。产业结构偏离度能显示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计算公式为结构偏离度系数E=Gi/Ri-1,式中,Gi、Ri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E为正值时,说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扩大就业的空间,而偏离度系数越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越差;E为负值时,说明该产业就业空间不足,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E为0时,说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完全协调状态,见表3。

表2 近五年苏州市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及比重

表3 近五年苏州市三大产业就业结构比重

2 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从总体情况看,截至2016年底,苏州区域拥有高职院校16所(苏州百年职业学院自2017年起开始招生,文中调查与统计没有包括),占江苏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9.1%,专业设置总数达169个。专业设置覆盖了《普遍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19个一级专业大类中的17个、78个二级专业类中的51个、531个三级专业中的157个,专业大类、二级专业类和专业种类的覆盖率分别为89.5%、65.4%、29.6%。此外,《目录》外专业还有12个,占当年全部169个招生专业的7.1%。对照《目录》,从一级专业大类看,苏州地区高职院校除公安大类、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外,17个一级专业大类前5个专业的覆盖率依次为:电子信息类67%、财经类63%、艺术设计类54%、文化教育类48%、制造类45%。

从招生规模看,2016年省内招生计划规模约为30 247人,位列前三位的一级专业大类依次为财经类、电子信息类和制造类,其招生规模占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50.4%。二级专业类中前三位依次是计算机类、制造类、艺术设计类。招生规模较大的前五位专业依次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会计、物流、软件。

3 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分析

在研究分析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时,采用“结构偏离度”这一量化指标,它能反映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效益,就业结构的变化相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存在一定滞后性。通过结构偏离度分析可以发现结构不合理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以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

3.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积极变化,就业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近五年苏州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见表4。

表4 近五年苏州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

表4中显示:①苏州的产业结构,2012—2014年处于“二、三、一”结构模式,2015—2016年转变为“三、二、一”结构模式。②苏州的就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员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逐年上扬。③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值且较大,说明已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的问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 偏离度逐年降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状况在逐渐好转。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负值,且逐年增长,说明就业比重高于产业比重,剩余劳动力转移须加大力度。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 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产业比重大于就业比重,现有就业人员不能满足第三产业发展需要,从其他产业转移出的劳动力有一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在未来几年, 第三产业仍有较大的就业吸纳能力。

3.2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分析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苏州市2016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结合苏州市经济发展现状,对市区内1218家重点和新兴产业企业的紧缺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广泛征集和调查,《目录》涉及9个重点产业,分别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软件和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产业。

对照《目录》进行分析,存在的问题:一是专业设置覆盖率较高的是传统产业(制造业等)和传统行业(财经等),对紧缺专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覆盖率偏低。二是专业设置趋同、缺少特色,重复开设了会计、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市场营销、模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等专业,导致了教育资源浪费和就业竞争激烈。三是未能依托产业集群建设特色专业群,“十二五”期间,苏州16所高职院校拥有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群30多个。四是个别高职院校增设了物联网应用专业、现代农业专业、动漫游戏设计专业等新办专业,但招生人数均偏少。

从近几年招生规模看,2012年省内招生计划数为28 868人, 2014年为29 356人,2016年为30 247人。招生人数虽然逐年递增,但各专业增长幅度并无明显变化。总体来看,制造业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增长幅度与第二产业增长态势基本吻合,但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专业依然紧缺;而与第三产业相适应的专业和招生人数还是偏少。

4 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策略

4.1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积极发挥苏州市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制订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重要作用,从行业与专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着眼指导专业设置;企业是现代科技的载体,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方,应合作开办新专业与专业群,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应依托产业调整开办新专业、淘汰老专业,积极探索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品牌优势的专业结构体系。另一方面,“政行企校”四方共同搭建苏州高职教育与产业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和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等动态信息[4]。

4.2 建立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经济规划以及行业企业用人需要,建立省、市、校三级自上而下的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5]。江苏省政府应该对苏州区域的专业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建立全省的专业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信息发布平台;苏州市应及时发布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职院校及时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高职院校在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4.3 打造地方特色专业群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坚持错位发展原则,依托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专业群,有效地解决专业设置趋同、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6]。昆山应重点加强数控机床、机器人和MEMS产业集群等特色专业群;常熟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服装和化工等特色专业群;张家港应重点建设环保设备、钢铁冶金和精细化工等特色专业群;太仓应重点建设汽车部件、光电通信和节能环保等特色专业群;工业园区应重点发展纳米材料、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等特色专业群;高新区应重点发展新能源、软件和医疗器械等特色专业群;吴中区应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旅游服务和生物医药等特色专业群;吴江应重点建设纺织丝绸、半导体及光电子和显示器件等特色专业群;相城区应重点建设现代物流、园艺技艺和服务外包等特色专业群;姑苏区应重点建设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专业群。

[1] 陈基纯.产业升级背景下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调整[J].教育与职业,2015(20):12-17.

[2] 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22)[2016-03-28].http://www.test2.suzhou. gov.cn/sxqzf/szsrmzf/201603/t20160329_696699.htm.

[3] 胡小爱.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75.

[4] 钟德仁,国海.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2):1715-1718.

[5] 郭琳,李军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2):116-118.

[6] 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19-22.

(责任编辑:李 平)

On the Strategy of Establishing and Readjusting the Specialti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uzhou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BU Shupo,LIU Yong,ZHAO Zhan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Suzhou 215104,China)

Suzhou is now accelerating it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is striving to be the vanguard in building a new Jiangsu Province. Therefore,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uzhou should adapt to this new challenge.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this paper, consider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ecialty sett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devi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laborat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including a dynamic mechanism of readjusting specialties, a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setting up specialties and forging groups of specialties with local features.

vocational colleges;specialty setting;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readjusting strategy

G718.5

A

1008-5475(2017)02-0070-04

10.16219/j.cnki.szxbzk.2017.02.015

2017-03-22;

2017-04-26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ZZZ21)

卜树坡(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卜树坡,刘 勇,赵展.产业转型背景下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策略[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8(2):70-73.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苏州市产业结构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苏州市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