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本纪》中的汉代帝王形象分析

2017-07-18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名作欣赏 2017年20期
关键词:高祖汉武帝帝王

⊙骆 婉[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史记·本纪》中的汉代帝王形象分析

⊙骆 婉[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系统地记录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的历史,刻画了四千多个人物。为了追求科学性、严谨性,许多历史著作在描绘历史人物时不免过于死板、教条;但在司马迁笔下,这些历史人物却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史记》所传人物,除了历朝帝王将相外,还包括农民领袖、商人、学者、游侠、刺客、医生、俳优等,覆盖到社会的每一阶级、阶层,其中写得最好的人物当属十二本纪中的帝王形象。太史公用多种手法描摹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各个都极具个性,十分鲜明形象。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为《史记》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立足文本,对汉代五位帝王的形象进行了分析。

《史记》 司马迁 汉代帝王

一、谋略过人的高祖皇帝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草根”皇帝,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成了汉帝国的缔造者。高祖虽身为一介布衣,却极富传奇色彩,他的传奇体现在他本身带有神幻色彩。第一,他是其母刘媪和蛟龙交合所生,可以说他是半人半神的人物。第二,高祖有天子之相,也有天子的命格。他鼻梁很高,面相像龙,胡须很美,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其上常有龙”,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之气”,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而且还有田埂老父的预言:“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第三,高祖在夜间草泽小路上挥剑斩白蛇(白帝之子)一事也能体现他的神奇。那老妇口中所称的“赤帝之子”也足以显现高祖的与众不同,绝非等闲之辈。

高祖为人豁达,天生性格豪爽,仁而爱人,乐善好施。虽然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混迹乡里,还好酒好色,但他善于结交朋友,曹参、萧何、樊哙、卢绾、夏侯婴等都与其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这些人对刘邦汉帝国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为汉帝国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体现了高祖的知人善任。而且高祖爱才惜才,从他对待郦食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郦食其求见沛公,欲为其献策,沛公却坐在床边让两位女子给自己洗脚。郦食其不跪拜,只是作了个揖,说:“足下如果一定要诛灭无道的秦国,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于是沛公起身,穿上衣服向他道歉,并请他上座。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沛公对贤臣的爱惜,还可以看出他知错能改,能听进去良言。

高祖虽外在直率豁达,实则工于心计,这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他在西楚霸王项羽的鸿门宴中机智脱身一事就不必说了,荥阳一战中,他更是表现了自己这方面的特点。因与项羽对峙了一年多,粮食缺乏又被项羽围困,在求和未果时使用黄金离间项羽和亚父范增的关系,导致项羽失去一位智多星。失去了一个有力臂膀的项王已经败象显现了,这给了汉军一个喘息的机会。后来高祖在粮草断绝之时使用调虎离山之计逃离荥阳,使汉军接下来赢得淮阴侯韩信的军队直至打败项羽。

刘邦由起事反秦、楚汉相争到统一中原、建号称帝的全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能顺应时代潮流,迎合人心,知人善任,而又驾驭有方,刚柔并济,他的胜利绝非偶然。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在咸阳服徭役时,纵情观赏游览,看到秦始皇便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样的鸿鹄之志明显区别于那些燕雀之人,这也是他能取胜的重要因素。他拥有雄才伟略,有勇有谋,而且有远见卓识。无论身处顺境逆境,他都沉着冷静,机智应对,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二、软弱善良的孝惠皇帝

司马迁并未为孝惠帝单独立传,而是托借《吕太后本纪》来刻画这个看似软弱无能、一无是处,实则心地善良、怀有一颗仁爱之心的皇帝。由于其母吕太后执掌朝政,孝惠帝只能被迫成为一名“傀儡”皇帝。对于母亲的命令他不敢轻易违抗,他的朝政和后宫都掌控在吕太后手中,对于母亲的那些残暴行为他总是敢怒不敢言,于是他便成了唯唯诺诺、忍气吞声的“窝囊废”。他也曾奋力反抗,但他的力量太弱小了,他的举动无异于蚍蜉撼大树,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吕太后的控制。

