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07-18李从春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科技厅安徽省报告

李从春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01)

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李从春

(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01)

本文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分别从政策制度、组织管理、标准体系、工作系统、共享服务方面总结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指出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在政策制定、工作流程管理、激励机制、职责分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科技报告;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质量控制;共享服务;安徽省

近年来,随着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全国各省开始建设科技报告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4年,安徽省作为首批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出台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上线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并与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完成对接,向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提交了1300份省属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报告范围涉及省自然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农转资金项目等。本文拟对安徽省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以来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希望能够对全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 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1.1 统一制度,建设规范标准体系

在国家大力推进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形势下,2014年12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精神,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明确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时间安排和保障措施。2016年8月,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财政厅出台的《关于整合优化省级财政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省级科技报告制度。2015年12月,《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明确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2016年4月,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中提出要求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

目前,国家已颁布《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科技报告编号规则》《科技报告保密等级代码与标识》和《科技报告元数据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1]。参照科技报告相关国家标准,根据省科技计划项目的特点,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研究设计了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项目、省科技厅农村处项目科技报告编写规范,并编写了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报告撰写模板和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流程图。这些规范标准体系的建设对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2 明确责任主体,建立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进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安徽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负责全省科技报告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科技报告的收集、收藏、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开展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了本部门科研管理范畴,在项目合同或任务书中明确项目承担单位须呈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各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将市级科技项目纳入省科技报告建设体系。各项目承担(主持)单位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机制,按要求呈交科技报告[2]。

1.3 构建流程化的工作系统,提升工作效率

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系统包括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科技报告审核系统(图1),主要是由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将项目信息导入科技报告数据管理平台生成授权码,项目承担人通过授权码登录呈交系统提交科技报告,工作人员将呈交系统中的科技报告导入审核系统,并组织全国范围内具备科技报告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资格的人员进行审核改写。由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进行最终审核后在省级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发布,并提交给国家科技报告管理中心[3]。流程化工作系统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1.4 建立互联互通的系统,确保科技报告充分共享

为了开展科技报告服务,发挥科技报告的作用,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建立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将收集到的科技报告经过改写审核后在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进行发布,按照“分类管理、受控使用”的原则,系统采用实名注册机制和身份认证机制,实施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方案,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权限,提供分级、分层次的服务,实现科技报告资源的安全管理和充分共享[4]。面向社会公众,主要提供科技报告检索、信息导航等服务;面向科研人员,主要提供科技报告的全文浏览、原文传递服务;面向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决策人员,提供科技报告统计分析、行业、领域深度分析、主题挖掘等深层次的决策支持服务[5]。与国家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用户对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检索,从而提升了科技报告的利用率。

1.5 多环节采取措施,严格控制科技报告质量

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启动之初就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科技报告的质量。第一,人才储备。自国家科技报告制度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就指派专门人员全程参与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培训、国家科技报告审核改写、国家科技制度建设研讨等相关工作,并陆续组织人员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培训。第二,试点领域选择。经过调研与论证,安徽省科技报告工作选择在科研人员素质较高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攻关项目中开展,确保了科技报告撰写的水平。第三,针对性培训。在科技报告提交之前,工作人员专门针对具体项目类型组织项目主要负责人进行科技报告撰写培训。第四,审改人员。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在全国范围内从首批参加国家科技报告指导人员研修班并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学员中聘请审核改写人员,从而确保了安徽省科技报告的质量。

图1 安徽科技报告工作系统构架

2 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欠缺,尚未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文件

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2016年科技部印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报告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2014年,安徽省启动了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省科技厅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技报告制度建设工作。尽管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但仍缺少省级层面的科技报告工作的总体部署,尚未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

2.2 工作脱节,科技报告工作未纳入项目管理流程

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科技报告工作要完全纳入科研管理程序,实现强制呈交。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管理中去[6],具体实现方式就是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添加科技报告呈交这一环节。未在规定节点提交科技报告的项目就无法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为此,安徽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并于2016年4月出台了《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提出在项目验收时需提交科技报告的具体要求。但是,在项目任务书签订时并未对提交科技报告的类型、数量、时限以及内容等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目前正值安徽省推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现有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面临调整或重建。而安徽省科技报告呈交系统和审核系统都是独立于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还无法嵌入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中,科技报告工作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仍是处于脱节状态,从而造成科技报告收缴工作占用时间较大,效率较低。

2.3 激励不足,科技报告未充分发挥作用

引理1.3[8] 设τ1,τ2为集合X上的两个拓扑且τ1⊆τ2,则CIrrτ2(X)⊆CIrrτ1(X)。

目前,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已上线运行,但科技报告证书发放、科技报告作者阅点奖励以及科技报告原文传递等系统功能尚未完善。这样就造成对已提交的科技报告利用不够,科研工作者撰写科技报告的积极性不高,更难以保证科技报告的质量。同时,科技报告及其所涉及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未形成产权标识,未与论文、专著、科技成果同等对待,尚未形成一种新型的著作权形式。没有与科技报告作者的个人奖励、技术职务晋升、申请科技奖励等工作建立关联,影响了他们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

2.4 职责不明,科技报告工作未形成体系

尽管目前建立了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委托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承担科技报告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全省范围内科技报告的接收、收藏、管理和共享服务,但是缺少省级层面的纲领性文件,科技报告工作仅在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尚未延伸至省属其他部门,且省科技厅科技报告管理中心也是部分工作人员兼职,还没有设立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科技报告的收集、审核等工作。

