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现状调研分析及改造模式探讨*
——以海口市金花村为例
2017-07-18操小晋
王 平 操小晋
海口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现状调研分析及改造模式探讨*
——以海口市金花村为例
王 平 操小晋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特殊产物,是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以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海口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的现象描述及城中村居民生活现状的调查,全面了解城中村的发展现状并诊断其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城中村的改造提出思路。
城中村;海口;金花村;改造建议
1 引言
城中村是城市在发展中衍生的特殊产物,是市民城市社会中的农民村,是具有明显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1]。谈及城中村,人们脑海浮现的基本是脏乱差的画面,认为城中村带来的全是负面消极的影响。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居住在城中村附近的居民,对城中村是极其排斥的,甚至带有一些瞧不起,而这部分居民又恰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这不免令人担忧,如果不能真实客观地看待城中村现象,不能以正确积极的心态对待城中村居民,那么之后城中村的改造将面临更多问题,也不利于和谐社区建设。城中村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也使城市更具包容性。城中村往往是年轻人的首站,没有了这块跳板,城市会缺少很多新鲜血液,城中村同时也为社会底层人民提供了居住之所[2]。
1988年海南建省,海口作为年轻的省会城市,更是在加快步伐进行城市建设,在此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中村现象。由于城中村问题的复杂性、村庄的差异性、属性的多元性,使得城中村改造难度非常大。本文对海口市中心城区金花村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按“一村一策”思路对其进行改造探讨与方案制定,为海口当前的城市建设提供具有一定意义的建议。
2 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城中村的研究。随着城中村问题日益显著,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但国内对于城中村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大多集中在城中村的改造研究上,而针对城中村的某些关键问题,如对村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城中村的土地征收利用、城中村改造后外来人口的安置等问题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则比较缺乏[3]。在其研究中,文献主要集中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普遍问题和相应对策上,或者具体城中村个案的研究。前者的研究结果不是太笼统就是缺乏可实施性,而后者的研究又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很难进行推广应用[4]。
2.2 国外研究现状
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引起国外学者高度关注,城中村研究是其中一个新兴分支。国外期刊专门直接研究城中村的文章不多,但对类似于“城中村”问题的相关研究如贫民窟、城市边缘区、城市蔓延、都市村庄等有比较深入的分析。国外城中村研究十分关心其所承载的社会经济现象,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评价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的利弊,并通过制度因素寻找现状形成的路径和发展趋势[5]。
2.3 理论框架
目前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地方政府更多地考虑开发商和城中村原有居民的利益诉求,而普遍忽视了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住房需求(Hao,etal,2011)。城中村一方面为原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为外来人口提供了廉价的住房。因此有些学者呼吁要警惕过度改造城中村的行为(Wang,etal,2009)。城中村的改造工作要与城中村的发展现状及其居民的生活现状相联系,现提出一些理论以对城中村改造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3.1 社会边缘化理论
边缘化理论是60年代在拉丁美洲学术界产生的,而“边缘化”一词最先是在20世纪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提出。后来,边缘化概念进一步扩大,泛指一个国家由社会和经济上的移动(尤其是城乡之间的移动)导致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冲突。拉美学者对边缘化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学派,一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的“二元论”派,代表人物是智利的拉丁美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学者;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与“二元论”派相对立的“结构主义”派,对“二元论”派持批评态度[6]。“边缘化”不仅存在于第三世界,在发达国家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边缘化人群处于社会底层,属于弱势群体,但在城市发展中他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社会不能真正地接纳包容他们,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影响城市社会的发展。
