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核物理学的湘籍院士欧阳晓平
2017-07-17刘翼平桑亚平文三毛
刘翼平+桑亚平+文三毛
2013年12月19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公告称,通过科学、严谨的评审程序,2013年选举产生了51名新院士。其中,52岁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实验核物理学家,曾被《人民日报》誉称为“21世纪中国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青年科学家”欧阳晓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欧阳晓平是一位在我国实验核物理研究领域勇于拼搏、屡创奇迹的传奇人物。他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20多个春秋不知疲倦、兢兢业业地献身于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为我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近年来,他一直从事脉冲中子诊断的技术研究和相关诊断工作,完成了10余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先后创建了3种重要的中子参数诊断方法,研制成功6种先进的脉冲辐射探测系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子探测体系。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项,撰写发表论文、研究报告180篇,出版专著1部。他曾获得首届“陕西青年科技奖”、1996年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1997年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1998年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实用工程奖),1997年首批入选“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2001年被陕西省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4年其博士学位论文《低强度脉冲裂变中子探测技术研究》获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年12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现任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辐射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湘潭大学材料学院院长、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辐射探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求学路上不止步
欧阳晓平,1961年1月生,湖南省宁远县人。他出生之际,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举国上下都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值得庆幸的是,在他的少年时期,他的父母就非常重视他和弟弟妹妹们的教育。或许是受到电影的影响,父母觉得电影里面的高科技很好,如果我们国家能够自主发明类似于影片中的激光或者其他先进仪器,外国人就不会欺负中国。因此,在欧阳晓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鼓励他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当时,他的家境不好,懂事的欧阳晓平完全明白父母的用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那块贫瘠的土地里,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学就得撙衣节食,历尽艰辛。基于此,父母对他的期望越大,他的动力就越足。他刻苦攻读,立志要用出色的成绩来报答父母。
付出总会有回报,欧阳晓平终于力挫群雄考上了零陵师专(现湖南科技学院)物理专业。1983年毕业后,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他到新疆马兰中学去当了教师,一干就是3年。在此期间,他克服种种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忙里偷闲,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考研上。由于受当地条件限制,他没有找到英语老师,但他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决心自学。于是,他买回了英语书籍,夜以继日地背单词,刻苦自学。很快,他的英语水平就得到了提高。1986年,他如愿考入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攻读物理专业硕士学位。
读研究生一年级时,欧阳晓平被送往北京大学基础物理系培训一年。这一年,他只去过一次香山,其余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他心无旁骛,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等到学期学满后,他已经自修了41个学分,还有包括英语在内的无需考试的几门学科。对他而言,专业知识基本上能够运用自如。不仅如此,在计算机汇编语言方面,他仅仅上了半节课,就凭借自己的悟性考了90多分。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欧阳晓平答完考题后第一个交卷,答题速度惊人,而且还是满分,连老师都为之惊叹。
北京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学府,具有“兼容并包”的传统,学子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多向发展。有些同学经常不去上课,但欧阳晓平有独立的主见,他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绝对不能有一次迟到、早退。老师授课时,有时候教室里会出现欧阳晓平一个人听课的情景。
一年后,欧阳晓平再次回到西北核技术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研究生非常少,要培养出一个人才殊为不易。研究所有意把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留住,欧阳晓平等于是留所工作。由于科研任务繁重,研究所一开始不让欧阳晓平考博士,但这些对于积极进取的欧阳晓平来说并非坏事,他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历练。在所里领导以及专家的带领下,欧阳晓平逐渐成长,在研究所陆续承担了一些科研重任。
人生因梦想而精彩
1996年,科研项目告一段落,欧阳晓平在获得所里领导的首肯和支持后,计划在工作之余备考复旦大学博士。当他得知复旦大学仅有20天的报名时间时,便迫不及待地最早报了名。由于积累深厚,他仅仅复习了一个星期,就顺利地考进了复旦大学,其中有一门竟然考了90多分的高分。那时已经是副研究员的他,觉得不应该让老师操太多的心,因此经常独立做课题。博士生期间,他发明了3项专利,获得一个部委级的一等奖、一个国家发明奖、一个全国博士生优秀毕业论文。博士论文答辩时,他得了96分,其中一位评委给了满分。
