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计学”在我国的发展演进分析
2017-07-17赵蓉英魏明坤
赵蓉英 魏明坤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交叉越来越多、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如何利用计量学的原理、方法与工具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可见进一步厘清我国计量学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基于CNKI、CSSCI数据库,利用可视化软件,对国内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探析国内计量学发展的研究演进过程,通过文献的梳理分析,使用文献的共引分析、共词分析方法对我国计量学发展轨迹及研究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本文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发现我国计量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领域;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发现研究主题演进过程中代表人物及其更替;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掌握目前国内“五计学”研究热点的演进。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知识计量学;发展演进;共被引分析;共词分析;情报学
D0l:10.369/j.issn.1008—0821.2017.06.025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6—0155—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量学领域相继出现了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知识计量学,简称为“五计学”。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以科尔和伊尔斯为研究创始人。文献计量学主要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结构、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科学计量学是继文献计量学的发展之际,由前苏联学者纳利莫夫和穆利钦科提出了“研究分析作为信息过程的科学的定量方法”的科学计量学。1961年,普赖斯发表的《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为科学计量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1978年,蒂博尔·布老温创办了《科学计量学》杂志,为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科学计量学的发展。科学计量学是以社会环境为背景,运用数学方法计量科学研究的成果,描述科学的体系结构,分析科学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揭示科学发展的时空特征,探索整个科学活动的定量规律的学科。
信息计量学最早被称为“情报计量学”由德国学者奥托·纳克教授提出,而在1984年,布鲁克斯发表了关于信息计量的论文,并分析了信息计量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对信息计量學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网络计量学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T.C.Amind和Peter Ingwersen于1977年,提出网络计量学的概念,作为网络计量学发展的标志。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计量学在网络中的应用逐渐增多,网络计量的学的发展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Ingwersen在1988年,提出网页的影响因子用来对一定时期内相关网页关注情况的分析,对网络计量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邱均平从研究对象、方法、内容和目标等方面对网络计量学进行定义,提出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各种定量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分析学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计量学的发展也在不断拓展,从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时代,计量学从文献计量学发展到信息计量学,而目前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在全球的普遍兴起,以知识单元为计量对象的知识计量学从此诞生。知识计量学是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和知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学方法对知识载体、知识内容、知识活动及其影响等进行定量研究的交叉性学科。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及清洗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6年12月1日,在CNKI中以检索主题:“文献计量学”and“信息计量学”and“科学计量学”and“网络计量学”and“知识计量学”,筛选重复记录,最终得到7 614条记录,在CSSCI数据库中以关键词=“计量学”or篇名=“计量学”为检索条件,最终获取1418条记录,通过将记录的重复处理后,最终得到有效数据条数为8 020条有效记录。借助CiteSpace软件,将最终获得的有效数据导入可视化软件进行时区分割和阈值选择。研究对象时间设定为1998-2016年,单个时间分区为2年,即9个时间分区。
1.2研究方法
可视化图谱是计量学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将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通过可视化图谱探明研究领域的总体全景、研究热点、知识基础,分析并推测研究领域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衍生趋势。Eppler与Burkard提出知识可视化,通过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和信息可视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可视化图谱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对科技前沿、科研方向以及研究热点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分析对我国“五计学”的发展进行跟踪,帮助研究者厘清“五计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借助陈超美博士研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五计学”发展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文献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探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重要核心人物和关键文献。
2“五计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领域:文献共被引分析