2.3.2 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法国学者拉诺尔最早使用这一概念。他用社会排斥的概念指认没有受到社会保障的保护,同时又被贴上“社会问题”标签的不同类型的人[7]。在1970年代,社会排斥被用来指许多人因长期失业被独立在市场之外;1990年代被指某些群体部分或全部出局,享受不到人的权利;1995年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及进一步行动”世界峰会将“社会排斥”视为消除贫困的障碍,要求反对社会排斥[8]。我国学者也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社会研究中,用来解释中国现阶段的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失业、就业、贫困、教育、两极分化、住房改革、城乡差距、残疾人问题等[9]。
2.3.3 地租理论
在旧城改造中运用的地租理论主要是级差地租理论,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I的形成条件,一是不同地块的土地肥力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每次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有差异,只要高于劣等地的生产率水平,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即为级差地租Ⅱ[10]。在旧城改造中,级差地租使得土地产生巨大的保值增值效应。
社会边缘化理论为本研究对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现状调查及改造所受到的阻碍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边缘化理论的解决方法和地租理论也从另一角度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新思路,而社会排斥理论更有助于对城中村居民边缘化现象的理解[11]。
3 城中村发展现状
3.1 总体概况
目前海口中心城区内约共有296个连片棚户区即城中村,涉及16.9万户、51万人。据《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的实施意见》,于2015年启动棚户区改造总量的15%。到2017年底,全面启动海口市棚户区改造总量的50%,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总量的30%。根据第一个三年棚改计划,海口2017年计划启动新琼第二期、海府路片区等12个棚改项目,正在改造和计划改造32个,涉及7.1万户24.3万人[12]。
3.2 金花村分析
3.2.1 地理位置
金花村位于红城湖路的主干道旁,是海口四大文化古村之—,也是海瑞和丘浚的故乡,该村邻近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中学及商业繁华区的忠介路,附近还有大型超市家乐福。
3.2.2 村庄概况
金花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与其他城中村相比有所不同,由于毗邻海南师范大学、海南中学等学校,村民中一部分以从事个体餐饮经营为生,还有一部分以打工者和大学毕业生为主。他们都为租户,也就是金花村的常住人口,年龄阶段为20至40岁,其余为本地居民,大多为中老年人,无固定工作,以租金为生。金花村内及周边有大量水吧,为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场所。由于受到海南独特的老爸茶文化影响,每天下午有大量居民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买彩票。金花村所处的地块相对独立,周围没有十分明显的高楼和闹市区与之形成强烈对比,因此较容易被忽视。金花村外围临街建筑基本为餐饮店,路面相对整洁,走进村内便是另一番景象。沿着狭长曲折的道路走,可以看见各种线路杂乱无章地高架在电线杆上,墙上到处张贴着广告传单,路边有任意丢弃的垃圾[13]。垃圾箱内的垃圾也未能及时处理,海口一年四季的温度较高,易产生恶臭,污染街道空气。村内建筑密度达60%以上,建筑间距过小,完全达不到消防需求,存在极大的潜在危险。房屋的外立面材料各异,杂乱不美观。在金花村中有一戏台和一块空地,为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居民大多选择在大树下的树荫里休息交流。另外绿化率低是城中村的通病,金花村也不例外。公共空间绿化方面,未看到明显的街头绿地和树池,道路绿化方面,只有个别几条主干道有行道树,或是几栋矮房间突然冒出几棵树。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丘浚、海瑞均是金花村人,而如今金花村内的丘浚故居,虽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却很少有人问津。古风古貌的丘浚故居在周边中高层房屋建筑的围合下显得十分不起眼,以致笔者到达此处的过程也并不顺利。丘浚故居作为文化场地,是金花村的独有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推动金花村的发展。
3.2.3 改造SWOT分析
在对金花村的改造方案提出设想和建议前,对其交通区位、周边配套设施、居民改造意愿、城市发展环境及背景等方面进行SWOT分析,内容见如下表1。
表1 金花村改造SWOT分析
4 调查结果与综合分析
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以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现状为切入点,主要包括个人相关信息、居民的文化情况、城中村环境评价及当地居民对城中村与其改造的主观评价四方面。共发放问卷150份,有效收回141份,有效回收率94%。
4.1 性别年龄特征
