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等键盘乐器的视觉形态发展

2017-07-18

湖南包装 2017年2期
关键词:琴键键盘乐器

刘 森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

交叉学科

钢琴等键盘乐器的视觉形态发展

刘 森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 200092)

钢琴问世至今已数百年,而在钢琴之前,键盘类乐器在历史潮流中早已更替了近千年。本文以历史发展时期为背景,从视觉形态的发展变化简要探讨钢琴的诞生及发展历程。主要从特定时代文化背景、装饰风格设计理念及政治经济大环境等重要影响因素方面做了一定挖掘、分析、梳理,试图理清钢琴等键盘乐器的视觉形态发展脉络,以回答“钢琴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一疑问。

键盘乐器;楔槌键琴;羽管键琴;钢琴;视觉形态

键盘乐器,是指在一般分类法中,有规整排列琴键键盘的一类乐器的总称。此类乐器上,每个琴键都有固定对应的音高,因此可用于演奏任何在其音域范围内的乐曲。键盘乐器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多声部演奏,且音域相对宽阔。演奏时使用琴键,通过内部机械机构或电子元件来产生乐音。就通常而言,琴键是以黑、白两色排列于键盘之上。少数例外,如手摇风琴、手风琴等。键盘乐器虽使用相差无几的琴键演奏,但其发声原理与结构各异,故又分为4类:一、气鸣乐器,如风琴、管风琴;二、弦鸣乐器,如钢琴;三、体鸣乐器,如钢片琴;四、电子乐器,如电子琴。上述诸多键盘类乐器,无论从技术结构上,还是外观造型上,都能找到非常明确的发展轨迹。

1 前钢琴时代(公元4世纪之前)

在西方文学作品及史学传记中,经常能看到云游四方的吟游诗人们手中的里拉琴(Lyre)、竖琴(Harp)、齐特琴(Zither)以及大名鼎鼎的鲁特琴(Lute)的身影。古钢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单弦琴,据传是由毕达哥拉斯制成。在波斯地区,后出现一种名为桑图尔琴(Santur)的乐器,意为“百弦”。三根弦一组,定同一音高,执片或槌敲击。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也有流传下来极为相似的索尔特里琴(Psaltery)(图1、图2),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杜西玛琴(Dulcimer)。用执槌击弦演奏的杜西玛琴于16世纪末传入中国,到20世纪初,短短300年的时间,令其演化成了民乐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扬琴[1]。扬琴原称“洋琴”,顾名思义,即由外域传入中原的琴。大型杜西玛琴称潘塔莱翁琴(Pantaleon),即今天的匈牙利大扬琴。而索尔特里琴则成为了早期古钢琴的鼻祖,后来的钢琴无一不是依此发声原理改制。

图1 古罗马时期的索尔特里琴

图2 中世纪的索尔特里琴

诞生于公元前3世纪的水压管风琴、公元4世纪出现的风箱式管风琴[2],以及其后步入圣堂成为教堂建筑一部分、坐拥“乐器之神”称号的管风琴(Pipe Organ),则逐渐摸索出了音栓与键盘结构。后来吸收了键盘结构的钢琴家族,也因此划入键盘乐器的范畴。受不同教派影响,教堂建筑布局从希腊十字走向拉丁十字,视觉风格从罗马、哥特到巴洛克,都在极力彰显神学权威。在文艺复兴末期出现的巴洛克式管风琴在这方面登峰造极,一架管风琴就能占据圣坛背后最重要的整个立面,5层手键盘与双层足键盘、繁复壮观的风管结构和装饰元素所构成的视觉冲击,无疑是神性最好的注脚。而同时期的另一个极端,轻便风琴(Portative Organ),能让我们一窥手风琴的雏形(图3、图4)。

图3 带有键盘和风箱的管风琴

图4 Detalj poliptiha u crkvi Gospe na Dancama, Dubrovnik

2 古钢琴时代(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

在键盘乐器中,以管风琴为代表的气鸣乐器走到了弦鸣乐器的前面,为“乐器之王”钢琴的出现做好了准备。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兴盛的古钢琴,按照发音方式分击弦和拨弦两大类: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

2.1 小键琴

楔槌键琴(Clavichord),又称翼琴、小键琴、击弦古钢琴,出现于14世纪,同大键琴一样活跃于16-18世纪。最初是一种便携乐器,扁薄长方盒状,无脚,可置于桌上弹奏,是重要的室内乐乐器。后效仿大键琴安装琴腿,成为室内陈设家具之一。现存的最早的小键琴制造于1537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3]。

