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教育班会走进学生心里
2017-07-15王燕
王燕
【摘要】班会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教育班会课应运而生。心理教育班会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上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但要让心理教育班会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应该注意克服“求快”“说教”“包办”“求全”的心理。
【关键词】心理教育班会;学生;班主任
班会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提供给班主任和学生交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集会。成功的班主任往往会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实施自己的治班方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班集体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但多年来,我们的班会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班会成了说教会、训话会的代名词。
要使教育在学生的头脑中打下烙印,靠教师空洞说教演“独角戏”是行不通的。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而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需要心理学化。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教育班会因其针对性更强、指导性更明确而日益走入人们的视野,走进每个班级。但观摩了一些心理教育班会课,自己也进行了课堂实践,笔者感受到要让心理教育班会真正走入学生心里,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遵循认知规律,克服求快心理
于光远先生在其《我的教育思想》一书中曾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就必须善于运用关于受教育者认识运动的规律。这就不仅涉及一般认识论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无法一蹴而就。
笔者曾看到一位班主任在组织一堂题为《情绪转转转》的心理教育班会时,先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含有明显情绪的表情,以唤起学生以往情绪的回忆,再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情绪的变化,然后通过同学表演小品,反映生活中因为情绪不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让学生明白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最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在调节情绪上的好方法,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又层层推进,符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试想,如果一上课就让学生来谈谈如何调节情绪,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情感还没有被激发,怎么能谈得深入,又如何做到自我教育呢?
因此,在心理教育班会中,班主任的组织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一定要克服“求快”心理,使心理疏导稳步推进。
二、引导学生体验,克服说教心理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用活的教育教活的人。”无论多么美妙的语言都比不上学生亲身体验。而长久以来,“苦口婆心”似乎已经成了教育的代名词,教师们最擅长的就是“说教”,然而收效如何呢?那些道理能真正入学生心的有多少?
“团结”是一个很“古老”的教育主题,而通常我们教育的方式无非就是举例子,说名言,学生们也把那些例子名言烂熟于心了,这是不是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效果呢?答案一定是“不”!笔者看到有一位班主任是这样来上这堂班会的:她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名字,并设计一个小队造型。然后玩一个游戏——千里传“书”,“书”就是一个数字,不可以说话,也不可以回头(相当于拷贝不走样)。事先还是要请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如何来传。在一轮过后请大家再次讨论下一轮如何做。看似游戏,但是深究一下,发现教师真是良苦用心。无论是设计组名、造型,还是玩游戏,都必须依靠小组成员共同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在这样两个环节过后,一定会对“团结”这个词语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会更加珍视“团结”。
从这堂心理班会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一点,那就是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了,那道理才深入人心,才有深远地影响自身。而说教的方式更多的是流于表面了,因此我们呼唤,在我们的心理教育班会中,多一些生动的体验,少一些空洞的说教。
三、发挥学生主体,克服包办心理
燕国材先生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必须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使教学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而心理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情绪转转转》那一节班会中,班主任最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克服不良情绪的办法,学生们在小组中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最后想出了很多妙招,他们还给那些妙招起了名字:情绪转移法、音乐治疗法、读书消遣法、暴吃零食法、倾诉法、购物法……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听课的教師们也获益良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因为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因此会更加容易被接受,这比教师“包办”——想出主意教给他们,收到的效果更加明显。
四、尊重课堂生成,克服求全心理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会备课,班会课也不例外。我们总会对我们的课有很多的预设,但我们预设更多的是成功,是否也给失败留有空间?笔者同样也是上《团结》这一班会课,同样也让学生来做一做“千里传书”的游戏,但是直到课结束,学生中竟然没有一组传成功,于是笔者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收尾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事先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没有给预设留有足够的空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尊重这样的课堂生成,学生没有成功,那就让他们谈谈为什么没有成功,学生一定也会意识到因为自己小组的成员事先没有商量好,不够团结,这样不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了。
课堂“风云”千变万化,我们只有尊重课堂生成,克服那种“求全”的心理,从容地面对学生的“失败”,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学生没有达到你的预期目标,也并不意味着你的教育失败,我们依然可以拥有成功的教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班主任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才能使心理教育班会这一方新的天地焕发夺目的光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 [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燕国材,朱永新,袁振国.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4]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M].2002.
[5]苏州中小学德育学会.苏州德育研究 [J].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