在本次调查中,男性为65人,占46%,女性为76人,占54%。男女比例比几乎为1:1。居民年龄在20岁以下的占7.5%,20-29岁的占43.5%,30-39岁的占23.4%,40-50岁的占16.2%,50岁以上的占9.4%,且50岁以上的绝大多数为本地居民,其余主要为外来人口,以20-50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为主。其中绝大多数是已婚者,家庭人口主要集中在4人或5人及以上,比例达到82.2%,三口之家的家庭占15.6%,而两口之家和单身的比例仅占3.2%。可见自己一人在海口打工的外来人口是极少的,大都以举家搬迁为主,且是长期居住,18.7%的人居住了3-5年,而53.2%的人居住了5年以上。
4.2 文化程度及职业构成概况
村中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6%,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1.9%,本科学历的仅占2%。在发放问卷时发现一部分居民因不识字无法填写,一部分居民在未看问卷的情况下便以不懂的理由拒绝填写,使得问卷的发放过程不太顺利。通过对居民的职业调查得知,3.1%的居民为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职工,6.3%的人从事农业,38.4%的居民为个体经营者,18.8%的人为自由职业者,20.9%的人为待业、失业人员,另12.5%为学生,这恰与文化程度的调查结果相对应。一般来讲,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和商业服务业等低层次职业的比例逐渐降低[21]。由于村中居民受文化水平、专业技能的限制,他们从事的职业基本是低层次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
4.3 生活环境看法
在问及是否知道城中村概念时,选择是的人占53,1%,选择否的人占46.9%,基本为1:1。虽然近一半人对城中村概念不了解,但他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问卷调查(多选)显示,近50%居民认为所处城中村存在环境卫生差、房屋建筑密度高、绿化少的问题,37.5%的居民认为公园等公共休息场所少或没有,28.1%的居民认为存在缺少文化娱乐设施、治安条件差的问题。笔者在与居民的交谈中发现相对谈论村内环境卫生,居民更多地是提及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园绿地。由于城中村内大量房屋由原来的一两层扩建成五六层,沿道路违建楼房,使本不宽阔的街道更加窄小,根本没有绿化的空间,除去村中央的戏台、祠堂,也无其他可以休闲的公共活动空间。调研时看到很多小孩在街道旁玩耍,一居民说因为没有其他可活动的地方,他们只能选择带小孩去距离较近的文化娱乐场所及拥有设施的公园,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大型商场的附带空间,如离道客村不远的大润发商场前的小广场及一楼的儿童娱乐设施。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核心,而增加对公园绿地的投入则成了城中村年轻父母的共同心愿,不仅如此,村中的大部分中老年人也很希望文化娱乐设施方面能有所改善。
4.4 居住满意度
城中村内各地块皆有不同规模大小的商店,满足了居民的日常购物需求。各城中村内部都设置相应的卫生服务站,为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交通相较之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由于居民大多是外来人口,居住距离较近,可以经常交流,邻里间接触机会多,彼此间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地缘纽带,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相似的观念意识,表现出同质性,使得邻里相处和谐。在对居民周边满意度进行调查时,59.4%的人表示一般,18.8%的人表示比较满意,11.5%的人表示很满意,表示不满意的仅占10.3%。虽然城中村与外围城市相比各方面落差很大,但他们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却很满意,一方面是因为村内租房廉价,生活成本低,同时满足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相较之前的自己,他们清楚目前的生活水平是优于从前的。
4.5 对城中村改造的态度
在谈及改造城中村的利弊时,50.2%居民认为城中村改造是利大于弊的,34.4%的表示利弊相当,仅15.4%的表示弊大于利。虽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认为城中村改造是利大于弊的,但通过交流发现如果真的落实到改造,他们的态度则不一定是支持的。作为本地居民的房东,一方面认为改造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同时可以不与外来人口混住在一起,另一方面又担心房屋拆迁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房屋出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更关心拆迁改造的补偿问题。而外来居民的矛盾在于,他们希望能住在舒适干净、治安好、交通便利的地方,且这部分人群很大部分为年轻父母,他们迫切希望周边环境能有助孩子健康成长,但同时会认为租不起改造后的房屋。对于在当地长期从事个体经营的外来居民而言,这就直接切断了他们的经济来源,对于一般租户而言,他们不得不寻找其他的城中村来替代原有住所。这样作为生活在城市底层、处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外来居民,便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更加被边缘化,因此他们更关心改造后的安置问题。这也就不难解释,当问及关于城中村拆迁改造出现的问题时(多选),66.9%的居民选择城中村改造以后租房的成本,47.5%的选择城中村开发的商品房价格,另外只有12.5%的居民担心改造中的暴力拆迁和开发中出现的舞弊造假行为。说明当前海口旧城改造工作给百姓留下了较好印象,虽然不排除存在少量暴力拆迁行为,但大环境是好的。同时海口市改造成功后的玉沙村现状,也给了其他待改和正在改造的城中村居民打了一剂强心针,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5 城中村问题诊断
