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工艺的视觉盛宴
——侗锦
2017-07-15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昆明650093
⊙李 贞 陈 艳[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093]
民族民间工艺的视觉盛宴——侗锦
⊙李 贞 陈 艳[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昆明 650093]
侗锦,民族民间工艺的视觉盛宴,是侗族人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侗族民族文化沉淀的产物,同时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侗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体现了侗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传统的风俗习惯。侗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与融合,形成了本民族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
侗族 侗锦 审美意识
一、侗锦艺术
侗锦的图案非常丰富,制作工艺相当烦琐,大部分的图案内容都源自于生活,与侗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侗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候的侗族古歌《远祖歌》,在《远祖歌》中侗家人这样唱道:“鱼骨做梭织花绵,骨针用来缝衣裙。”这足以证明,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侗锦的雏形。侗锦是侗族妇女智慧的体现,在生活中把生活的经验总结提炼,编织出了图案复杂、颜色艳丽的侗锦。侗锦图案讲究对称,简单的图案聚集在一起,使其形成点、线、面的排列方式,让它形成一个美丽的图画,整体协调且不冲突,画面十分漂亮,节奏感与韵律感非常强烈,整个画面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不愧为侗族的艺术珍宝。
侗锦是侗族女子出嫁时必备的嫁妆,一般会有床单、被面、枕头套、枕头盖、头帕、背包,还有背小孩的襁褓等等。只要是侗家妹子,侗锦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品。侗锦代表着侗家妹子的勤劳和智慧,侗锦越多代表这位侗家妹子越勤劳。所以侗族妹子会在十多岁就开始学习织侗锦,为出嫁做准备。学习织侗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需要不停地做,一整天下来,快的能做4至5厘米的长度,宽度大概25厘米。以前的侗锦就是白线做底色,黑白相间,织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花纹,我们称其为“素锦”。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追求也不断提升,逐渐融入了彩色的成分,起初还是一小部分,现如今,侗锦可谓是五颜六色,我们称其为“彩锦”。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当地人民经过不断地思考和创新,创作了许多跟上时代潮流用途的侗锦,比如颜色鲜美的侗族服饰、腰带等等。一些追求时尚的织娘还制作了围巾,极具有民族特色,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自2008年通道侗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少国内外游客闻风而来。侗族人居住在木制的具有特色的吊脚楼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前来观光的游客步行在村落里,听闻织娘的织锦声,自己寻上门去观看织锦的制作过程和购买心仪的侗锦。侗锦在以前是很少被出售的,侗家人的家中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侗锦,由于制作艰难,如今像床单、被套等大面积的侗锦,会珍藏起来,因为清洗比较麻烦,只会在新婚当天摆出来。因为侗族人居住的木制吊脚楼比较集中,易发生火灾,因此许多古老的侗锦现在已不复存在。
在今天,侗家人出行穿带着最多的就是头帕了,一般的中年妇女以上都带头帕。头帕主要是保护头部,起到遮阳挡风、防止感冒受风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同时它也具有装饰审美的艺术效果,花纹相对简单,具有民族特色。现在由于受汉族的影响,现代的年轻人都不带头帕了。头帕是侗乡人民家中最常见的侗锦了。
二、侗锦构图、色彩和民族的审美
侗锦上花纹图案题材多样,内容千奇百怪。从宇宙间的日月星辰、云雾雷电、山川流水,到大自然中的飞禽走兽、飞鸟鱼虫、植物花果乃至神话故事中的人间神界,可谓无所不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纵观现存的侗锦,我们可以看到,美感好像是与生俱来,侗锦的结构组成形式与美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侗锦在形式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艺之美
侗锦的织锦工艺技术十分复杂,具有极为高超的织锦工艺和技巧,是侗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侗锦的工艺之美集中表现在因材制宜和因势利导上。侗锦具备实用性和审美视觉的双重特点,侗家人因材制宜,独具匠心地运用自然规律和事物特征,从材料、工具和工艺制作过程出发,利用高超的技术,从染色、织布等多道工序到织锦的完成,其材料和工艺无不体现着织锦艺术特有的技艺美感。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凝聚特殊情感并包含智慧与民间工艺经验是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作品与现代大工业生产最大的不同之处。正是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制约形成其独有的技艺美感,使得侗族织锦的独有技艺美感得以更好地体现,侗家人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领悟自然规律,改进织锦工艺技巧,熟练织锦工艺,赋予其新的创造力,充分地体现了侗锦的工艺之美。
(二)本能与象征
侗锦的色彩是非常鲜明的,彩色的选择表现为生命本能的色彩创造,但它也具有人类文化学象征的内涵和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侗家人的审美习惯。如同“中国民间色彩多用极色,如黑白、红绿,愈纯粹愈令人感到悦目,以达到引人注目的目的”一样,侗锦图案喜欢运用对比效果强烈的色彩搭配方式,喜欢运用互相独立而又分离的、鲜艳的原色,符合现代人所追求的色彩审美观念。侗家人在编织侗锦时善于运用多种不同色调互相交织穿插而形成不间断对比的色彩搭置效果,线中有面,面中夹线,使图形结构显得尤为精美细致,更富有表现力;加上各种不同色彩的层层交互,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视觉感染效果。著名的人类学专家莱顿从艺术源于生活的角度指出,“所有的艺术都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都有与某一具体的信仰、价值观念、载体有着关联”。侗锦的色彩观念源自长期封闭不受外界干扰的社会条件,这也是侗锦的色彩令人清新独特的主要原因。它是自由创造的结果,是侗家人自发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色彩艺术活动的原系统。侗锦的色彩也是侗家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沉淀下来的远古的民族色彩观念,蕴含着深远的生命意义,几百万年的沉淀始终影响和感染着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侗锦是由侗族妇女织造,同时也是她们勤劳能干与智慧的体现。
