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钥”打开留守儿童的“心锁”
2017-07-18许巍,孟德成,王明辉
用“心钥”打开留守儿童的“心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老家的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他们生活上缺少父母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关爱、学习上缺少家人辅导。为了让留守儿童拥有一个美好的春天,泉州各地关工委用爱的“心钥”为留守儿童打开了“心锁”。
同享蓝天 共同成长
永春的留守儿童数量一直比较多,普遍存在“五无”问题(生活上无人照顾、精神上无人关爱、学习上无人辅导、安全上无人照看、行为上无人矫正)。湖洋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全镇4万多人口,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一半。据统计,湖洋镇小学适龄儿童约3000人。其中,湖洋中心小学,现有在校生600多人,留守儿童267人,寄宿生160人。学校用“多元化的生活”帮留守儿童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学校在留守儿童工作站开设书法、美术、计算机、音乐、普通话、篮球等兴趣班,引导每个寄宿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把他们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使学习成为一种娱乐,在娱乐中获得追求,实现梦想。六年级四班的学生小刘,现在可以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玩着游戏。可是一年前,小刘从外地转学来时,不太喜欢与同学相处。原来,小刘随常年外出打工的父母到外地上学,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性格也变得内向。前年,小刘的父母得知湖洋中心小学实行封闭式管理,吸收留守在家的学生住校学习,便把小刘转到湖洋中心小学就读。为了帮助小刘,班主任郑老师就与他结成对子,在课堂上让小刘回答问题,课后又同他聊天,还让同学们多接近小刘,与他一起学习和玩耍,一起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一年多过去了,小刘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成绩也相对稳定。郑老师高兴地说:“最重要的是小刘变得阳光、活泼起来了。”
老师对湖洋镇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这里处处是爱心
英都镇地处南安市西南部,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水暖阀门基地镇”。全镇人口5.7万多人,其中常年外出搞水暖阀门供销及打工的就有3万多人,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众多留守孩子却成了让人担忧的特殊青少年群体。这些孩子给学校教育提出新课题、带来新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据调查,2014年春季在校就读的1955名小学生中,留守学生785人,占学生总数的40.2%。尤其到寒暑假,孩子们没有人管,各种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面对这些问题,英都镇关工委在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英都镇龙江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设立了“英都镇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学堂”。爱心学堂共开设信息技术、绘画、科技活动、象棋、演讲与口才、南音和书法7个兴趣班。学员230多人,师资主要由英都中心小学资深的老师和暑假返乡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爱心学堂不收任何费用,活动为期1个月。
由于营造了人文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与周围的孩子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来自社会的关爱,保留着心中的一份美好梦想。“爸爸妈妈在深圳打工,家里只有我和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伴。”来自坪山村10岁的小陈轻声讲述着自己的留守生活,“去年,我到了龙江活动中心开办的留守儿童爱心学堂。这里环境优美,老师对我像亲妹妹一样,我不但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我很喜欢在这里学习。”自从进入活动中心,小陈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对于那些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也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自理,增长了社会实践经验。
泉港区留守儿童在学习包粽子
“大家”套“小家”家家都快乐
暑假,本是孩子们欢乐度假的日子。可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往往是非常孤单寂寞的。在泉港区界山镇狮东村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一个个留守儿童的“小家”组成了活动中心这个“大家”。“大家”分为7个快乐温馨的“小家”,每年都有180多名留守儿童在这里度过快乐的暑假。一是科技之家,用于开展“科技制作”“家庭科技实践活动”“科技小发明”等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图书之家,作为活动中心的一个亮点,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拓宽阅读天地,提高文化素质。三是书画之家,用于指导孩子学习中国书法艺术和绘画,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训练基本功,掌握入门知识。四是辅导之家,用于开展阅读与习作、数学辅导活动,招收需要补缺补漏和提高的适龄孩童,参辅人员众多,成效显著。五是文艺之家,由本村北管、腰鼓传承人组织老少同堂学习训练。六是法制之家,开设法制安全教育室,由狮东边防所干警及当地企业员工等热心人士负责授课,根据案例开展法制宣讲课、观看法制影片、举办安全专题讲座等活动,普及法律和安全常识。七是孝德之家,活动中心特地设立“孝德讲堂”,由老师将古今中外的孝德文化传授给儿童,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孝德文化,懂得尊老、爱老、孝老。家中有家,温馨多彩;家中有爱,花朵盛开。这里成为留守儿童喜欢来,留得住,有得学,有所得的好去处。
