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水芙蓉一红莲
——观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

2017-07-18陈维东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红莲运河歌剧

文/陈维东

出水芙蓉一红莲
——观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

文/陈维东

2017年3月5日下午,观看了王丽达、王宏伟、金婷婷、孙砾等主演的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这部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的原创民族歌剧,由国家大剧院出品,廖向红导演,印青作曲,黄维若、董妮编剧。作为一名歌词创作者,带着学习的态度第一次观看这部已推出了五年公演了五轮的成熟的原创民族歌剧。这部歌剧让我感受到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更让我记住了“出水芙蓉”中的一“红莲”。

《运河谣》以美好爱情为经,以伸张正义、痛斥奸恶、讴歌善良为络,弘扬底层百姓追求幸福、反抗压迫的精神,展现运河所见证的悲欢离合。

《运河谣》的剧情并没有按观众的“心理预测”发展,而总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得这部剧更具可看性。尤其是“水红莲”打翻油灯、点燃货船,最后葬身火海的场景,可以说是观众内心并不愿意看到,却又印象十分深刻的一场戏,并总在期待有东方式的奇迹发生,然而,最终“水红莲”还是走了,永远的葬身于运河的火与水的洗礼中,而她的精神在这水火之中永生。到这,我以为可以结束了,然而却并非如此。因此该剧在剧情设计上,也打破了常规的悲剧结局,而是给人留下了一缕希望——秦啸生、关砚砚沿着运河最终抵达了北京,他们要为命运而继续抗争!我认为这既是一缕希望,也是我们内心情绪的出口。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连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最后两人去世都要化蝶的喜好喜剧式结局的民族来说,虽然全剧结束也没有奇迹发生,但终还是有限度的满足了国人的心理诉求,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把所有美好撕碎的悲剧是一种西方的美,而我们国人千百年来更愿意接受忧伤的美,在忧伤中感叹生命之无奈、生活之无奈,却仍然保有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们用文字幻化出了承载所有美好未来的“天堂”。从这个层面来讲,《运河谣》在剧情发展和结束上,也继承了我们文学创作上的民族性。

如果说剧本是歌剧的躯干,音乐无疑是歌剧的灵魂。著名作曲家印青先生创作的歌曲早已为国人所熟知,作为这部歌剧的作曲,他却突破了人们对他的音乐风格的想象。除了旋律上极尽优美、饱满而深怀感情外,这部剧的音乐“大气而不失幽婉、跌宕而不失舒缓”,在旋律的起伏中,大量唱段的不断重复,引导并推动观众的情绪和剧情发展,成功塑造出《运河谣》的独特音乐个性,使得音乐的回韵无穷。而最为可贵的一点,我认为是剧中大部分唱段都是两遍以上的反复。这既打破了一般歌剧大多数唱段一遍过的习惯,更重要的是给了观众品味的时间、听明白的时间,同时也加深了观众对音乐对唱词的印象。印青先生的创作,娴熟的把我国江南民间音乐风格和北方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尤其是最后一场当秦啸生和关砚砚到达京城,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唱段,写得京腔京韵又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整部剧中不论是咏叹调还是宣叙调,都明显有别与西方歌剧的常规手法,尤其是宣叙调的写法上打破了西方歌剧惯例,而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来创作,加入部分对白,使之更符合我们的语言特征,最终成功塑造了《运河谣》独一无二的民族音乐风格。

剧本和音乐的另一个亮点,则是设计了一群“运河水精灵”的形象,通过“运河水精灵”的合唱,既让音乐《我们是运河的流水》贯穿全剧,简洁而合理的串联起场与场的关系,高效的推动剧情的发展。

作品通过剧本和音乐的配合,在人物刻画上无疑是极其成功的,无论是正面角色水红莲、秦啸生、关砚砚,还是反面角色张水鹞,他们的角色个性都十分鲜明。但一部歌剧,有了躯干有了灵魂,并不意味着有了生命。我认为,赋予歌剧生命的则是台上的每一位演员和乐池中的指挥以及每一位演奏者,只有他们的默契合作、精准演绎,才能让观众真正感受剧之美、触摸剧之情、品悟剧之味。尤其是王丽达对“水红莲”这个艺术形象的演绎,可以说是极具个性而成功的,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真真的是“出水芙蓉一红莲”。

