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理念与行动并重的校园文化

2017-07-18|

教育家 2017年22期
关键词:雅正办学师生

文 | 王 欣

建设理念与行动并重的校园文化

文 | 王 欣

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最真实的性格、最独特的魅力;而于一所学校而言,文化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的为师生认同的群体价值观和核心理念,是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是学校发展的根基与灵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文化发展的愈加重视,教育界对于学校文化的关注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社会”,必须成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怎样建设学校文化,建设怎样的学校文化,成了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历史命题。改变学校文化建设中表面化、文本化、标语化的简单化倾向,真正为师生构筑起成长的精神家园,为学校的发展铸基立魂——这是所有学校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也在考验着学校“当家人”的智慧与魄力。重庆市江北区寸滩实验学校在高德茂校长的带领下,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提炼成了“寸文化”的治学之道,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高德茂校长

文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关系到学校品牌的打造。由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集中体现,能深入、持久地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一环。肖川教授曾直言,教育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寸滩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之不谋而合。高德茂校长笃信,校长不是官,而是一种责任。首先他要做的,就是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理念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寸滩实验学校致力于建设鲜明而深刻的理念文化,从而以旗帜引领师生的所思所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寸实的理念文化被提炼成符合学校历史和教育思想的“寸文化”,它既有言简意赅的文字概括,又有内涵丰富的生动诠释,能真正让师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学校的基本理念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以办学理念为例,高校长认为,办学理念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一切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学校理念文化系统的灵魂。寸实的办学理念即为“寸有所长,积沙成滩”。如果说“滩”代表着教育成果,那么“寸”就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积累过程。寸实将此作为办学理念既体现了寸滩独特的地理人文气息,也体现了学校对教育规律“因材施教”的遵从,对育人过程“慢积丰富”的冷静和对育人目标“成人成滩”的追求。学校以此为源,引领师生发展,深切关怀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竭力成就每位教师的人生幸福。

学校的“寸文化”包括一训三风,即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理念解决的是办学出发点和方向的问题,校训则是学校内部对理念的集体共识。“每天进步一点点”作为寸实的校训,体现了寸实对于优秀的不懈追求和对于差异的包容与鼓励。没有人不想成“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成“滩”,寸实人认为,只要你坚持下“寸”功——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滩”。“寸心寸长,寸心寸长”是寸实的校风,它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形象化,也是对校训的忠实行动方式。它意在随时提醒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以细微之心去对待和呵护教育对象的每一寸成长,维护每一份育人环境的改变,用心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告诉学生,想要在学习上、品质上有所进步,也必须时时用心,处处用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慢慢成长,才能实现学校的慢慢成长。真正的教育能使互动双方共同获得发展,寸实的教风“共生共长,静待花开”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教育理念。寸实人认为,教育需要一种等待的耐心,更需要一种恒久的坚持,只有尊重生命成长的节律,才有资格见证沙粒们慢慢聚集成滩的过程。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正是学校的学风。读书是静态的,行路是动态的,书中知识有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补其不足。在寸实的学风中,“万”是“1”的累积,是“寸”的累积,体现了“积寸成滩”的理念,也体现了寸实人对于“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追求。

>>雅士授衔仪式

>>学生进行职业体验

理念实施要使“寸劲儿”

学校的顶层设计有了,怎样系统地将办学理念和办学文化,行之有效地落实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让“寸文化”更“接地气”,成了高德茂校长接下来思考的重点。在教育战线上奋战多年的高校长深知,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学校理念恐沦为“纸上谈兵”。为此,高校长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章程,提出了“雅正教育”。“雅正教育”包含雅正管理、寸点课程、雅正课堂和雅正评价四个体系,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学校“寸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从“寸”做起,从细节做起,让方寸之间见精神,毫厘之间见品质。

