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长城
2017-07-15黄鹏
黄鹏
一
在广西的千里边境线上,有清朝修建的165座炮台和碉台、109处关隘、66个关卡,300多座兵营、地下通道、敌楼等。构成居高临下、射界广远、千里一线、火力如网、庞大宏伟的军事防御体系,有“乌鸦飞不过,老鼠钻不进”之称。这些设施位于今北海、防城、东兴、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市县沿边地区,因其多以城墙相连,时誉“南疆长城”。
二
提起广西的“南疆长城”,必须要说苏元春,他是“南疆长城”建造者。
苏元春,字子熙,1844年2月8日出生于广西永安,也就是今天广西蒙山镇城北街人。1908年6月13日病逝于迪化,即今天的乌鲁木齐,终年64岁。
中法战争结束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与强国为邻,清政府有如马蜂蜇背,惶恐不安,遂命苏元春以广西提督兼任广西边防督办。尔后18年,苏元春统军镇守边疆,分头部署兵力,严加整顿,督饬操练。为了便于军事调度,1885年秋,苏元春奉命将广西提督府从柳州移至边关龙州,修筑了龙州城,并建两个提督行署——龙州城西北的小连城 (又名“小垒城”)和凭祥东郊的大连城,使之成为广西全边军事指挥中心。
同时,苏元春还修复被法军轰毁的镇南关,之后又修水口、平而两关,以振国门。并在千里边境线上修建165座炮台和碉台、109处关隘、66个关卡。如此浩大的工程,花费人力、财力、物力是巨大的。苏元春奏请清政府拨款,清皇朝腐败无能,漠不关心,只给他拨下微不足道的款子。他没有望难却步,而是“殚虑经营,不遗余力”,采取边军施工,就地取材,捐俸节支,动用存饷等办法。为了使长期戍边的将士有个舒适的环境,安心守边,苏元春进口了130门19世纪最先进的大炮——德国克虏伯制造的120毫米口径的大开花巨炮,可以轰击从各个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些设施东起北海,西到那坡,将北海、防城、东兴、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市县沿边地区连为一线加强防卫。苏元春督边19年,建筑边防的防御工程固若金汤,使法帝侵略者虽然对广西虎视眈眈,但不敢越雷池一步,边境无战事,他在边境一线所安装的那些进口德国的克鲁伯大炮也因为没有发生战争而射出一发炮弹。
苏元春还以龙州为中心,沿边境线修筑军用道路,并疏浚明江,通过官商合股形式组建邕龙车渡公司(旋更名“邕龙利济局”),保障军用物资运输畅通,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龙州创办制造局、火药局、军装局等,就地加工,以解决边防军需。进行军事建设的同时,苏元春还鼓励边防官兵将亲属迁往边疆,拨款营造住房。这既可使亲人团聚,又能解决边疆开发所需劳动力问题。苏元春还在南疆开煤矿,增强边疆经济实力;加强对汛督办工作,开辟贸易市场,以促进商品经济流通。此外,他组织捐资设立同风书院,发展边疆文教事业。虽然苏元春到了后期,被同僚参了一本,从此政治生涯结束,以没落的方式结束了一生。但是,他在广西期间所做出的功绩是无法否认的,因而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是一位抗法英雄、爱国将领、戍边功臣!
三
苏元春构筑的连城要塞雄踞广西边防前线,全长约1200余公里,宽约15公里,在炮台、碉台之间多以城墙相连,构成从山到海的宏伟工事体系,是清代以来我国南疆抵御外敌的牢固长城,至今卫国戍边雄风犹在。文物专家指出,连城要塞是近代冷、热兵器交替时期军事防御体系的范例,是中国发展近代军队的重要物证,见证着清末中法战争中,边境军民不畏强暴反抗外敌的壮举,也是中华民族近代荣辱的重要史迹。
如今,这一座座经历了百年风雨、已经废弃的碉楼、炮台,木构件糟朽、缺失,砖石被风化、溶蚀,许多炮台地面长满草木和青苔,砖石被风吹落地面就摔得粉碎,拾起来也补不回去。如靖西边城兵营遗址风化严重;那坡镇边六中炮台的瞭望口被滚落的砖石封堵,且草木丛生,有的炮台墙体已经坍塌过半。城市建设的推进、对要塞建筑的拆改加建等人为因素,也给要塞遗址带来了很大威胁。如合浦五中内的烽火台受人为活动破坏已不存在;北海市东炮台遗址完全被城市设施替代;大连城军机处内部被改建为寺庙等等。这些情况表明,连城要塞的周边环境亟待整治。
在现代,苏元春当年修建的多个险要隘口、炮台、关卡,仍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军事要地,至今也驻有部队。
四
“南疆长城”是我国建筑史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项奇迹,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的先民在极其贫乏的物质條件下,用最原始、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显示了他们的智慧、力量和决心。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
相对于北方的万里长城,广西的“南疆长城”从时间维度、历史跨越和规模、形制来看,都不能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但广西的“南疆长城”,也承载着永恒的期待,也是支撑历史、见证现实、启迪未来的文化生态。同样有着它特殊的历史地位、同样发挥过它的历史作用、同样具有它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