“凤吟古筝琴社”成立仪式
“小留守”演绎“大人生”
当油菜花怒放盛开的时候,在洛江区虹山乡的留守儿童服务站里,传来了阵阵的喜悦声。乡关工委联合卫计办、计生协会正在这里开展虹山乡留守儿童“小导游”实践活动,培养提升留守儿童的语言表达、收集资料、胆量锻炼等综合能力,更好地为来访客人介绍熟知景点,提供导游服务,体验主人翁责任意识,展现留守儿童阳光向上的精神风貌。
虹山乡是洛江区偏远小山乡,经调查,全乡300名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40%。虹山乡按片区划分整合优化6个原有分散留守服务站点为3个校外精品站点,在白凤留守儿童服务站开设“国学讲堂”,依托彭氏祖庙、明德书院,重点开展国学教育、深化彭氏家风家训;在凤吟留守儿童服务站成立“凤吟古筝琴社”,由校内辅导老师免费教授留守儿童学习古筝,通过音乐开发智力潜能,陶冶道德情操,更好地关心爱护和引导孩子。在每个服务站点配备图书阅览区,配置必要的书架,建立图书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发动社会群众捐赠图书,及时更新图书数量;设置电子网络学习区,在架设视频亲情交流平台的基础上,通过监督和引导让留守儿童接触现代化信息技术技能,查询、下载资料,扩大知识视野,了解山外的世界;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室,专设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解决留守儿童迫切的心理问题;统一制作活动服装,用于留守儿童集体外出活动。这种机关、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帮助留守儿童演绎出美好的人生。
这把“投簧钥匙”很管用
德化县关工委经过多年的探索,找到了一把关爱留守儿童的“投簧钥匙”。这就是以儿童之家为依托,充分整合家长学校、驻区单位资源,落实“儿童优先”,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在县关工委的指导协助下,南门社区儿童之家与业委会、爱心企业开展共建,每月举办一次特色亲子互动活动,由社区出资购买活动物品并组织开展活动,爱心企业提供活动创意和教师资源,业委会维护现场秩序并协助活动开展,探索创造一条与社会组织、企业共建的新兴服务模式。县关工委还举办了“阳光义教”活动,由县大学生志愿者联盟分派大学生志愿者到儿童之家为义教班上课,主要服务对象为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儿童,课程内容包括趣味英语、小学奥数、兴趣绘画、创意手工等等。同时,县关工委邀请县家教讲师团到社区举办家教知识讲座9期,“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亲情交流会,让家长和孩子唱主角,搭建起孩子与父母、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或以电话访问或登门拜访的形式开展家访工作,对感化单亲家庭的儿童和困境儿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一儿童节市关工委走进老区村慰问留守儿童
手心手背都是肉
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回族乡。五老帮助外来打工者子女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王梓丹是四川人,父母都在百崎打工,经济上比较困难,为了让小梓丹有好的教育,父母把留守在家的小梓丹接到了身边,就读于百崎中心幼儿园。有一天,一个急促的电话,让乡关工委主任郭澄波措手不及。百崎中心幼儿园老师告诉他,前几天王梓丹突然得了病,现在在泉州儿童医院诊治,几天过来,不见好转,十分危急,据医生说,这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恐怕要花很多钱,让家长做好思想准备。小梓丹的父母为她的医疗费没着落而愁眉苦脸,请求关工委爱心助学单位协助解决……郭澄波一听完电话,马上联系乡关工委成员、“爱心关工”队长郭志坛,请他启动乡“爱心慈善”机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帮助小梓丹渡过难关。郭志坛马不停蹄前往医院,这时候,病床上的小梓丹已是奄奄一息。他安慰小梓丹父母说:“你们的困难也是我们的困难,我们会想方设法帮助小梓丹筹集医药费的,你们不要太伤心。”从医院回来后,郭志坛向慈善朋友圈中发布微信,亲自跑了几家工厂,请工厂领导献爱心。不到两天,筹集善款14万元,并亲自送到小梓丹父母的手上。由于资金到位,抢救及时,小梓丹脱离了危险,一天天好转。经过一段观察之后,小梓丹康复出院。14万元的爱心救助款没有花完,还剩下3万元,小梓丹父母把它送到乡中心小学幼儿园,并对幼儿园领导说,“这是孩子治病剩下的3万元,现在我们生活虽然还有困难,但不能动它,把它捐出来,让它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
在泉州,人们把外来工称为“新泉州人”,在资助贫困学生、高考政策等方面与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台商投资区关工委主任陈良奎,帮助一个来自贵州毕节的困难家庭,为5个子女就学问题多次找教育局长安排,看到孩子们衣着破旧,就自费送几套应季的服装,并为他们申请困难补助3000元。“精心护幼苗,满园百花香”,台投区四个乡镇的关工委五老通过言传身教,十几年如一日,带头关爱留守儿童,在全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助困风尚。
关爱路上荆棘遍布,困难重重,但是泉州市各地五老为留守儿童真心付出的故事,一直在继续……他们用一把把“心钥”,打开了深埋在孩子们心中的“心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