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于通信交换技术的软交换应用

2017-07-16郭祥琨

中国新通信 2017年11期

郭祥琨

【摘要】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通信项目呈现出高速运行的态势,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项目的融合,使得整体系统结构也更加有效和稳定。其中,软交换技术模型也趋于完善。本文对软交换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通信交换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技术的问题和具体措施,旨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通信交换技术 软交换 应用机制

正是基于我国宽带技术的升级,通信系统中软交换项目的优势也逐渐突显出来,将通信技术和软交换项目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软交换技术运行过程中,不仅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化且高效化的服务项目,也能为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一、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模型中,实现了业务办理以及业务升级的目的,并且从根本上实现了技术呼叫模式和媒体承载项目的分离,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化的运行模式,保证通信系统工作效率能得到有效优化,整体运行维度也和相关项目之间形成了契合点。在软交换技术结构落实的过程中,能实现实时反映以及项目优化升级,在不影响用户常规化运行需求的基础上,也难将性能、功能以及结构联系在一起,实现项目的综合性升级,为通信项目中信息交流和对流进行了数据整合。

二、通信交换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技术模型存在的问题

在通信交换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技术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相关技术人员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我国该项技术项目的起步较晚,在实践中整体水平和能力还不足,确保对于理论知识的深度分析和研究,通信系统组网结构以及建设经验还存在严重的缺失,这就导致整体系统结构容易出现漏洞,甚至会影响整体技术模型的应用价值,也就导致相关信息无法得到有效规范和覆盖[1]。

第二,技术模型缺乏兼容性,在技术结构运行过程中,由于规模较为一致,就导致其网络协议标准和运行框架存在缺失,究其原因,网络协议的标准运行机制还不是非常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在兼容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另外,SIP-T协议、H.248协议及BICC协议等都是技术结构较为新兴的协议框架,依旧需要进行实践操作,这就导致软交换技术在通信系统中应用兼容性十分难以作出调整。

第三,安全隐患问题较大,在软交换技术运行过程中,数据传输安全性也是较为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在软交换技术模型应用过程中,技术模型和实际运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给予高度关注[2]。

三、通信交换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技术模型优化策略

在通信交换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需求和控制措施,落实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结合实际需求和控制维度建构统筹分析措施。

第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服务模式,在实际管理集中建立时,对语言和数据传输项目进行统筹处理,并且综合应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互动义务,积极落实更加系统的自主服务模型,确保体验结构和运行维度之间的有效连接。另外,在改革方式建立的过程中,要对服务方式和基本渠道进行解读,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机制,不仅仅是要求践行软交换技术,也要对语言业务展开集中调研。也就是说,要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出发,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措施和控制机制,无论是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还是岗位责任意识,都要得到有效升級和综合性控制,并有效落实奖惩机制和考核机制,确保相关管理人员能更好的内化管理知识以及系统技能。

第二,在通信交换系统中,要结合网络管理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多元化技术模型能得到有效处理,针对局限性以及安全性进行统筹分析,对协议进行静态管理,从而为业务需求的落实以及升级处理奠定坚实基础。未来几年,软交换技术的强化趋势,就是要进一步建构系统化的网络管理模型。在发展网络管理项目的同时,能有效优化兼容性,保证实时管理维度和服务质量之间能形成有效的运维体系。另外,积极运行协议共享机制,也能提高开放协议不同API接口的服务质量[3]。落实协议共享的同时,升级测试过程,保证软交换技术得以有效处理。

结束语:总而言之,我国通信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模型,能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运行策略,相较于传统的通信体系和运行模型,要在技术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同时,确保通信系统核心技术也能得到有效落实。软交换技术模型和运行结构之间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措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品味和需求,不仅仅是实现了业务内容的升级,也为项目的全面落实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李新颖,王喆.多元化教学模式在"现代通信交换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学园,2014,14(03):60-61.

[2] 马虹.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考高职课程建设方法——以《通信交换技术》课程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02):80-82.

[3] 汪强,徐小兰,张剑等.一种新的智能变电站通信业务安全隔离技术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14(17):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