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搭台 文化唱戏 主题教育用心用情
2017-07-18许巍,孟德成,王明辉
历史搭台 文化唱戏 主题教育用心用情
千年古城泉州,历史底蕴深厚,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泉州常住人口851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达751万、台湾汉族人口中祖籍泉州的有900多万人,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泉州市关工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关工委建设,把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几年来,举行各类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活动3万多次,受教育青少年近850万人次。
文化细雨飘飘洒落滋润后人
作为泉州的中心城区之一,鲤城区因古城形似鲤鱼而得名。其悠久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成为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鲤城区关工委将“百万大手牵小手”品牌优势转化为文明城市创建的攻坚力量,把传承闽南文化作为突出的亮点。区关工委配合海丝申遗工作,在重要节假日,学校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街道社区利用道德讲堂、市民学校和少年之家等,组织未成年人参与“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如市第一幼儿园开展“好吃的润饼菜”清明主题活动,家长与幼儿一同制作润饼菜,帮助幼儿了解传统民俗。端午节期间,五老和清正、东北等社区小朋友们一起开展“粽叶传情”主题活动,并为孩子们讲述包粽子、赛龙舟等民俗故事。各基层关工委还将闽南文化传承融入街道辖区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年俗节日引导孩子与家长一道感受米龟、木偶戏、闹花灯、舞龙、拍胸舞、火鼎公婆等民俗,通过亲子活动制作花灯、搓汤圆,在喜庆氛围中感受多彩的闽南特色文化。鲤城区廉政文化内涵丰富,区通政中心小学、西隅小学等通过举办家风家训收集、“清风春风”展、古代廉政文化经典志愿讲解、廉洁家风花灯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从小懂得“清风正义”之要义,自觉牢记纪律规矩,以良好家风来带动社风民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孩子们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
“两岸一家亲”讲述山水传情梦成真
到过泉州的人都知道,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是围头。到过围头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还是集历史文化和战地文化于一体的青少年教育基地。晋江市围头村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南沿海突出部——围头半岛最南端,海岸线长6500米,被誉为“海峡第一村”。
近几年来,围头村关工委、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以围头村举办“两岸七夕返亲节”为契机,举行与台湾姻亲的第二代青少年联系交流活动,增进两岸“姻亲、宗亲、乡亲”“亲情、友情、乡情”,推动两岸和谐、和平发展。从2014年起,围头村开始举办两岸返亲节活动,姻亲137户400多名亲人回娘家,其中青少年50多人。借此机会,围头村关工委、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联合村团支部和围江学校共同举办“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夏令营”。台湾20多名姻亲的第二代与围江小学40多名学生携手参加活动。他们参观了金井电力发电厂、千年古寺西资岩、五店市传统街区、晋江市博物馆和围头美丽乡村,同时举行互动游戏、共放和平鸽、共种友谊树(橄榄树),以此见证具有历史意义的民间基层交流,促进围头青少年传承闽台一家人的血缘。围头村关工委、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还赠送对岸青少年中华经典书籍等。夏令营活动,促进了两岸青少年传承闽台一家人的血缘深情,增进了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
两岸青少年文化夏令营
2013年3月,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在金山“老少乐园”调研
让“老少乐园”的品牌更加熠熠生辉
在泉州市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几乎都知道一个政府最得民心最有温度的实事工程——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经过5年的建设,全市共建成119个活动中心,它们成了老少传递爱的乐园和正在散发光芒的“金字招牌”。活动中心的起源,要追溯到南安市霞美镇金山村。泉州市青少年社会教育中心发源地在金山,是在推广金山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开花结果的。说起金山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负责人吴金斗,当地人都竖起了大拇指。接触过吴老的人都会被他的激情澎湃所感染,也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我发现青少年在节假日、双休日期间无人管教,又没有活动场所让其活动,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许多退休老同志在家没事干,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是党一手培养起来的,人虽已退休,但党员的义务还在,党员本色不能褪,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吴金斗斩钉截铁地说。于是,吴老当起五老“领头羊”,干起了“赔本”赚“麻烦”的差事,当起了“丐帮帮主”到处“讨”钱,来建公共文化设施。在吴老的动员下,100多位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五老组成的关爱工作团,建立起一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工作队伍。10年来,共集资300多万元,改“三堂”(旧庙堂、旧书屋、旧厅堂)和利用并校的校舍建起老少活动中心。吴老在活动中心旁边还创建了一条100多米的文化长廊和3个展览室,搭建了老少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了解信息的综合平台。目前,“老少乐园”拥有15台电脑,基本满足未成年人上网学习需求。活动中心的多媒体教室,定期进行科技培训。活动中心有藏书1.5万册,其中适合未成年人学习的书籍有1万册。农家博物室陈列农家“土宝贝”300多件,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农耕及生活器具的演变历程,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古桥越千年 春风化雨育新苗
洛阳古桥,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其“筏型基础”“悬机浮运”等具有开创性的工程技术,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的创举。经常见到一位老者穿梭于古桥之上,他为古桥客串导游,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洛阳桥,了解洛阳桥,记住洛阳桥。他还编纂古桥资料,让生活在古桥周边的人,看清楚古桥的“宝”。他让石梁不再沉默,碑亭也变得生动,风化的佛像浮雕更显灵性,连船形桥墩也在向后人讲述着它彼时的辉煌。在他口中,笔下,洛阳桥“活起来”了。这位老者就是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有着40多年党龄的关工委主任陈德杉。1996年从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陈德杉担任起镇关工委主任、文史研究会会长。他除了与洛阳古桥结下不解之缘外,还倾情关爱青少年。为了帮助特殊群体的青少年,陈老在全省首创成立以671名老同志为骨干的关爱工作团,挂钩结对帮扶546名失学、失管、失足青少年,让他们同在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好转率达98%。为了保障学生上学路上的交通安全,陈老多方奔走筹集10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起了过街天桥。他还每年坚持带头挂钩资助3位贫困生,带动形成帮困助学的良好风气。20年来,全镇受资助的中小学生4236人,其中643人考进大学,资助金额共计976.5万元。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余光中的吟唱之音缓缓飘向遥远的天际,刺桐大地上这群可亲可敬的五老,却依然还在传唱着大爱无言的奉献之歌。对他们而言,关爱的路,也许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但一定是另一场守候花开的幸福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