没有吕太后的压迫,他也一定是个仁政爱民的好皇帝。因为他生性仁慈善良,友爱兄弟。他很重视亲情,这体现在他对年幼的弟弟赵隐王疼爱有加和对兄长齐悼惠王谦卑有礼。他在兄弟面前不以皇帝身份自居,没有一点皇帝的架子,而且为了保全兄弟的性命,不惜触怒吕太后,违抗母命。他知道吕太后痛恨戚夫人,欲杀其子如意,便亲自迎接赵王,与他一起进宫,亲自守护并与赵王一同饮食起居。齐悼惠王来朝拜,孝惠帝认为齐悼惠王是兄长,就让他坐在上座,太后看到很生气,于是派人倒了两杯毒酒置于齐王面前,欲将其毒死。孝惠帝得知,便和齐王一同站起为其母敬酒,吕太后这才感到害怕,亲自起身碰翻惠文帝的酒杯,齐王这才免于一死。其实从中也能看出惠文帝的勇气和智谋,他勇敢面对生死,他深知自己的母亲不会毒死自己,便以此为要挟为齐王赢得了生机。他的善良还体现在他看到被母亲折磨成“人彘”的戚夫人时的悲伤反应。这次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这是他在《史记》里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发声,前一句可以看出他的愤怒,可是后面一句又道出了他深深的痛苦与无奈。他苦于不能施展治国抱负,不能成为一代明君,他对自己母亲的强权统治感到无奈,对自己无力改变这种局面而无奈。于是,他绝望了,终日饮酒淫乐,不理朝政,相对于前面有声的反抗来说,这是一种无言的抗争,其中又饱含着多少无可奈何与苦闷。这样的孝惠帝,你还觉得他软弱无能、一无是处吗?

笔者觉得我们对于惠文帝的态度应该是同情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对其流露的也是一种悲悯情怀。对于惠文帝的死,司马迁没有做过多的直接描写,而是一句话带过“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虽然司马迁没有直接写他去世前的悲哀和遗憾,但通过他去世后吕太后麻木不仁的反应可以看出作者对孝惠帝倾注的同情和对吕太后的批判。“发丧,太后哭,泣不下”,面对死去的唯一的亲生儿子,吕太后却哭不出来,原因竟还是担心自己的政权不保,这是何等讽刺。在丞相为其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她的行为绝非一位母亲的正常表现,“太后说,其苦乃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位生在帝王家的孝惠帝的一生是多么的悲苦,连寻常家庭的温暖都未曾享受过。

三、仁德宽厚的孝文皇帝

汉文帝,“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司马迁笔下一位十分重要的帝王。与本纪中其他几位汉代帝王相比,司马迁对汉文帝最不吝惜溢美之词,对其仁德宽厚大力赞扬和推崇,可以说是将汉文帝看作可以和尧、舜媲美的理想国君。《孝文本纪》全篇都在为汉文帝歌功颂德,论赞部分又引大圣人孔子的话来评论:“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凛凛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君形象跃然纸上,这并不是司马迁谬赞,太史公可是“不虚美”、实事求是之人。

虽然孝文帝在政绩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他却为人十分低调,谨慎谦虚,让德让贤,善于听取大臣们的谏言,君臣关系、君民关系都十分和谐,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不仅治国有道,治人也有方。有大臣进言让孝文帝为了宗庙社稷及早立太子,孝文帝却说:“我的德行已经很浅薄了,上帝神明还没有欣然接受我的祭祀,天下百姓还没有感到满意。现在纵然不能广求天下圣贤有德的人而把天下禅让给他,却说要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失德,让我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后来经大臣们再三劝谏,他在思忖良久之后才答应立太子。他之所以如此谨慎行事是因为他对天下百姓负责,对国家社稷负责。

四、光环被掩的孝景皇帝

相比于对孝文帝浓墨重彩的渲染,司马迁对于孝景帝的刻画就明显轻描淡写了。《孝景本纪》的篇幅是十二本纪中最少的,而且对孝景帝本人的描写不多,各种天象和天灾倒是出现得很频繁。天文现象有出现彗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倒转逆行,发生日食等,自然灾害有冰雹、地震、水灾、旱灾、瘟疫之灾,尤其是地震频发。太史公为何会记录这些呢?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天”是一位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天帝支配着人间,在支配过程中,天帝通常以星象变化给人间以预兆和警告。再加上古时科学水平有局限,日食这种在今天看来极为正常的天文现象在古代却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发生,乃上天意志干预人间、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才是“太平盛世”。由此看来,太史公记录星象和天灾就说得通了,此举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司马迁对文帝的评价多少带有贬义,但这种批判力度又不够明显。在《孝景本纪》的述赞中,司马迁对景帝解决诸侯王问题的方式提出了批评,说其没有好的谋略,而对文帝又大加赞扬了一番,说文帝的德政让天下人感怀安定,言外之意不就是说景帝“失德”吗?