尽管“五计学”的研究目的不同,但他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大部分原理、工具与方法是相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量学从以文献为研究对象向以知识单元为研究对象的知识计量学发展(如图1所示)。图1中共被引文献较多的作者为邱均平,还包括刘则渊(2012)、王崇德(1997)、苏新宁(2007、2008)等,这些文献对“五计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表1列出了文献共被引频次较高的前10篇文献具体情况。
通过表l列出的共被引文献可以看出,对我国“五计学”发展贡献较大的为邱均平,在前10篇文献中有7篇文献属于邱均平所创,这些文献成为“五计学”发展的基础,从这些共被引文献来看,大部分重要文献都与“文献计量学”有关,也符合“五计学”发展的轨迹,“五计学”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大部分理论都是以“文献计量学”为基础。
通过对文献的聚类分析(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观察到,“五计学”的发展分为两个聚类群,一个聚类群是侧重“五计学”的理论发展,而另一个聚类群侧重“五计学”的应用发展。
“五计学”的理论发展主要源于邱均平的“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即“三计学”,而“网络计量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文献计量学在网络中的应用。网络计量学主要通过对网上信息的计量研究,为网上信息的有序化组织和合理分布、为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为网络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必要的定量依据,从而改善网络的组织管理和信息管理,最终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知识计量学”是在“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以及“网络计量学”的基础上,对零碎、分散且不系统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尤其在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全球化的时代,知识作为社会竞争中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备受人们的重视。“知识计量学”从知识单元的角度出发,对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知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对知识的细粒度化进行研究,从基于知识载体的计量转移到对知识本身的计量。
另一聚类群则表现为“五计学”的应用,如文献计量学在人才评价中的应用;信息计量学在科技管理与预测、学科发展中的应用;科学计量学在大学评价及其科研政策制定、科学基金管理、职称评审、技术预见中的应用;网络计量学在期刊评、大学评价、科学交流中的应用;知识计量学在人才评价、科学评价中的应用等等。由此可见“五计学”在文献检索、文献管理、信息检索、信息交流与管理、信息获取、科学研究、科学评价、网络组织、网络信息检索与获取、知识检索与管理、知识发现和知识评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3“五计学”的研究学者及其更替:作者共被引分析
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采用最小二乘树算法,节点选择共被引作者,选择默认参数运行软件,得到共被引作者的时区图谱(见表3),图3中的节点在以横轴为时间的二维坐标中体现,可以观察到节点的首次被引用时间及不同时间区域节点的情况。对图3中凸显的作者导出,按作者的频次和突变权重进行排序列出排名前十位的作者,如表2所示。按共被引频次排序,邱均平排在首位,其次有刘则渊、姜春林、王惠翔、赵蓉英等;按突变权重排序,王惠翔排在首位,其次是赵蓉英、华薇娜、李江等学者。他们对“五计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作者共被引时区图,可以分析出作者的更新情况和相互影响,从时间的维度展示知识的演进情况。早期在“五计学”领域具有相对较高被引频次的共被引作者为邱均平,他对我国计量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00年他发表了7篇关于信息计量学的文献,在2001年发表了6篇关于信息计量学的文献。这些早期的文献都已成为计量学领域发展的知识基础,对“五计学”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在Citespace中,通過突变权重揭示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新动态,检测学科内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对研究内容突变的动态变化以可视化方式予以呈现。表2列出作者的突变排序,这些突变作者是在某段时间加入“五计学”的研究领域中,并对“五计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五计学”的研究热点变化: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可视化软件对我国“五计学”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了解其研究热点。如图4所示,图4中的节点代表“五计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最大的节点为“文献计量学”,其次为“引文分析”、“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影响因子”,而“网络计量学”与“知识计量学”的节点并不十分凸显,节点相对较小。而图谱中的“引文分析”、“影响因子”成为“五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较大的节点,如“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文献计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五计学”发展的知识基础,并不能代表研究的热点领域,而有些相对较小的节点则是“五计学”发展研究的热点内容,如“知识图谱”、“h指数”、“聚类分析”、“补充计量学”等。表3列出了“五计学”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取前20个关键节点。
在表3中,可以观察到“五计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中“替代计量学”和“补充计量学”来源于英文Altmet-tics一词,国内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而出现两种不同术语。列表中的关键词有的代表“五计学”的方法分析,如“聚类分析”、“共词分析”、“引文分析”等;有些代表“五计学”的应用范围,如“期刊评价”、“科研评价”、“学术影响力”等;有些代表“五计学”的理论基础,如“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知识图谱”等内容。
5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我国“五计学”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探讨了“五计学”研究的两个领域、代表人物以及人物的更替和“五计学”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五计学”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计量学的应用实践两个领域。对“五计学”的作者共被引分析,得出1998-2016年问,“五计学”发展中研究者的变动情况,在作者共被引频次的基础上,得出一些突变权重较大的研究人员,他们对“五计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五计学”的发展成为情报学发展的五朵奇葩,它们既有共同的基础、交叉融合,又各有侧重,自成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五计学”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情报学领域研究的拓展与创新,成为情报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