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螃蟹桥
——不应消失的老昆明记忆

2017-07-18陈学明

云南档案 2017年6期
关键词:环城圆通昆明市

■ 陈学明

螃蟹桥
——不应消失的老昆明记忆

■ 陈学明

上世纪30年代初,云南省城昆明开通环城马路(环城路)。其线路经由现今北京路(塘子巷口至省军区大门)、鼓楼路东段、圆通北路、一二·一大街、西昌路、环城南路(云纺至双龙桥)、塘双路(双龙桥至塘子巷)等路段,环绕市区东西南北。这条环城路建成时全长近11公里,路宽12-16米,分别在城南、城北两度跨越盘龙江。城南跨江桥沿用始建于清代的双龙桥。城北跨江桥为新建石拱桥——螃蟹桥,因位于盘龙江畔螃蟹石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末,盘龙江入城段截弯改直后,原先流经螃蟹桥的河段随之断流,螃蟹桥遂成为旱桥。此后,废弃的盘龙江河床被填平,螃蟹桥则被覆盖在鼓楼路底下 (今昆明市酿酒厂东侧)。笔者于1950年至1990年,一直居住在螃蟹桥附近,亲历螃蟹桥数十年之变迁。追溯往事,寻访消失了的螃蟹桥。

图一:1940年昆明市区街道村镇图(现存于云南省档案馆)

螃蟹桥之由来

上世纪50年代,盘龙江入城段尚未截弯改道,从敷润桥闹市或米厂心集市,沿江滨西岸小径漫步数百米,行至酿酒厂附近,便可见一座跨越盘龙江的白石桥。此桥为三孔石拱桥,石材呈银白色,桥墩坚实,桥洞高敞。桥下河水奔流,桥畔绿树掩映。位于桥东河滨,竖立着一尊天然巨石,高约四、五米,顶部宽六、七平方米见方,形似螃蟹,故称螃蟹石。不知何故,螃蟹桥的名称从来未被人们叫响,民间一直沿用“新桥”这一称谓。诚然,与毗邻的敷润桥(始建于清代)相比,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螃蟹桥,的确是一座新桥,致使螃蟹桥本名被埋名隐姓久矣。笔者查阅了解放前后众多版本的昆明市街道地图,鲜有其名。卷帙浩繁的地方史志、文史资料,鲜有记载。几经查询,在《云南省道路交通管理图志》的“昆明市街图”(1946年)中,终于找到螃蟹桥在地图上的标识和相关地理信息,从而印证了螃蟹桥地名之称谓及其史实。此外,在云南省档案馆所藏的另一幅1940年“昆明市区地图”上,也有螃蟹桥的具体标识。

《云南行政纪实》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沟通市区附近交通,计划于昆明市区周围修建环城马路,于二十年(1931年)施工,至二十三年(1934年)完成。环城马路业经完成,目前市区加大,周边地价亦日渐高涨,实为本市经济价值最高之事业,将来收益必大。”作为环城马路的节点工程,螃蟹桥于1934年竣工通车。这座气派的三孔石拱桥,长30余米,宽12米,最高处约为10米,桥面用长方形条石铺砌,桥两侧为石砌护栏。桥头两端各竖桥碑一对,碑文用楷体字嵌刻,内容为桥名、技术数据、竣工日期。螃蟹桥作为当年盘龙江上规模宏大的石拱桥,桥孔匀称,

螃蟹桥与环城马路开通之后不久,即迎来抗战烽火的洗礼。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和交通枢纽,战时昆明工商业、汽车运输业的发展,呈现突飞猛进之势,公路运输异常繁忙。彼时,大批军车、民用汽车日夜跨越螃蟹桥,隆隆驶过环城北路、环城东路、太和街,来往于西站、火车北站、穿心鼓楼、塘子巷等交通、物流中心之间,抢运抗战物资,转运工商与民生货物。在那火热的抗战岁月里,螃蟹桥、环城马路等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为昆滇抗战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功不可没。

解放初期,环城马路北段由砂石路面铺设为柏油路,沿线行车条件和环境状况大为改观,此前晴天灰尘扑面、雨天泥泞的场景不复存在。老一辈修路时种下的桉树,业已长成参天大树,伟岸挺拔,枝繁叶茂,将螃蟹桥两端的道路装点成为赏心悦目的林阴大道。跨入新时代的螃蟹桥,对于沟通城北交通,迎来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新高潮,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被废弃的螃蟹桥

斗转星移,岁月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螃蟹桥巍然跨越盘龙江30多个春秋。在此期间,螃蟹桥迭经多次特大洪水的侵袭,依旧稳如磐石,昂首承载着城北交通。

历史上,昆明市降雨充沛,如遇持续性暴雨,盘龙江往往排洪不畅,洪水肆虐。盘龙江因河道弯曲太多,河床宽窄不一,河底忽深忽浅,泄洪能力低下,造成大水溢漫堤岸,经常泛滥成灾。1933年7月、1945年8月、1957年秋季,盘龙江曾发生过特大洪水,郊区和市区许多地段河道频现决口险情,大片田地被淹没,无数房屋被淹塌,城区部分街道洪水横流。1966年8月,昆明地区连遭暴雨袭击,盘龙江流域再度爆发罕见的洪涝灾害。螃蟹桥周边一度沦为水乡泽国,国家、集体和人民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抗洪抢险之后,中共昆明市委、市人民委员会作出部署,对盘龙江下段 (松花坝水库至滇池)实施综合整治工程,彻底根治盘龙江水患,造福全市人民和子孙后代。