5.1 人居环境差
村内既有破旧的一层瓦房,也有2-3层的低层房屋。在利益的驱使下,村民纷纷违建搭起5-6层的楼房。由于没有受到统一的规划,使得建筑整体布局混乱,外立面不协调,随意侵占道路红线,给以后的城中村改造增大了难度。建筑密度过高,建筑间距过小,房屋相互紧挨着,形成很多“握手楼”、“一线天”“接吻楼”,根本无法满足日照要求。村内道路狭窄,有的以房屋间距充作步道,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缺乏社区卫生管理,垃圾随意丢弃,未得到集中较好处理,部分地块更是污水横流,气味难闻,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村内基本无绿地和公共活动场所,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由于没有合适的场所休闲娱乐,他们只能选择聊天喝茶,十分乏味。同时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厕、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基本没有,供水供电排水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14]。
5.2 居民结构复杂,存在治安隐患
城中村内由于其低廉的租房价格,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房主在出租时并不会过度考虑租客的个人情况,只要交得起房租,无形中也使村中的人员构成更加复杂[15]。居住在城中村的人往往社会地位较低,文化素质不高,部分为短期租客,难免会发生内部的偷窃事件,而相对封闭的城中村也有可能因缺乏有效管理,滋生较大的违法犯罪现象。大英村内就曾经出现过黑社会集团,以大英村为中心,长时间在海口市大肆实施绑架、抢劫等犯罪活动,引起群众强烈不安。
5.3 生活态度颓废
在进行调查时笔者发现,城中村内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无事可做。这部分居民的年龄往往在30至50岁,且以男性居多,本应是工作的时间,但都在喝茶聊天、打牌买彩票,另一方面他们埋怨找不到工作。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受文化水平限制,长期无工作养成懒散的性格,导致他们的生活态度颓废而使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加边缘化,并且这种社区氛围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也不利于社区的和谐发展。
5.4 对城中村改造有所顾虑
虽然绝大多数都认为城中村改造是利大于弊的,并且认为城中村的拆迁改造会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便于城市管理,但他们同时会有自己的顾虑。房主担心改造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利益,他们基本以租客的租金为主要经济来源,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安置与合理的赔偿,他们情愿不进行改造。同时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很多房主会擅自违建楼房,将原先的底层建筑扩建成六、七层的高层建筑,希望能借此方式得到更多赔偿,这也给后面的改造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而相对处于社会更边缘的租客,基本都是外来人口,因为经济状况而只能选择居住在房租较低的城中村,却几乎没有发言权。长期租用村中商铺从事个体经营的居民表示,拆迁将使他们失去经济来源,有的已在本地居住生活经营长达十几年,他们表示说,拆对他们太不公平了,而很多租户出于无奈,只能另择其他的地方居住[16]。这无疑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如何安置这部分居民也成了今后城中村改造的一大棘手问题。
6 金花村改造思路
6.1 改造方式
金花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与其他城中村有所不同,金花村规模小,所处地块相对独立,周围没有十分明显的高楼和闹市区与之形成强烈对比。尤其是金花村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作为海瑞和丘浚的故乡,是海口四大文化古村之—,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因而不宜进行大规模拆改重建。由此作者认为对金花村的改造可以在保留部分原有条件较好建筑的基础上对违章建筑进行改造,控制新建建筑高度,对金花村进行整体外立面的整饰,改善外部景观,同时对内部环境进行适当梳理。围绕丘浚故居,保护与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村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重建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和对文物的管理工作,利用现有的文物发展社区旅游业。
6.2 改造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金花村宜采取政府主导、民间集资自主开发、房地产商选择性介入的多主体改造方式。其中政府制定基本规则、出台优惠政策、积极辅导和引导开发,改造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政府要综合协调城市发展、村民与开发商三者间的利益关系。以“谁出资谁获益”为前提,地方政府“打头阵”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中村环境,再通过一系列政策积极鼓励村民集资改建。部分拥有足够资金和意愿的村民自行改造,另部分资金不足的将通过政府选择房地产商介入建设,此时政府便要起到监督协调的作用。