2004年,总部领导有意让欧阳晓平去大学进修。他觉得如果去进修,全年没有什么项目要求,相当于把时间都浪费了,思来想去,觉得倒不如做个可以自选课题的博士后。于是,2004年11月,他进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国际前沿的发明专利奖。研究所的领导问起欧阳晓平因为年龄问题,在和老师们交流时是否会出现一些障碍时,欧阳晓平认为:学無止境,低姿态做人很重要。如果虚心地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去和老师交流,就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欧阳晓平曾经说过:“如果做科研得不到国家奖,说明自己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攀登一座座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他常常以这句话激励自己。早在1995年,30多岁的欧阳晓平就一举获得了第一个国家奖。那个奖项的成果经过专家的评审,一致认为比国外的还要好。然而,荣誉背后却有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欧阳晓平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周末也不休息,几十年如一日,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工作?他说,因为他研究的特殊领域国外在技术上少有报道,几乎所有技术创新都需要从头开始积累,只有这样,他的研究才有可能出成果。
有一次,欧阳晓平带领学生们去做实验,连续做了几天,每天都要加班,由于劳累,他一头昏倒在厕所里面。醒过来后,他休息片刻,就再次出现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8点钟去,晚上10点钟回来。这种对科研、对教育的付出,足以证明欧阳晓平对科研、教育的执着。还有一次,他去兰州出差,半夜起来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差点为此丧命。当晚,他高烧不止,被同事送到医院以后,医生诊断出这是急性脑膜炎,并给他做了几次脑穿,最后给他的家人下了两次病危通知。远在浙江、心急如焚的爱人千里迢迢地赶往兰州去看望他。冥冥中,他仿佛听到了妻子深情的召唤,于是,他微弱的意识里生出一丝信念:“一定要坚持,为了妻子和女儿,为了父母和亲朋,我要活下来。”上苍好像特别眷顾这个既爱国、又恋家的男人,终于让他摆脱了死神的威胁,创造了人间奇迹。医生根据欧阳晓平的身体状况,建议他至少休息一年半,但视科研如生命的欧阳晓平只休息了一个月,就重新投入崇高而神圣的的事业中去。
重新回到岗位上的欧阳晓平,没过多久,就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赢得了大奖。从那以后,各种奖项、荣誉源源不断地涌来:光华国家科技基金一等奖、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优秀人才第一层次、求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有着扎实过硬的科研技术和敢于创新的科技理念,欧阳晓平获得这些奖项、荣誉可谓水到渠成。不但如此,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所研究的课题都有一个共性——自主创新。他认为只有自主创新,才会有所突破。每当困难来临时,他都会主动地挑起大梁。别人不想做的项目,他会不畏艰难、全力以赴地去做。他坚信:另辟蹊径地去理解和研究,一定会有所进步。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必然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1999年,他获得了一个国家奖和一个科技奖,2006年、2009年相继获得国家奖。
报效祖国体现在行动上
欧阳晓平认为,要想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国心。报效祖国不能表现在空话上,应该实实在在地为祖国做贡献,哪怕添块砖加片瓦。他曾被公派到俄罗斯,学习先进技术。后来,又被公派到美国学习。在美国期间,考试时笔试科目使用计算机,如果你考试不合格,校方会在下个月再给你一次机会,如果再不合格,就会被淘汰出局。第一次考试时,欧阳晓平旗开得胜,笔试考了92分,面试从容应对,轻松通过,令美国教授感到震惊。在回国前夕,美国人一再挽留,说要为他提供永久性职位,并答应如果他留下,可以将他的爱人和孩子都安排过来。欧阳晓平深知,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以及他所从事的专业不允许其为外国人服务,于是坚定地说:“你们虽然可以将我的爱人、孩子办过来,但你们却无法将中国的文化办过来,我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长大的,我离不开自己民族的文化!”一席掷地有声的话,令对方由衷赞叹和折服!他曾在一篇论文的后记中吐露心声:“在当今的历史时刻,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悟到,没有国家的强盛,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幸福和安宁?作为一名国家花费心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我要真诚地将我的论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08年,汶川地震给不少同胞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每次想起那一场天灾,欧阳晓平都会感觉到揪心的痛,他决心用人类的智慧去努力地寻找解决灾难的科学方法。经过无数个夜以继日的思考和实践,一个比较简单而又实用的室内救生舱发明了。欧阳晓平阐述说:“假如,我们在房子里面加一个救生舱,即便地震来临,也不会死去。比如设置救生舱,能容纳10个人左右,里面放置一些足够饮用10天的水即可。地震前一般都有10到20秒钟的自救时间,火灾也如此。如何在火灾的时候救生,如何在地震中救生,才是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人不能把安全问题、抗震问题解决的话,住宿就会成为人的最终归宿。”为了让更多的生命不在中途戛然而止,现在他正在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室内救生舱的科研之中。许多人都在期待欧阳晓平用他那独特的思维和超人的智慧去发明改变人类命运的制胜法宝,让逆境中的生命重获新生。
欧阳晓平长期在外,但對九嶷山下的家乡充满深情。2014年4月3日下午,他在宁远一中作了一场题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的成长之路》的主题报告。该校1000余名学生认真聆听了报告。他从“我的求学之路”“我的科研之路”和“学习科研体会”三个方面回顾了自己成长、求学和工作中的难忘经历,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奋斗历程。报告会后,学子们畅谈聆听欧阳晓平报告后的感想,纷纷表示要以他为榜样,奋发向上,学好知识,为祖国、为家乡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