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实践环节研究
2017-07-15梁玉红黄海波
梁玉红+黄海波
摘要: 根据我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以汽车电子为背景、一个体系、两条主线,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建设理念,培养面向应用的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宗旨,并提出了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例的一些改革的基本思路。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and the demand for the talents of the societ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taking car electronics as the background, one system, two main lines,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school-running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of reform by taking simul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践课程体系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training goal;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258-02
0 引言
信息产业不仅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信息产业应占领自身产业的制高点。电子信息技术支撑着很多行业的发展和提升,它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和手段,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势必需要大批的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这无疑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有责任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创建发展步伐。
1 以培养汽车电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以汽车电子为背景、一个体系、两条主线,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建设理念。凝练出“以学生为本、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汽车电子为背景,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确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案。统筹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与创新性,优化、重组、整合了课程结构,构建了汽车电子系列课程模块框架,在教学内容方面,克服了课程设置内容重复、交叉和分散现象,加强课程内容的关联度。在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加强实践与科技训练。形成五个模块(公共基础类模块、电子类模块、计算机类模块、信息通信类模块和汽车电子类模块),四个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学分由之前总学分的28.2%提高到47.6%,基本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一半。
教学体系强化了汽车电子课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教学、创新实验与科研相结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2 优化专业和基础课程,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为课程核心,形成满足行业特色和学生未来发展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以项目为主线、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在企业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并以实际课题完成毕业设计,获得见习工程师资格;充分利用校企优势资源,共建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校企双元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行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定位和特色,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标准。通过本计划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人文社科基础、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并掌握一门外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汽车构造、电路、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等的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本专业所必需的工程制图、计算与分析和实验技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信息获取、处理、传输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初步设计、集成、应用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同时使学生深入学习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汽车传感、汽车总线、车载GPS定位以及汽车电子控制等汽车电子相关技术,进行汽车电子的相关实习实训,具备汽车电子产品试验、检测及产品开发的初步能力。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方向,掌握汽车电子电器、汽车电子零部件设计生产制造相关的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设计方法并能应用。
3 突出“应用型”特色是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贴近汽车电子、信息工程实际的四个阶梯层次(基础应用层、能力提高层、综合设计层、创新层)、四个模块化(基本能力、独立实验和工程意识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具有汽车电子信息特色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重视基础、提高应用、强调综合、引导创新”四个层次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新模式,锻炼一支兼顾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其中,“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是要求实验项目及内容坚持以汽车电子信息为背景的三个综合性(强弱电结合、软硬件并重、模拟与数字共舉)、四个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结合、工程应用与研究设计结合、基本技能与创新意识结合、课内外结合)来开展实践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就是实验室建立灵活多样的开放运行机制,从时间开放,到内容开放,形成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大学生综合实验立项项目、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连贯教学。以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改革为例进行说明:
3.1 基础实验:验证课本知识
基础实验包括8个验证性实验(共射极放大电路性能测试、仪器使用等),这些实验都跟课本章节相关,其目的是巩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训练学生分析、设计与调试电路的基本方法。教师授课完毕后,依据所授理论课程给学生布置实验题目及要求,并提出预习问题,学生据此查阅相关资料写出预习报告,提前熟悉实验内容;之后学生参考实验教材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电路,自行搭建电路并测试其性能指标,验证理论知识是否正确;能够熟练使用仪器设备,并能够利用仪器设备及时发现电路中存在的问题。
3.2 课程设计:培养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是课堂教学和课程实验结束后的综合应用实践环节。本项教学改革将模电课程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为弥补实验设备不足而进行的仿真设计。仿真设计包括三个环节,首先进行常用单元模块电路仿真;然后结合课本知识,给定电路参数和设计要求,进行仿真电路设计;最后拓展内容,对一些实际应用广泛的应用电路仿真进行学习。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层层递进,前两个环节为“必做”,第三个环节为“选做”。二是从设计、制版、焊接直至调试全过程的综合设计制作选题。
有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①电话机振铃电路设计;②简易函数发生器。
3.3 综合实训:提升综合素质
2周的电子综合设计与工艺是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综合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的能力,它已经不仅仅是模拟电子技术一门课程,它将与单片机技术应用、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综合开发设计题目。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其训练方法通常包含三个步骤,分别是主动学习、自主设计和创新设计,具体分析如下:
①主动学习:根据实验系统需要实现的基本功能和达到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利用软件仿真电路,并通过调试确定适合的参数;写出预习报告。
②自主设计:根据软件仿真电路搭建实际系统的硬件组件;完成系统程序设计;进行软硬件调试,通过查找错误、解决问题,达到锻炼提高的作用;测试系统的基本参数和功能。
③创新设计:完成实验系统的进阶指标:如增加功能或提高指标;对系统进行最终测试,给出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提交实验作品。通过综合实训,能够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4 结论
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和实施取得良好的效果。课程基础知识与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科学的实验思维、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得到了训练;分析数据、讨论误差、撰写报告的能力得到提高;符合因材施教培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通过改革,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旭琼,韦保林,段吉海.“应用型本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
[2]凌玲,王培根.关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几个问题[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4).
[3]汪俊,谢国雄,张阳熠.“多方位提高模拟电子技术实践教学实效的若干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