据《昆明市志》第四分册“水利卷”载:盘龙江整治工程分三段进行,其中,市区以北段“松华坝至通济桥(应为螃蟹桥),长20.8公里,河道曲折有150个弯道,河面最宽处400米,最窄处仅11米,行洪量仅为40-60立方米每秒。采取截弯改直,调整坡底,放缓边坡,开挖新河道12.8公里,顺直的河道长6公里,水深2.5米-5米,宽为32-36米。”截弯改直之后,盘龙江松华坝至螃蟹桥段,将由20.83公里减少为12.81公里,缩短8.02公里。盘龙江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要求设计,过流量将由40-60立方米每秒提高为120-150立方米每秒。

盘龙江整治工程于1966年11月开工,1968年春基本竣工。经过综合治理,盘龙江北郊段河道,呈现历史性大改道,基本上由一条古老的天然形成的九曲十八弯河道,演变成为由人工开挖出来的顺直的河道,行洪能力得以大幅提升。从此,盘龙江变得温顺驯服,洪水不再泛滥成灾。盘龙江入城段经过截弯拉直,自北站铁路桥至敷润桥段,由2.17公里改直为1.36公里,缩短了0.81公里。此河段由原先的S形状变成L形状,河水得以径直顺畅地流往闹市区。因盘龙江改道,老昆明所谙熟的“八大河”,也就是从油管桥至林家村、柳树湾、小菜园河段,以及小厂村至螃蟹桥、酿酒厂河段全部断流,成为废弃河道,螃蟹桥遂由通衢要津变为四季断流的旱桥。1970年底,城建部门拓宽鼓楼路时,将螃蟹桥的桥栏和桥碑加以拆除,而桥身及桥墩则被填埋于鼓楼路底下。在这之后,随着盘龙江废弃河道被填为平地,建起房屋,螃蟹桥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殆尽,鲜为人知。

圆通桥取代螃蟹桥

1967年9月,在距螃蟹桥西面约百米之处的盘龙江新河道上,昆明市市政工程公司架设起一座钢混结构的桥梁,从而取代螃蟹桥,重新连通老环城北路 (今鼓楼路)。《昆明市地名志》(1987年版)载:“圆通桥在市区北部,圆通山东侧的盘龙江上。1964年(应为1967年)建,习称新桥,桥头是鸽子集市,又名鸽子桥。1982年以圆通山命名。……是市区盘龙江上的重要桥梁之一。”另据《昆明市志》第二分册(2002年版)“市政建设卷·桥梁”记载:为配合盘龙江市区段整治工程,“从1966年到1968年,先后改建了敷润桥,并适应城北河道的截弯改直,废弃了通济桥(应为螃蟹桥),新建了圆通桥”。圆通桥建成开通时,东接废弃的螃蟹桥、大鼓楼街区,西连一窝羊岔口、圆通公园北门。

圆通桥开通20多年后,昆明市于1992年2月承办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作为艺术节的重大市政配套建设项目,气势恢弘的圆通高架桥于1992年元旦落成通车。圆通大桥位于圆通桥南面400多米处,这是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独钢索斜拉桥,大桥从圆通街东口坡地上凌空跨越盘龙江,贯通圆通街与穿金路,连接青年路、北京路。圆通高架桥全长500米,其中桥梁长254米,桥面宽24米,成为盘龙江上著名的现代化大桥,对于沟通昆明主城东北部道路交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然而,圆通大桥与先前的圆通桥,产生了名雷同亦即重名的问题。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同城范围内的路名、桥名、街巷名等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为此,圆通大桥与圆通桥应当进行更名,以避免二者相互含混。

考虑到圆通大桥位置显要,知名度甚高,起点正好位于圆通街东口,因此有关部门决定保留圆通大桥称谓,拟更改圆通桥名称。笔者注意到,原先竖立在圆通桥东南边的桥名碑早已拆除,而新的桥名碑一直未设立。很多市民不禁要问,现在究竟应该如何称呼圆通桥?迄今为止,相关地名管理部门既未公告周知,也未设置任何地名标志,公众并不知情。2015年7月,一则关于昆明市盘龙区免费开放54处公厕的公告见诸媒体。据2015年7月7日《春城晚报》A12版刊登的“盘龙区公厕地图”显示,共有两座公厕分布在北河埂,其中一座位于“盘龙江边,圆通大桥与通济桥之间”;另外一座位于“通济桥:盘龙江打捞码头附近”。这里所称之“通济桥”,即为先前的圆通桥。在笔者印象中,此系有关部门首次通过媒体,将圆通桥称呼为“通济桥”。此前,地方志编纂部门不知早年螃蟹桥之来历,将其误称为“通济桥”,以讹传讹。如今,有关部门生搬硬套,拟将圆通桥改称“通济桥”。须知,通济桥古已有之,声名远播,岂能随意搬用!

