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仙戏的地域文化价值

2017-07-15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351100

大众文艺 2017年18期
关键词:莆田剧目方言

陈 华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 351100)

莆仙戏的地域文化价值

陈 华 (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 351100)

说起莆仙戏,相信作为一个莆田人没有不知道的。不管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听过看过莆仙戏。但是对于莆仙戏的起源及其发展历史可能很少有人清楚的,而莆仙戏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及艺术价值就更少有人会去研究了。当今在莆田的民间,看莆仙戏的多是老人带着小孩。随着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大众化,现在看戏人数已由十几年前的满场拥挤到现如今的寥寥可数。莆仙戏的演出人员也越来越少。也许几十年或几百年后,莆仙戏将可能会退出莆田的历史舞台。

相比于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大剧种,莆仙戏只是莆田民间的小戏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莆仙戏的表演始终秉持着“中正平和、含蓄克制”的特点,在舞台应用上主要有“内心外化、歌舞相谐、对称反衬、渐进发展、强调节奏”等多种形式特征,这些都是莆仙戏蕴涵独特的古典戏曲艺术文化价值与塑造美之法则,堪称珍贵神奇。

莆仙戏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莆仙戏剧目众多,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其中与现知南戏名目相同或剧情类似的剧目的有81个;同时还保存历代各戏班演出的传统剧本8000多本(包括重复本),其中宋至明初南戏古本主要情节犹存的,有《王魁》、《张协》、《陈光蕊》、《王祥卧冰》、《郭华》、“四大传奇”与“目连戏”等55本,甚至保留了如目连戏上部《傅天斗》那样的旷世孤本。

莆田方言口语与莆仙戏曲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莆田人很重视方言在莆仙戏里的应用,他们的方言意识很强。在莆仙戏中的说白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小白,另一种则是大白。其中,小白的意思是在莆仙戏中全部采用当地的方言俚语,在戏中,老仆、婢女和书童之间运用小白,插科打诨、村夫等之间的对话几乎用纯方言俚语,一方面符合角色,另一方面,在普通话并不熟悉的老年观众中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关系,大白即采用当地的方言进行念诗,一般在戏中的正式场合应用,像官场等。

方言对莆仙戏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入方言俗语,逐渐形成方言文化的独特部分。在莆仙戏的方言俗语中,有很多传统剧目,是莆仙人的文化心理的突出体现。例如:宋元南戏传统剧目的方言:食肉的有,移尸的无,讽刺没必要交酒肉朋友。

莆仙戏中也形成了一些俗谚,例如:旦角行脚仪,用来比喻做事要向旦角学习,规行矩步。这些俗谚体现了莆仙集体意识,同时也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可,是地域文化的积淀。

戏曲就是采用舞台形式来展示生活,反映现实的一种高深艺术。戏剧用歌节制舞,用舞节制音乐,歌、舞、乐是戏剧的一大特色。在空间舞台上,声腔音乐具有可信地位,它能促进舞台的歌舞完美结合,唱白相间,时空交错,使戏曲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成为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艺术。莆仙戏的唱腔为兴化腔,形式以曲牌联套体为主,唱腔融入了当地民间乐种十音的手法,更为细腻。莆仙戏的音乐传承了宋元以来的民间小曲、村坊歌谣,其伴奏器乐与莆仙民间音乐具有密切的关系,伴奏类似于宋元南戏,以鼓和笛为主,其中,笛子是莆仙戏中独特的乐器。这也体现了剧种与民间音乐的关系。

在莆仙地域文化中,科举文化显得非常突出具鲜明特色,其外在表现就是“科甲鼎盛,簪缨蝉联”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在封建社会,人才的主要标志就是科举。莆仙“科名之盛,甲于闽中”。 据《八闽通志》载:“莆之科目,肇于唐,盛于宋,而极盛于我朝(明朝),每科与 试者,视闽居半,与计谐者,视解额恒得三之一”,故云 “科目得人之盛,天下之俪”。据统计,从隋代至清光绪 三十年(1904)整个科举考试中,全国达千名以上的进士 县只有18个,其中福建省达4个县,而且莆田县雄踞福建进 士县榜首。仅宋代,莆仙进士中状元、榜眼、探花、赋魁、别试第一名等人数,均位居福建之首。其中榜眼6人;探花 5人;传胪2人;会(省)元4人,可谓占尽天下科举风流。 早在宋代就有“文献名邦”(宋度宗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宗语)、“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 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语)、“比屋业儒,号 衣冠盛处”(宋游酢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 度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语)等美誉著称于世 了。出现“一家九刺史”“三氏六桂”“一门五学士” “四异同科”“一科两状元”“魁亚同榜”“一邑半榜” “一科五魁”,有“枌榆未五里,魁亚占双标”、“龙虎 榜头孙嗣祖、凤凰池上北联兄”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 英雄入彀中”“一门两公相,五里三待制”“科第蝉联,簪缨鼎盛,甲于他邑,”之类美谈。在当时,人们的生存手段就是考科举,将仕途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科举文化逐渐成为莆田人的传统文化风尚。家贫子读书这个信条被不断强化,逐渐融入莆仙戏剧目中,是莆田地区人们集体意识的反映。