雅正管理管理如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又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在寸实,“寸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人本化管理既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环节顺畅运行的基石与保障。为此,学校改革内设机构,明确岗位职责,重新梳理、修订、完善了一套《雅正制度管理手册》,内容涵盖日常行政管理、党务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绩效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做到人手一册,形成目标有人领、责任有人负、过程有人督、事后有人问、结果有人用的良性工作机制,营造了内和外顺的文化氛围。以前不务正业、不思进取、扯皮推诿现象已不复存在,教师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持续提升,每年均有多名教师评为区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

寸点课程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教育价值的取向,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寸实根据“寸文化”的主旨,开发了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寸点课程”。寸点课程由读书课程、行路课程、寸滩印象、实践课程四大版块构成,遵从基础性、开放性、自主性、渐进性的原则,分别开发1-6年级每学期一册的校本教材供家校配合参照使用,每学期考核一次,按30%计入学生个人学业成绩。

读书课程:配12册教材。每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列出10本推荐书目及简介,要求亲子共同完成“书海拾贝”“精彩回眸”“心语心愿”读书实录,学校在学期末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进行展示评比。

行路课程:配1册教材。学校列出重庆主城及近郊30处景点及简介,由亲子共同完成“美图秀秀”“记忆存盘”“你言我语”等环节的行路实寻,学校在学期末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进行展示评比。

寸滩印象:融合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工厂,完成“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企业调查”“寸滩未来”等主题调研,学校在学期末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进行展示评比。

实践课程:配1册教材。列出爬树、滚铁环、转悠悠球、骑自行车等30种游戏及简介,亲子共同自主选择每期玩会2-3项游戏,每期举办全校“游戏节”对完成情况进行展示评比。

“寸点课程”强调尊重孩子的天性,强调对孩子基本习惯的养成引导,它不仅能够帮助家长建立一个和谐的亲子关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雅正课堂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要想“课改”必先“改课”。寸滩实验学校采取“四把向”“双驱动”“三步走”的战略,强力推进课堂改革,建立起自主、高效、合作、进取的雅正课堂。“四把向”定位变革方向: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选择交给学生,把习惯养成美德。“双驱动”策略把任务驱动与利益驱动相结合,提高师生的积极性。“三步走”强力“改课”的第一步是出台《雅正课堂建设标准》,并从学生的参与度、投入度和达成度三方面进行评价,改经验式评课为更加直观的数据评课;第二步,教师参照标准,在充分自主实践后申请验收,对验收合格者,学校给予课改奖励;第三步,由教导处一学期内进行3次随堂考核,两次达标视为合格,学校再给予持续课改奖。目前,全校教师均已完成三步验收,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方式正在悄然地发生深刻变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

雅正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合理的评价手段,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寸滩实验学校实行了“四雅八士”的雅正评价体系。“四雅”包含雅言、雅行、雅学、雅趣4方面,学校每月按四雅的评价细则,对学生个体进行量化评价,个人积分计入小组积分,小组积分计入班级积分,分别取高者评出“雅正少年”“雅正小组”“雅正班级”,并在全校进行隆重表彰;“察士、秀士、进士、学士、硕士、博士、贤士、雅士”8士晋级制度,则是为孩子们开发出集评价、趣味、导向于一体的类似于游戏升级的评价系统,学生按照日常表现步步晋级,学校每学期开学举行授衔仪式,期末对升至博士以上者,进行穿戴博士服表彰,高校长亲自给每个学生挂流梳。在雅正评价体系的鼓舞下,寸实的校风越来越正,班风越来越活,学风越来越浓,雅正行为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校园文化是立校之本、立校之魂。得益于寸文化的有效构建,寸滩实验学校办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周边百姓的一致认可,连续三年被重庆市教委评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漫漫文化路,殷殷教育情。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德茂校长将带领寸实人继续立足自身实际,举全校之力,集众人之智,构建一整套更加个性化、系统化,更具实用性的校园文化体系,使师生真正受益,也使学校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

猜你喜欢

雅正办学师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济北诗话》诗学思想浅析
李开先曲学思想的初探
麻辣师生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