除外观样式与体量上的差异,小键琴同羽管键琴最大差别就是发声机构。前者使用键盘带动音锤敲击单弦发声,这与现代钢琴几乎一致。但其琴弦的排列方式、方向和数量与钢琴不同。

西方室内乐以及后来的交响乐,均是服务于上流社会社交场合的组织形式,故乐器本身除了满足音乐要求外,同时也体现了所有者与欣赏者的身份地位、审美趣味与时代风格。从小键琴流行的时间来看,其先后受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以及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在琴体箱匣的装饰上也相应地呈现出了对应的时代风格特色(图5、图6)。

图6 巴洛克式小键琴

从图5、图6可见,该时期阶段下的小键琴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件家具,亦或是一件乐器而存在。其本身的制作与装饰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琴盒盖板上使用油彩绘制圣经故事及家族肖像。琴键也由早前的原木质及漆皮表面,逐渐变化为了玳瑁、象牙、玛瑙等有机宝石嵌制而成。有趣的是,彼时的黑白琴键配色样式,并非我们现今所熟悉的钢琴黑白键搭配。

图7为17世纪的带有洛可可风格倾向的小键琴,其琴盖内侧可见清晰的全画幅木板油画,描绘内容已从传统的宗教故事、家族盾徽变换成了刻画戏舞出游的世俗场景。此外,共鸣箱外壁与琴腿上繁密的植物元素雕花装饰,以及富于想像力的细线纹饰使得这件“新式”家具显得不太笨重。能够看出后巴洛克时期,装饰风格开始向以后的洛可可风格发展变化,宣告着这种别称“路易十五式”、有史以来最华丽、最风行的艺术风格的登场。

图7 采用了有洛可可风格倾向装饰元素的小键琴

2.2 大键琴

羽管键琴(Harpsichord),又称大键琴、拨弦古钢琴,因使用的羽毛管与琴键较大,故得名“大键琴”。最早的羽管键琴诞生于1397年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帕度亚,流行于16-18世纪。在17世纪成功替代小键琴成为室内乐翘楚;尤以17-18世纪中期最盛。为钢琴取代后,在整个19世纪中一度消失。

羽管键类乐器是由拨弦键结构的索尔特里琴,再加上键盘机构后演化而成的。大键琴的发声原理与小键琴以及现代钢琴完全不同。17世纪的欧洲,大键琴不仅作为一种及其普遍的独奏乐器,而且还被用于在室内乐中弹奏[4]。

图8 一台1646年在安特卫普制造1780年在巴黎改造的大键琴

图9 一台在上海修复后的大键琴

就外观视觉造型上而言,大键琴将键盘结构与机械箱、共鸣箱分离的样式设计,直接影响到了后来平台式钢琴的整体外形。图8的双排键大键琴出现于18世纪,也是大键琴摆脱音栓、增加踏板,造型逐渐更加贴近现代意义上的钢琴制式。图8中的大键琴带有典型的鼎盛时期巴洛克风格,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大面积的金箔贴面、描金涂漆处理,热情浪漫的艺术效果表达十分强烈。盖板内侧同小键琴一样绘有装饰用的满幅油画,非世俗场景的画面故事主题,可大致推测出其诞生年代至少应在17世纪或之前。图9大键琴的黑金配色则带有明显古埃及韵味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古典主义常用现代的手法和材质还原古典气质,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且该琴较之前者更加素雅、简洁、大方,琴体机械箱厚度明显减小,视觉外形同现代钢琴样式进一步趋同。疑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合大键琴研究浪潮所制“新琴”。

在琴键样式方面,与前述小键琴相同。均是从木质琴键基础上出发,互相借鉴、影响、发展的。其中,白色象牙质地覆面琴键战胜桤木、玳瑁等珍贵材料逐渐成为主流,后沿用至现代钢琴。当代钢琴琴键覆面材料早已不再使用象牙,以工程塑料替代。至于“黑底白键”何时翻转为“白底黑键”,恐与象牙不无关系。

3 近现代钢琴(从19世纪开始)

钢琴诞生于18世纪初的意大利,直至19世纪中叶方才确立了现代钢琴的基本形制。但钢琴并非在古钢琴衰微后横空出世的,而是在与大、小键琴并存了近百余年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完善,最终撷取“乐器之王”的桂冠。

钢琴音域宽广,音色洪亮清脆、富于变化,具有极高的表现力,适用于多种形式的演出。这些发声结构上的革新,正是楔槌键琴及羽管键琴所欠缺的。

3.1 平台式钢琴

中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幕后推手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对钢琴的诞生有重要贡献。受其雇佣的大键琴制造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Cristofori),于1709年参照小键琴发声机构,在大键琴的基础上试制了一种全新的键盘乐器,命名为Gravicembali col piano e forte,意为“有强弱的大键琴”,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钢琴。现存最早的克里斯托福里钢琴制于1720年,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5]。19世纪时,平台式钢琴无论从发声机构还是视觉造型上,均已近乎成熟。