考虑到金花村集体组织和个体村民财力难以支撑改造工程,故可采用村集体利用土地抵押贷款为主,政府斥资与村民筹资为辅的方式获取资金。此过程中集体土地转性为国有土地,撤村委会变更为居委会,改制后原村集体变为股份公司对国有性质土地出售、投资和抵押贷款,以获取滚动式改造资金和收益,收益用于社区建设和按股份制分红,政府和开发商也可参与到这一机制中,从而获取各自收益,这也成为融资的动力和保证。另外在改造实施前要先做出总体性规划,以改造蓝图作为整个建设过程的指导和方向,如建筑高度的控制、建筑形式的统一、道路设计等等,寻求后期改造的顺利实施和改造后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6.3 改造建议
城中村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影响造成的,改造面临的难题不仅包括土地制度与政策的不完善、因地域性使各村情况形成差异,从而加大改造难度,还包括政府、开发商、村民间人为因素的利益博弈等种种问题,现作者就金花村提出一些改造建议。
6.3.1 将城中村改造计划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中去
随着城市化推进城市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不可避免出现各类城中村,为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城中村改造成为各地政府工作重点。在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并没有对地域范围内的城中村进行“摸底”,也缺乏总体性的系统规划和统筹布局。而纳入规划编制,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或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还是专项规划,都有利于对城中村的空间布局、用地现状、功能分区等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和把握,从而成为后期改造建设的基础和指南针有效推进改造工作的实施。
6.3.2 对具有历史文化涵义的古迹进行保护性建设
金花村作为文化古村应进行特色式改造,但就现有情况看并不乐观。丘浚故居是金花村的核心文化体现,但并没有得到重视,作者在前往时历经几番波折才找到,途中没有设置任何指示路标,导致初访者难以顺利到达,同时感受到当地村民对丘浚故居的不了解,只是知道个大致方位。丘浚故居被现代化的高楼建筑所包围显得十分不起眼,故居内也只是做了简单的介绍性设施,缺乏文化气息。在对金花村改造时需重视和强调丘浚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对其进行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历史古迹的作用,加强宣传与周边景点的联系,可推动发展成为中小学生文化教育基地乃至观光景点,促进金花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6.3.3 促进民众参与推动改造实施
了解村民需求和意见是改造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城中村改造中村民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被通知参与一些决策却没能真正参与制定决策的过程,从而引发他们的抵触心理,产生对政府和开发商的不信任。以不同方式促进民众参与,如开办公听证会,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村民之间双向交流,使村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村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村与村民之间的冲突,不仅有利于改造的有序进行,也有效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此项工作看似耗时耗力,但实际上为后期改造实施省下大量时间精力。
6.3.4 注重改造过程中的在地化建设
海口市大多城中村内都设有祠堂和一块公共性空地,金花村也不例外。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考虑村内传统活动的保留,也称作在地化建设,既可以是位置形式的不改变,如祠堂的保留,作为村民情感上的联系纽带,也可以是弹性化的保护建设,如祠堂的迁移、形式功能的改变,将原有空地建设为公共型小区绿地,辅以活动设施等等。同时在地化的另一层涵义指村民的就地安置,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情感寄托,大多村民都希望能继续生活在这里,这也是出于最初的人本主义思考。
6.4 制定改造方案
制定改造方案秉着以人文本的原则,综合协调政府、村民、开发商三者关系,以动态方式指引改造过程实施,通过文献查阅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获取一手和二手资料,方案步骤间相互反馈深化,加强民众参与,开启沟通管道,讲求共识建立,保障城中村改造的顺利实施(如图1)。
图1 改造方案制定流程图
7 结论
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阶段,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但同时不能否认城中村的积极作用,它给居民尤其是外来人口提供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维持着社会的部分平衡[17],现总结如下:
(1)通过城中村的实地调研发现:
①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差,建筑密度过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缺少绿化公园及公共活动空间。
②城中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员结构复杂,大部分为外来人口,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
③居民对城中村改造问题态度矛盾,偏重于关注改造后的安置补偿问题[17]。
(2)本文就具体的金花村提出由政府主导、民间集资自主开发、房地产商选择性介入的多主体改造方式,并给出四点改造建议:将城中村改造计划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中、对具有历史文化涵义的古迹进行保护性建设、促进民众参与推动改造实施、注重改造过程中的在地化建设。城中村改造需强调多方协调,本文最后在改造方案制定流程中重点体现动态的前后反馈与公众参与以达到共识建立。
