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让学生敞开心扉
2017-07-17徐文英
徐文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核心,是阅读教学的基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涵在于使学生敞开心扉,走近作者,感悟文本,在阅读中丰富人文内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之间对话呢?
想象,不失为引领学生实现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是梦幻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走进文本,感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我觉得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抓住题目展开想象,走近文本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探讨文本大概内容。
比如,在《鸟岛》一课伊始,就引导学生质疑,想象:这是个怎样的小岛?读着课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学生的学习兴致一下子被激起来了,他们纷纷说:“这是鸟儿的世界。”“我的眼前仿佛有无数的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此时,孩子们已走近文本,他们的阅读欲望已经被激发,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文本。
二、引导学生在文本重难点处展开想象,走入文本
我们要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即“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就是说既要看懂字面上的意思,更要领悟深一层的含义,而想象就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另一只眼睛。
1.抓住课文略写处,引导学生扩想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写得比较简略,但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想象。让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加深入具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沉香救母》一文中有一写沉香练功的句子:“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为了让学生感受沉香的刻苦,利用多媒体出示寒冬和盛夏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在冰天雪地的高山上,风呼呼地吹着,沉香怎样练功的?在炎炎夏日,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可沉香怎样?他为什么这样?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沉香?
这样通过想象,那一副副画面真实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沉香练功的刻苦精神和救出母亲的坚定决心。
2.抓住课文留白处,引导学生补想
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词句甚至是标点,利用想象进行补“白”,使他们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现与文本的共鸣。
课文《木兰从军》中“木兰说服了家人……”,二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说服”一词;而“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要知道古代的女子是不能从军的。”文章并没有写,在这里,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演一演“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这样的情境补白很好地突破了难点,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3.在课文疑点、矛盾处,引导学生想象
通过学生的自我阅读、质疑,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往往很有价值。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吃透文本。
在课文《大禹治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这里有一个疑点:禹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为什么不进家门去看一看呢?难道他不想看看他的妻儿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立刻讨论开了,有的说:“大禹想回去看看的,只是他没时间。”“他要治理好洪水再回家和家人团聚。” 通过想象,他们深刻感受到大禹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能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抓住课文结尾,引导学生续想
1.许多课文的结尾常常余音袅袅,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会对学生的阅读感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鸟岛》为例,在文章的结束处创设情境: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来到岛上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现在就我们移动脚步和鸟儿们亲近亲近吧。(1)现在有一只幼鸟轻轻地落在了你的肩上,你會怎么做?(2)你的脚边有一堆又一堆的玉白色的、青绿色的可爱的鸟蛋,那你怎么走过呢?(3)你们为什么对鸟儿这么好啊?此时,学生仿佛身处鸟岛,说:“我一动不动的站着,让鸟儿在我肩膀上休息。”“我轻轻的挪动脚步,不碰着鸟蛋。”“因为鸟是我的好朋友。”
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文章的独特体验充分表达,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此时学生已领悟了文本的内涵,一切已水到渠成。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续补结尾,只要按照课文的思路能够合理想象就行,有利于学生拓展文本,深化文本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敞开心扉,实现与文本的真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