其实,我和主演《运河谣》中“水红莲”的王丽达老师是熟人了,这却是我第一次观看她在歌剧中的表演。她演绎的“水红莲”,也全新的塑造了她在我心目中的艺术形象。她塑造的这个舞台形象,既是正义、刚烈、泼辣、俏皮、有勇有谋、善良而深藏大爱的“水红莲”,其实也是真实生活中的王丽达。

王丽达,是一位来自湖南小镇的歌者。她从三岁开始热爱歌唱,十三岁第一次登台,十四岁考入艺术团,十五岁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再到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参加各种歌唱比赛,毕业后并入伍成为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期间也是历尽艰辛,犹如“水红莲”,由北京漂泊到江南,而她则从湖南漂泊到北京。所不同的是,“水红莲”是被命运所牵绊的曲艺人,而王丽达是为梦想而进发。作为湖南人的王丽达,在很多性格特点上,也和“水红莲”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比如王丽达的善良、仗义、泼辣、真诚等等一切“水红莲”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其实都在王丽达身上得到了体现。我想这也是王丽达,能够准确诠释“水红莲”这个人物形象的关键吧。

在歌剧演唱中,其实我关注更多的是唱腔自然情感的流淌和演唱咬字的清晰传递。我个人是很不能接受那些装腔作势的夸张演唱,似乎一旦是表演就要拿出一个表演的架势,不拿出点架势来似乎就不是专业的歌唱演员,往往唱得台下观众一身鸡皮疙瘩。在歌曲演唱方面,王丽达无疑是我国当前最优秀的民族唱法歌唱家之一。但在现场的歌剧演唱中呢?我个人觉得,3月5日下午她的演唱拿捏得当,真正的让旋律的韵味自然流淌出来了,无丝毫矫揉造作,听来让人如沐春风,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咬字清晰”的表现,主要就是看能否让观众脱离字幕听清楚、听明白里面唱的是什么。唱段能否清晰的传递出来,当然和词曲的创作也是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演唱者在演唱中的咬字发声。王丽达的演唱可谓是“珠圆玉润”,华美而情深,一句句一字字都真真切切、声声入耳。

从音乐上来说,我认为作曲家为“水红莲”这个角色倾注更多的心血,犹如曹雪芹之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曹雪芹把最美好的诗词给了林黛玉,作曲家印青也把最美好的旋律都放在“水红莲”身上,而这更考验歌者的现场演唱的功力。王丽达以深厚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演唱技艺、大气而不失细腻的把控能力,把“水红莲”唱活了,其少年时期打下的湖南“花鼓戏”童子功更是为《运河谣》的表演增色不少。尤其是在处理那种高亢、激昂中的细腻、幽婉,低徊、凄美中的激烈、抗争,似乎对她来说都是驾轻就熟,都从她的唱腔中精准的表现出来,她用音乐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人性光辉的舞台艺术形象——“水红莲”。

歌剧,是音乐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歌剧演员,不仅仅要会唱,更要会演。“声以传情,而演以传神”若是光听录音,我们是无法感受到歌剧的真正魅力的,这也是歌剧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的魅力所在。不同于电影、电视剧是提前反复录好,歌剧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现场演绎,无论是乐队伴奏、演唱和表演,所有的一切都是现场呈现。这尤其考验各部门各演职人员之间的默契,也考验着台上每一位歌者的角色驾驭能力。作为歌者,唱固然是其强项,演就有些难度了,而要边唱边演,则是难上之难了,尤其是《运河谣》这类场景丰富、细节丰富的歌剧,表演起来难度相比会更大。但最终,我们看到的《运河谣》的表演,每一位演员都近乎完美的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听觉和视觉的艺术盛宴。

还记得当场结束、演员谢幕,当“水红莲”和“张水鹞”牵手走向台前时,坐在我后排的几位小观众不一而同的叫起来了:“水红莲怎么能跟坏蛋牵手……”从这个侧面也可见,“水红莲”这个形象之深入人心,也可见王丽达和孙砾等搭档们在表演上的成功。

表演中,角色的轻重拿捏十分重要。表演过了,好比一个人站在火堆中央,会被烧焦;表演欠火候,则又好比是远远的看着火在燃烧,而得不到火的温暖。只有不远不近,才能让人犹如寒冬里烤火,越来越暖。我认为,王丽达在“水红莲”的演绎中是恰到好处的。她在表演中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既完成了大线条的艺术形象的勾勒,还充分调动全身的艺术元素,甚至加入一些自然而贴近真实生活的小动作,从而完成“水红莲”的细节塑造,升华了角色的舞台个性,最终把她对角色理解传递给了观众,把鲜活的“水红莲”的形象准确的传递给了观众。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之君子。王丽达的“水红莲”更是一朵绽放在观众面前的无比娇艳、无比俊秀、天然去雕饰的“出水芙蓉一红莲”!

