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合格的曲艺创作接班人
2017-07-16陈璐璐
陈璐璐
近些年,曲艺的青年观众不断流失,作为一名年轻的曲艺工作者,该如何接好曲艺传承这一棒使我感到“压力山大”。而今年三四月份参加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举办的全国青年文艺创作(编导)高级研修班,让萦绕在心中的疑惑得以解开。
这次研修班融合了很多不同门类的艺术,有舞蹈、杂技、音乐、话剧、曲艺等,由许多名家老师授课。我们了解到不同艺术的魅力,也努力从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拓宽思维,激发更多的灵感。我个人主要从事的是曲艺创作,如何让鼓曲类作品寻求创新,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比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是否可以加入一些舞蹈元素,让画面变得更加绚丽,舞台形象得到提升。再比如鼓曲音乐如何更细致更准确地呈现在舞台上也值得探讨。说唱音乐与西洋式记谱的贴切结合,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懈探索。白奉霖老先生的《鼓曲四大派》等著作更是对如何作词、编曲、演唱、伴奏等作出了规律性讲解。在研修班里学习,老师传授经验只是一个方面,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也为课堂增添了不少活力。有很多从事音乐工作的学员从曲艺中吸收了典型元素,认为融合了曲艺的歌曲更有特点,也更能让人记住。这样的一次培训,令人受益匪浅。
在数字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视频制作已经和我们脱离不了关系。课程结业展示时,我们组设计了一个跨界融合作品《小蝌蚪找妈妈》,所有的角色均由纸片制作完成,背景音乐融入相声的喜剧元素和叙述手段,在镜头中展示给大家。这是对传统故事的一个颠覆,大家不吝分享自己的专业所长,齐心合力打造了这样一部作品。这种包容与和谐让每个人都有了在自我认知下的快速成长。这个令人脑洞大开的作品自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也为大家打开了创作的思路。我认为,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曲艺在继承传统方面保留得偏多,这也说明了它可以丰富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其实,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曲艺已经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了,这是曲随时代的结果。在不断更新观念的同时能够多一些包容,让曲艺在这个时代创造出新的生机,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与追求的。
现在的曲艺创作尤其是相声创作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总是一味追求包袱的效果,相声离不开讽刺,但讽刺不等于骂街,这是对演员和观众的错误引导。作为曲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曲艺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老一辈相声大师马三立、侯宝林等,都为相声的纯净化作出了贡献,我们不能把这些摒弃掉的东西又重新搬到舞台上,这对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和欣赏水平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任何艺术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曲艺作为最接地气的艺术门类更应该发挥自己所长。如何做到接地气,需要曲艺作者认真思考。而像我这类的年轻曲艺作者往往都缺乏生活,这就使我们创作的作品容易缺少生活气息。为了避免作品脱离生活,我经常会在创作之前对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深入生活也是我的老师崔立君特别提倡的,只有深入到生活中,才能找到創作的宝藏。他创作作品的时候,时常会去亲身体验,甚至能在大街上溜达一天,只为写出最生活化也最有特点的人物。上课的时候,崔老师不仅会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我们,也会把这个作品的创作经历一并告知。我觉得这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这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创作不是闭门造车,只能满足自己审美的作品不是好作品。只有扎根人民,写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才是对曲艺创作的一种传承。任何艺术形式都是脱离不了群众的,我们有太多的曲艺作品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为深受老百姓喜爱才能流传至今。如今的创作一定要追寻时代发展的印记,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曲艺创作如何提升思想高度,我觉得这与扎根人民的深度有关。深入了解才能有深刻体会,有了深刻体会才能够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作品。
这次学习,丰富了我的创作所需的知识储备,为我今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打开了一扇思想的大门。我要用《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严格要求自己,艺为人民,敬业奉献,守正创新,服务大众,努力做到德艺兼修,承担起曲艺作者应有的使命。此外,我们更应该加强学习,深刻理解,将这些准则融入到工作当中,创作出更多符合人民需求的好作品,争做合格的曲艺创作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