例如传统剧目《丁花春》主要讲述的是教子成才的民间故事。对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剧中主要讲述了这样的内容:两妯娌同时生下一子,经预测,两个孩子具有不同的命运,一个是乞丐命,另一个是状元种,由于不同的成长历程,前者勤奋读书,最终由乞丐命变成了状元郎,并进行了游街。后者常混迹于各个赌场,最终从状元种沦为荡子,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命运。这个剧目把单纯的立意转化为曲折多姿的舞台形象,赋予剧本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民间教育的普遍问题,告诉人们命不由天定,由自己决定,只要刻苦学习就能走向仕途,进而扬名立万。状元游街是一种仪式,借仪式体现某种境界,是对科举成功者的肯定和赞扬。这个剧目也是对儒家文化的阐扬,体现了重学轻利的思想。

后来这一剧目的名字改为《状元与乞丐》后,运用艺术对比手法,更加突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莆仙戏将仕途、人格造诣等比较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事迹和传说为题材,形成剧本,通过舞台展现给人们,为后生学子树立为学的表范,这与莆仙文化代代相传的教育规范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了莆田人的自强意志和不安天命的先进思想。

莆田民间的大多数节日都会请戏,其中以正月最多。正月莆田民间各乡各镇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祭拜不同的菩萨,莆田话统称“元宵”。此“元宵”不是单指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而是指整个正月的各种祭祀菩萨的活动。但凡是“元宵”就一定会请莆仙戏演出。除了一年中的各个祭祀活动请莆仙戏,民间有钱人家老人做寿,或有喜事也会请莆仙戏。

莆仙戏的宗教剧由专门的戏班演出,具有一套复杂的程式。在当地,信仰群众约占全县人口的一半,现今还有相关宫庙140多座。有关妈祖的祭祀活动,一般在湄洲全岛内筹集戏款,全天连演,遇到大庆典时,演戏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莆仙戏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民间信仰。

莆仙戏根植于民间艺术土壤中,是民俗景观、传统文化的缩影,莆仙戏以其独特的魅力,保留着古剧色彩,其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莆仙地域文化的最好体现。

莆仙戏不管是作为莆田的地方戏剧传承还是作为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传承都非常重要。去年由中宣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2016年新年戏曲晚会,我市莆仙戏剧院演出的莆仙戏《春草闯堂》选段作为福建省唯一入选晚会的节目参加展演,并被安排在“黄金时段”中的第3个节目出场,精彩的演出博得了掌声如潮,在我市更是引起了强烈反响。

新年戏曲晚会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年度优秀传统文化盛会之一,也是国内最高规格的文艺演出之一,莆仙戏《春草闯堂》能在种类繁多的全国地方戏中成功入选,向全国人民展现古老的南戏“活化石”艺术魅力,提高了莆仙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次成功晋京演出,离不开莆仙戏剧种多年来发展的积淀,更离不开我市优秀戏曲演员的辛苦付出。对于仍在莆仙戏曲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戏曲人来说,更是一种肯定和鞭策。

莆仙戏所保留下的珍贵的传统剧本内容大多反应了千年来莆仙戏流传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同时也映射了莆仙地区的名族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子孙后代们可以从这些传统剧目的内容情节里了解我们祖辈的生活状况,通过戏曲想象几百甚至上千年前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底蕴。甚至可以想象他们的身影,这是一种直接且亲切的文化遗传。这些剧目唤起的是人们对地域文化对家乡的归属感。虽未亲身经历,却也似曾相识。

莆仙戏的地域文化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作为一个莆田人更应发扬莆仙戏的传统文化精神,让这种地方戏曲文化继续影响和教育子孙后代。

猜你喜欢

莆田剧目方言
方严的方言
舞台剧目
方言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莆田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