平台式钢琴(Grand Piano, GP),又称三角钢琴,三角琴。由于击弦系统设计不同,三角钢琴具有立式钢琴不具备的表现力。所以在比赛、考试、音乐会中使用的都是三角钢琴(图10)。

平台式钢琴一般分为3种尺寸:小型平台钢琴(160-169cm);起居室型平台钢琴(170-209cm);演奏会型平台钢琴(210-250cm)。

平台式钢琴的规格区别主要以机械箱、共鸣箱的进深来区分。共鸣箱规格愈大、深度愈深、弦长也愈长、自然音色愈发浑厚悦耳。故逐渐演变为约定俗成的通用标准制式。其键盘结构也最终定格在了单层排列、7个八度、88键的通用标准制式上。

3.2 直立式钢琴

三角钢琴无论在体量还是价格上,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始终是一个相当高的门槛。这对钢琴的普及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所以,如何缩减体积、降低造价、提高销量,成为了诸多钢琴制造师与厂商一直为之奋斗的常青课题。同时,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械化大生产与拉斯金、莫里斯所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对产品设计的持续影响也在钢琴的视觉造型变化上有所体现。

1766年,英国伦敦出现了一种叫做方形钢琴(Square Piano, SP)的新式钢琴,其造型几乎与楔槌键琴如出一辙,如同三角钢琴派生自羽管键琴的翻版。但遗憾的是,受制于琴体结构而令音色、音质不甚理想,始终没有打开市场,于20世纪初退出历史舞台。图11方形钢琴的流动植物元素与涡卷腿装饰,有着较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但又不似巴洛克黄金时期那般繁琐造作,舍弃琴体表面彩绘选择暴露胡桃木原色,以及大量无修饰板材的使用,不难看出机械化生产参与其中的影子。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工业与手工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试点”,或许意味着不久之后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成立在方向上的正确性。

但方形钢琴相对于三角钢琴而言,其低廉的价格与小巧的体型,仍令普罗大众印象深刻。在保证音质、音色的前提下,制琴师们试图从另一个方向解决三角钢琴的顽疾。

1807年,苏时维尔将三角钢琴原本水平放置的机械箱竖起,制成一台超过2米高、像管风琴一样的立式钢琴。该款立式钢琴(图12)箱体表面简化的里拉琴样式浮雕、键盘支撑腿末端的兽脚样式造型与木材独特纹理的处理,可谓是新古典主义的标志性设计手法。1828年,乐器师伯比将箱内琴弦交叉排列,使琴体高度降低到仅有1米,和现在的立式琴高度相仿[6]。1900年,约翰·霍金斯(JohnHawkins)在美国费城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直立式钢琴(Upright Piano, UP)[7]。由于结构紧凑,大大加速了钢琴的普及,被视为钢琴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革命。当然,也正是直立式钢琴的成熟,才最终使方形钢琴黯然退场。

图10 起居室型平台钢琴

图11 1875年马斯特里赫特的方形钢琴

图12 拥有里拉琴装饰造型共鸣箱的早期立式钢琴MIM Lyraklavier CN4100

图13 键盘下端没有支撑的珠江114

直立式钢琴习惯上以高度分类,有三种型号:书房式小型钢琴(100-109cm);普通直立式钢琴(110-125cm);加高直立式琴(126-147cm)。

2000年之前,国内生产的家用钢琴多为普通立式琴(图13)。近10余年,拥有加长杆结构,增加键盘支撑腿,外形更加挺拔高大的加高立式琴逐步占据市场主流(图14)。书房小琴国内存量稀少,较为罕见。

另外,受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大萧条的冲击,以及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等新兴设计理念的影响,立式琴及三角琴的视觉形象外观设计也逐渐向简单的直线条、无装饰本源发展回归,注重原本的功能性与实用性,以简单几何造型适应流水线作业。化学工业的发展,令琴体木材的外表面处理大多采用专业的钢琴烤漆技术,不再追求非功能性装饰元素。至此,现代钢琴的视觉色彩基本固定于黑、白,以及不同质地的木材原色这三种之间,颇有几分冷淡高贵的极简味道。

图14 有键盘支撑的雅马哈U3-135

图15 1976年雅马哈CP-70电钢琴

4 电子乐器(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电子乐器诞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除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技术支持外,战后国际设计思潮的浸染,与当时风行的POP、嬉皮士等反主流文化,都对电子乐器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普及有极大的帮助。