或许是歌者与角色之间许多相似之处,让王丽达能够更多的注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也或许是之前多轮的参演“水红莲”这个角色,让她积累了更多的演绎“水红莲”的经验。这个角色,最终是“活”了!她刚中带柔的演绎出一个独属于王丽达的“水红莲”形象,走进了观众的心中!

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水红莲”的结局不免让人哀挽,王丽达的追梦之路一路高歌,这亦或许是时代的不同而导致的命运的截然不同吧。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值得庆幸的事,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可以自由追梦的时代,只要你有梦想,都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前进,最终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抵达幸福的彼岸。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这颗明珠,除了躯干、灵魂、生命,还离不开“衣裳”,这部剧的舞美、服装、灯光也为《运河谣》的成功演绎增色不少。一是把轨道搬上舞台,直观的塑造出了船的动感,尤其是船过闸时的起吊,无疑是突破了人们对舞台的想象;二是画面犹如电影大片之绚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朵朵红莲在灯光的配合下从空中飘落,唯美而动人心魄;三是服装成为人物形象区分的符号,不论是水红莲的一身红,还是张水鹞的一身黑,不仅仅符合他们的人物个性,尽管现实中在船上营生的女子不可能穿得如此华美,也不太可能穿得如此宽松,但这身服装却让演员的形象过目不忘,甚至这就是观众的心目中“水红莲”应该穿着的服装。

当然,这部剧也还有许多值得商榷或者说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唱词中有不少谐音字、词和生僻字、词,不看字幕很难知道唱的是什么。比如有一句“似圣贤”,怎么唱怎么听都是“似神仙”。甚至有些字词,看了字幕很多观众也只能大约猜到是什么意思。

二,整部剧时长略长,结束却又略显仓促。一个原因是唱段大量重复,但这是必要的重复。一个原因则是剧情的发展还不够凝练,还可以进一步深加工,使得更加紧凑,突出主要矛盾。剧情的结束,未能给观众留下更为充分的想象空间,未能满足观众对“水红莲”的期待。主题曲《运河谣》的反复也还不够,未能像《我们是运河的流水》那样完整贯穿全剧,最后观众记得最清晰的音乐也是《我们是运河的流水》。

三,舞美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作为一部与“水”息息相关的剧,“水”能增添整部剧的灵性,“水”的元素应该要竭尽所能的淋漓尽致的去运用,而不是完全靠视频背景来呈现。比如,在升闸时,完全可以有“水”的浸透、“浪”的翻涌。当然,不一定要大量的把真实的“水”搬上舞台,比如可以充分运用3D特效。一是3D特效的运用还远远不够,完全可以更多的把3D技术渗透到整部剧的舞美设计中。当然,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来支撑。目前的舞美简约而不奢华,也能完成歌剧的演绎,但观众的期待可能不仅仅是满足于常规,更希望能够看到与众不同的元素和设计。

我想,整部剧若是能向电影学习,更多的运用电影的镜头语言,再增加投入,这部剧一定会更加出彩、更加令人难忘,甚至可以真正成为中国歌剧的里程碑。

艺术是永无止境的,《运河谣》已然是一部成功的佳作,她就像那清水芙蓉,而最为耀眼的那一朵“水红莲”就在观众心中灿烂的摇曳。也希望,这部原创民族歌剧能够不断的复排,不断的提升,真正成为我们民族原创歌剧的新符号。更希望王丽达这朵“出水芙蓉一红莲”一如既往的为观众而绽放,唱出自己的精气神和自己的真情实感、唱响中国歌剧的最强音,让“水红莲”的清香滋润更多人的心灵!

陈维东,青年词人,中国音协会员、江西省“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文化工程《百年乐府》编辑,入选中国文联文艺人才库、首批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中国音协第三期高研班学员。

猜你喜欢

红莲运河歌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如泰运河谣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蔡红莲家庭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