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土地制度二元体制产生的结果,强调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和改革二元体制,是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城中村因时因地存在差异,故具体改造方式不可一概而论,需坚持“一村一策”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努力协调各方的利益平衡,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冯维波.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现象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2]汪明峰,林小玲,宁越敏.外来人口、临时居所与城中村改造——来自上海的调查报告[J].城市规划,2012(07).
[3]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03).
[4]赵婷,周毅刚.国内城中村研究十年述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册)//[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5]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06).
[6]江时学.边缘化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2(09).
[7]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理人,2006(07).
[8]王立业.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9]施颖.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J].理论观察,2007(05).
[10]杨沛英.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与当前中国的农地流转[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11]张建明,许学强.从城乡边缘带的土地利用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9(03).
[12]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R/EB].(2014-07-16) http://www.haikou.gov.cn/pub/root9/0141/201410/t20141031_806146.htm.
[13]付冠男.哈尔滨市城中村现状调查及改造研究[D].吉林:东北林业大学,2009.
[14]杨芬.深圳城中村现状调查与可持续改造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3..
[15]陈丽丽.上海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及改造途径的再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6]张侠,赵德义,朱晓东,彭补拙.城中村改造中的利益关系分析与应对[J].经济地理,2006(03).
[17]吴智刚,周素红.城中村改造:政府、城市与村民利益的统一——以广州市文冲城中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5(02).
责任编辑:蒋亚林
Urban village is the special produ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which is also a microcosm of the geographical phenomena and the intensified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appearing in the process of cities spreading to villages.This research use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field visit and questionnaire.,through the phenomenal description of urban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area of Haikou City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residents’ living situation in urban villages,it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urban villages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provide the basis with certain meanings for the future renovation of urban villages in Haikou City.
urban village ;Haikou ;Jinhua Village;suggestion about reconstruction
C912
:A
1674-4144(2017)-05-47(7)
王平,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操小晋,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本科生。
海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海口市中心城区城中村现状调研分析及改造模式探讨”(编号:20151165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