电子乐器的发音机构依靠拾音器收集乐器弦、膜、簧、板的振频,转为电信号发予振荡器,不同的频率产生不同的音频信号,由扬声器传出特定的声音[8]。最典型的电气乐器就是电吉他。由于电音系统取代了传统乐器的共鸣箱,故电子乐器造型会各不相同,视觉外观更加倾向于小型化、多样化甚至异形化。

4.1 电钢琴

电钢琴(Electronic Piano, EP)是近十几年出现的新品种。注重于触琴力度的改进,具有无需调律和便于搬动等特点,在现代生活中颇受欢迎。

电钢琴发声机构原理与电吉他基本相同,仅保留机械箱(图15)。其后,参考打击乐器钢片琴(Celesta)的结构原理(图16),电钢琴不再使用琴弦,而是用金属片替代,来进一步压缩机械箱尺寸,达到小型化目的。在整体视觉形象风格上,电钢琴已然向高技派、风格派、构成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一大批主张个性、特立独行的反主流设计方向靠拢(图17)。

图16 1886年的钢片琴

图17 罗兰F-130R电钢琴

4.2 电子琴

电子琴(Electronic Organ, EO)及合成器(Synthesizer, SY),在基本发音原理上比电钢琴、电吉他走得更远。采用集成电路配置声音存储器,并在演奏时输出。电子琴受“便携”这一指导理念影响,键盘尺度通常为5个八度、61键,音域窄于钢琴。复数键盘合成器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但也牺牲了部分电子乐器的便携性与灵活性。必须承认的是,其单体复合功能远超以往任何一种乐器,在现代音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样,便携式电子琴也是现代儿童重要的键盘乐器启蒙道具[9],其对键盘乐器的推广作用无人能出其右。

5 结论

键盘类乐器从狭义时间上界定,也存在了至少1000年之久。如果将管风琴的前身计入其中,这个时间还要再翻一倍。也许键盘乐器确实无法同管弦乐器一样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但并不妨碍历史悠久的它们成为当代乐坛上的一大家族。从钢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其最主要出身于弦乐。它与弓弦乐器提琴、拨弦乐器吉他、击弦乐器扬琴、气鸣乐器管风琴等,在“血统”上多多少少有着各不相同的复杂联系。

首先,在琴体造型风格上,沿时间线梳理发现,同建筑空间、工业产品一样,较之其他乐器更为大型的键盘类乐器,在装饰上更容易受到当时艺术风格的影响。从诞生之初的毫无装饰,到先后经历哥特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及战后设计思潮,作为工业、手工业产品的钢琴及键盘乐器同样可置入工业设计史中寻根探源。

其次,如同芝加哥学派建筑大师沙利文所述“形式追随功能”。键盘乐器诞生后,其造型始终贴合于其内部发音结构,所有的基础造型变化绝大多数是因为技术发展变革所致。在经历了巴洛克、洛可可时期极尽奢华冗杂的装饰设计风格后,又逐渐回归了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简洁设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称之为“形式追随功能”并不为过。

最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键盘乐器最早作为服务顶层阶级及宗教神权的工具,需要得到与丝竹不同的样式来彰显“上帝万能”“君权神授”。随着经济发展与资产阶级的崛起,乐器开始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或“精英阶层”,此时,它们需要与所有者的政治身份、社会地位、金融实力相匹配,除了由简入奢的装饰,更加个性化的设计要求也随之而出。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大战后,社会阶层与经济结构大范围调整,钢琴等键盘乐器进入中产及平民阶层,即开始了普及化进程。这一时期,除了社会需要与经济价格考量,如何适应机器化大生产也成为重要的参考因素,所以才会有钢琴样式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潮流。

[1] 邢媛.板型齐特琴类乐器的音位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6.

[2] 张玉培.评述西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轨迹[J].北方音乐,2015,35(15):3

[3] [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4] 梁鲲.巴洛克时期的古钢琴艺术[J].黄河之声, 2004,(5):23-24.

[5] 周密.钢琴的诞生及其文化意义[J].音乐艺术, 2011,(4)39-44

[6] 刘宝利.钢琴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1995.

[7]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8] 黄承箱.电子乐器发展评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20(4):152-155.

[9] 谢及.电子乐器与音乐素质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 2005,(7):36-37.

刘森(1988—),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E-mail:986271908@qq.com

2017-06-06

猜你喜欢

琴键键盘乐器
学乐器
你知道手机拨号键盘上为什么要有*和#吗?
键盘猫
Cлово месяца
ikbc R300机械键盘
给你的信
乐器
光影协奏曲
钢琴指套
黑白琴键上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