再说通济桥

通济桥系昆明城南的一座古石桥。据清康熙《云南府志》载:“通济桥,在云津桥(得胜桥)西,一名奏功桥。水即盘龙江支流,明成化间建。源由盘龙江达濠水,流入于市而不可渡,因建是桥。元梁王格杀段平章于此。今水涸而桥存。”清道光《昆明县志》沿袭此说,并在“城外街巷图”上予以标示。1924年编纂的民国《昆明市志》载:“市内桥梁约数十道,概系旧式石桥。……有珠市桥在珠市街,有奏功桥(通济桥)在金马坊下,均跨凑水河上。”据此可知,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通济桥尚存,具体位置大致在同仁街与书林街之间。1924年版“昆明市区域图”显示,凑水河源自南城外护城河,往南穿过通济桥,沿着书林街流至土桥,汇入玉带河。1930年前后,因拓修金马大街(金碧路),通济桥被拆除,河道改为暗河。在这之后,凑水河北段被全部覆盖,改建成下水道,随后又在两侧建盖商铺住房,形成一条繁华的商业街道同仁街。书林街段凑水河,一直到解放初期仍为明河,由于长年不加疏挖,居民任意倾倒垃圾,污水长年累月排入河里,河水发黑发臭,故而民间俗称臭水河。1951年至1953年,昆明市政府动工修建书林街段下水道,臭水河才被全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杰出的文化名人和戏剧家郭沫若,于1942年9月,根据元代梁王格杀大理总管段功于通济桥头等昆滇史实,创作了著名的历史剧《孔雀胆》。剧中展现有“通济桥畔劳军”“通济桥前行刺”等场景。该剧久演不衰,使得通济桥蜚声遐迩。当年,昆明的文化人杨亚宁先生,在为《孔雀胆》剧本提供的相关资料中写道:“通济桥位于今之金碧路与同仁街成丁字型处之地,今已成为车如流水马如龙之繁华街市,而桥下之臭水河则今日亦尚流污。”尽管通济桥早已不复存在,但这个古老地名属于特定的历史地理信息,积淀着古今昆明城市变迁的轨迹,蕴涵丰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图二:螃蟹桥

螃蟹桥彩照面世

2004年11月,《等你,在1945年》昆明彩色映像图片展轰动春城。云南省博物馆展厅里,抗战时期援华驻滇的美国空军“飞虎队”勇士,昆明的老朋友们所拍摄的一幅幅珍贵影像,生动地再现了60年前的昆明城乡风貌和人文风情,引发众多老昆明绵绵不尽的回忆与留恋。当中有两帧螃蟹桥昔日彩照,尤为吸引笔者驻足。当时,图片展出主办方,并未在照片上标注石拱桥之桥名,只是冠于“盘龙江上的石拱桥”这一名称,但笔者经过反复对比和辨认,认定这座石拱桥就是消失多年的“新桥”,即螃蟹桥也!

其中一幅彩照(图二)拍摄于1945年初夏时节,真实还原出螃蟹桥往昔之神韵:一座洁白无瑕的石拱桥,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以雄伟的气势,典雅的造型,跨越盘龙江上,四围绿树萦绕,桥畔民居若隐若现。雨后的盘龙江水略显混浊,桥下河水滔滔,一叶扁舟顺流穿越高敞的桥洞,桥头上有行人倚栏观赏江桥风光,景致显得壮美而又空灵……而另一幅彩照(图三)展现的则是,枯水时节螃蟹桥东侧河湾地带,有五六条木船泊于盘龙江浅滩处,欣长的撑杆横七竖八,有的船家正在做饭,有的还在劳作,一船家女脚淌水中,手握撑杆或许要泊船……螃蟹桥畔,俨然一派水乡风貌……此时此刻,距螃蟹桥被废弃,然后被填埋地下,时光已经流逝30多年,怎能不令笔者感动?

行文末了,笔者认为,上世纪60年代末期,因盘龙江截弯改道,故而废弃螃蟹桥,随即又在毗邻螃蟹桥地段兴建圆通桥,从而取代螃蟹桥。鉴于圆通桥与圆通大桥重名,必须进行更名,但此前有关部门拟将圆通桥更改为通济桥之方案,与同城著名的历史地名相重,而且两者毫无历史渊源,显然不符合地名管理规定。如今全面考量圆通桥的建设缘由和地理位置,为延续和传承早年螃蟹桥历史文脉,让广大市民记住乡愁,留住城市记忆,建议重新启用螃蟹桥老地名,将圆通桥更名为螃蟹桥,恢复昆明盘龙江市区段,南有双龙桥,北有螃蟹桥之传统称谓。

图三:1945年飞虎队队员拍摄的螃蟹桥

[1]杨寿丰.昆明环城公路的变迁[M].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47辑,2008年.

[2]云南省档案馆馆藏.

作者单位:昆明交通运输集团公司

猜你喜欢

环城圆通昆明市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明良汇江水泥制造有限公司
昆明市延安医院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圆通赏樱好时节
写作议论文,思维贵圆通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