3 对策与建议

安徽省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既涉及管理层面上的组织架构、政策制度等问题,又涉及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组织运行、部门协调等问题[7]。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拥有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以及必要的经费投入,需要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出台政策、建立工作机制。为尽快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现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3.1 统筹规划,出台省级层面纲领性政策

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层面上涉及政策、机制、制度等问题,在操作层面上涉及科技报告的标准规范、操作运行、部门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问题[8]。因此,在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制定并颁布科技报告管理法规,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形成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为了避免科技报告的部门垄断、封闭管理、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需在省级层面出台《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方案》以及《安徽省科技报告管理办法》。促进各部门有效沟通协调,强化呈交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和科技报告资源的集成整合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确保科技报告资源的统一呈交、统一收藏、充分共享。

3.2 落实制度,将科技报告工作纳入项目管理流程

3.3 完善功能,建立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

目前,在进行科技产出统计、成果奖励、职称考核时,多数部门并未将科技报告计算在内,提交科技报告与否、质量如何等对科研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声誉和竞争力没有影响,严重影响科研人员撰写和提交科技报告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因此,要推进科技报告工作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证书发放、阅点奖励和全文传递等制度,对在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中发布科技报告的撰写者颁发科技报告收录证书,并将科技报告收录证书作为项目结题验收的必备材料之一。将科技报告引入技术职务晋升、申报科技奖励等工作中[10]。利用科技报告共享系统的统计功能,对已公开科技报告的检索、浏览和下载频次进行统计分析,上报相关科技主管部门,作为评价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将科技报告作为科技人员的重要科研产出,科技报告工作质量作为评价科研机构工作绩效和科研人员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11]。

3.4 明确分工,构建科技报告工作体系

科技报告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关键性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工作机制,依托现有科技管理体系和信息机构建立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本省科技报告工作的具体实施。省属其他部门/地市也应根据自身需要设立科技报告工作责任主体,负责本部门产生科技报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与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对接,建立科技报告提交渠道;科研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专人或专门机构负责本单位产生科技报告的收集、保存、提交工作,并承担科技报告审查工作[12]。形成省科技报告工作组织管理构架,形成省科技报告工作体系,确保全省产生的科技报告统一收藏、统一共享服务。

图2 科技报告工作纳入科技项目管理流程

4 结语

本文对2014—2016年安徽省科技报告进行了梳理,论述了安徽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科技报告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连续性工作,涉及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类别,需要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出台政策、建立工作机制。尽快建成全省统一的科技报告呈交、收藏、管理、共享体系,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报告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同时,省级科技报告管理中心应进一步做好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以及科技报告与科技论文、专利、专著等科研成果的知识链接工作,探讨科技报告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为安徽省科技计划和项目绩效评价、科技决策、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支撑。

[1] 曾建勋.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13, 32(5): 459-465.DOI: 10.3772/j.issn. 1000-0135.2013.05.002.

[2] 贺德方.科技报告的内涵、作用与管理机制[J].情报学报, 2014(8): 788-792.DOI: 10.3772/j.issn.1000-0135.2014.08.001.

[4] 张新民.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构建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4(1): 9-13, 27. DOI:10.3772/j.issn.1674-1544.2014.01.002.

[5] 侯人华.科技报告政策体系及服务方式研究[J].情报学报, 2013, 32(5): 472-477.DOI: 10.3772/j.issn. 1000-0135.2013.05.004.

[6]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加快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4-09-10].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10/content_9071.htm.

[7] 贺德方.中国科技报告制度的建设方略[J].情报学报, 2013, 32(5): 452-458.DOI: 10.3772/j.issn. 1000-0135.2013.05.001.

[8] 贺德方, 胡红亮, 周杰, 等.中国科技报告体系的建设模式研究[J].情报学报, 2009, 28(6): 803-808. DOI:10.3772/j.issn.1000-0135.2009.06.001.

[9] 张新民.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5(5): 1-7.DOI: 10.3772/j.issn.1674-1544.2015.05.001.

[10] 张奎勇, 周杰.科技报告撰写和呈交的激励机制探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4): 100-103. DOI:10.3772/j.issn.1674-1544.2013.04.017.

[11] 张新民.我国科技报告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研究与实施进展[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3(3): 1-6, 40.DOI:10.3772/j.issn.1674-1544.2013.03.001.

[12] 曾建勋.基层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研究1)[J].情报学报,2014(8): 801-806.DOI: 10.3772/j. issn.1000-0135.2014.08.003.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Anhui Scienti fi c and Technical Report

LI Congchu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Anhui, Hefei 230001)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 fi c and technical report system in Anhui province,from the policy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andard system, work system, shared services, sum up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cienti fi c and technical report system in Anhui provinc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roblems of Anhui province scienti fi c and technical re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work in policy formulation,workflow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in the end, the pap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of Anhui province scienti fi c and technical report system.

scienti fi c and technical report, scienti fi c and technical report system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shared service, Anhui province

G203

ADOI:10.3772/j.issn.1674-1544.2017.03.014

周杰.科技报告集成管理系统构建[J].情报学报,2014(8): 808-812.

10.3772/j.issn. 1000-0135.2014.08.004.

李从春(1984—),男,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科技报告制度建设、情报分析。

2017年2月24日。

猜你喜欢

科技厅安徽省报告
成长相册
省科技厅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云南省科技厅先进表彰大会召开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东风吹来满眼春 潮起正是扬帆时
——湖北省科技厅精准扶贫纪实
报告
湖北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中科院武汉分院将于2016年举办湖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