司马迁笔下的景帝政绩并不突出,只写了他“赦天下,赐爵一级”“除禁锢”,破与匈奴的和亲,甚至对他平定七国之乱如此大的功绩也是一笔带过。他破与匈奴的和亲这件事其实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相对于文帝保守的和亲政策,景帝的做法是激进的,但也从中体现出他在对匈奴的态度上表现得不卑不亢。汉景帝有其仁慈的一面。他放宫人归其家,免除她们终身赋税,赦免败亡的七国军队和参与谋反的人。汉景帝又是谦逊的,这体现在《孝文本纪》中他下的那份诏书中。在诏书中,他直言自己不聪敏,不能很好地认识先帝的英明,歌颂了高祖皇帝和孝文皇帝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并表示自己会时刻谨记并向他们学习。

孝景皇帝生活在先王孝文皇帝的光环之下,他自身的光环自然就黯淡了不少,但他作为“文景之治”的推动者,在历史上也是功勋卓著的帝王。

五、封建迷信的孝武皇帝

历史上的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的皇帝,可与秦始皇嬴政齐名,因此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经常被合在一起称“秦皇汉武”。其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经济上,推行盐铁酒专营和平准之法;思想文化上,实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军事上,抗击匈奴,巩固西汉王朝政权。上述每一个举措都能显示出汉武帝的治国才能,可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却是一位“不问苍天问鬼神”的皇帝。他对长生不老术的追寻可谓达到了痴迷的境地。《孝武本纪》的开篇即点出:“孝武皇帝初即位,犹敬鬼神之祀。”统观《孝武本纪》全篇,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举行封禅大典,祭祀名山大川,遍寻方术之士以求长生不老中度过。

汉武帝为什么会对鬼神如此迷信,祈望成仙的愿望那么强烈呢?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祖母窦太后信奉黄老道家思想有很大关系。“黄老思想”一直是汉初的治国思想,汉文帝、汉景帝都采取“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虽然汉武帝时期道家思想被儒家思想所取代成了非主流思想,但是它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清静无为思想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道家思想本身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到了汉武帝这里不仅废弃不用,而且跑偏了,追求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说。

硕大篇幅的《孝武本纪》中写汉武帝功劳的只有两处:一是亲临黄河决口堵堤,一是平定统一南方。整篇多数内容是在揭露批判醉心于封建迷信思想的汉武帝,这里汉武帝的形象是丑陋的,他被李少君、文成将军、栾大、公孙卿等方士玩得团团转,而且还不知悔改,屡次上当受骗。他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劳民伤财,实在是荒谬至极。这种种荒唐行为让我们难以理解,这怎么会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帝能做出来的事情呢?这体现了太史公“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他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历史学家,大胆地揭露统治者的阴暗面和丑陋面,甚至连皇帝也不放过。

六、结语

汉是继秦之后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帝国,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芒万丈的朝代,这个朝代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还使中国以强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之林。汉朝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密不可分。汉高祖刘邦开启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文帝、景帝描绘了“文景之治”,武帝谱写了“汉武盛世”,这些繁荣昌盛的局面也使得这些帝王的形象熠熠生辉。

《史记》中的汉代帝王更是勾连全书的重要角色,他们把整个汉代人物串联起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太史公花费大量功夫对其工笔重描,才让我们看到这些鲜活有生命力的帝王形象。他们虽贵为九五之尊,但也到底是肉体凡胎,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太史公写人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写得真实可感,惟妙惟肖。从司马迁对汉代五位帝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充分体现出其高超的人物描绘技巧和其“不虚美,不隐恶”的直录精神,他是当之无愧的德才兼备的伟大史学家、文学家。

[1]韩兆琦.评注本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张大可.史记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韩兆琦.史记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朱枝富.司马迁政治思想通论[M].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

[6]牟宗达.史记汉代人物立传研究 [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7]张亚玲.史记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8]赵鹏.汉初诸帝与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

[9]杨树增.史记人物形象塑造特征 [J].江西社会科学报,1988(6).

[10]张大可.论文景之治[J].历史研究,1979(7).

作 者:骆婉,牡丹江师范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猜你喜欢

高祖汉武帝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汉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汉武帝好推理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清朝帝王与寄畅园
废储风波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树为何名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