(三)简化与抽象
由于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同,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各种生活习惯等因素形成多种的审美观。人们不能以复制或者克隆的手法来描绘现实世界中的图案装饰,现实世界也不可能做到真正被复制或者克隆。正像里格尔所阐述的那样:“人类在二维平面上发明的轮廓线才标志一种真正创造性活动的开始,离开三维写实,走向二维错觉,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它把想象从严格遵从自然的掣肘中解放出来,让形式的修饰组合有了更多的自由。设想一个物体我们用尽可能少的或者简单的结构特征代替复杂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或者说是这个事物是被简化的,这里的特征是指事物的结构性质,所以,这些简化的图案特征是侗家人在生活中不断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借鉴、模仿、学习、提炼概括、物象的结构特征。具象从自然升华为艺术要经历意象的变形,结合思维过程,这些图案的意象的变形也不简简单单等同于抽象的变形。侗锦图案正是简化与抽象、具象与艺术的最好诠释。
(四)冲突与和谐
侗锦图案的构图最大的视觉特征是饱满与复杂,这或许是运用了“图底转换”的规律,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视觉》一书中提到,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个面总被看成“基底”。其中还包括另外一个因素,即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总被看成“底”。侗锦图案构图关系中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常常分割成几何纹构成的如菱形、方棋形、复合形等,然后再填充纹样,一般讲究对称排列,进而形成织锦中的“图—底关系”。繁复的形状组成了侗锦的背景图案,往往在背景图案与主体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一般来说在三维空间里,背景图案起到的装饰和搭配主体的作用,通常背景用来衬托图形主体部分。装饰图案因为不同色彩形成不同的形状,由于层次的不同且不断变化,并且互为背景并随着视觉中心的转移,便产生一种炫目跳动的动感。由此走向构成的完整性——和谐。对立面的统一是古希腊哲人的辩证思想,即和谐是不协调东西的协调一致,侗锦图案也正是运用这种思想来进行表达的。贡布里希曾从审美经验论述这一点:“即审美快感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的图案的观赏。单调的图案难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过于复杂的图案则会使我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进行观赏。”正是因为侗锦图案组合形式的复杂性及其多样化,使得它们能向人们传达出更多特殊且丰富的信息。复杂性及其多样化统一的和谐与其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侗锦构成所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的两大主要特征。
三、“源自自然”的审美意识
侗族人民敬畏自然,崇拜自然,侗家人们便把对自然的热爱及敬畏自然的感情全部灌注在侗锦上。侗族人常年居住在深山里,依山傍水,常年与大自然相伴,很少与其他民族交流,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在这种环境和历史背景下,促使侗族人民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侗锦的图案繁多,取材大部分来自于大自然中的一些花草植物形象或者动物的形态特征、人物形态和几何纹样,借鉴、模仿、学习、提炼,从具象到抽象,与生活十分贴切。铜锦记录了侗族的历史和民族气节、民族故事及一些有吉祥寓意的动物或植物,还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侗族人的审美特征,图腾崇拜、民族信仰等反映了人们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图案也出现在侗锦中,不仅仅只有传统的民族图案、文字等,人们不断地创新,融入了更多的新的元素,色彩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给人以美的感受,无不体现着侗族人民的智慧。
四、结语
侗锦是侗家人的生活用品,与生活密切联系。侗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风俗,接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及精神文化充分地在图像符号中得以体现。侗锦精湛的工艺技术,搭配和谐的色彩,正反两面的出花效果,丰富的花纹图案富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侗锦有素锦和彩锦,素锦清新淡雅,构图合理,主次分明;彩锦颜色艳丽,独具风韵,民族风格显著,积淀了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侗族妇女在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创新与实践,编织出了图案复杂、颜色艳丽的侗锦,在我国织锦艺术中独树一帜,完美地展现了侗族妇女的才华与智慧,承载着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侗锦,是侗族人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侗族民族文化沉淀的产物。我们在侗锦的欣赏过程中,精神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启迪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感受到了民族民间工艺这场视觉盛宴,了解到了丰富的侗族民族特色文化。侗锦不仅体现了侗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时也体现了侗族的传统的风俗习惯和侗族人民的智慧。
[1]冼光位.侗族通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蔡荭.侗锦艺术特色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2004(2).
[3]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4]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M].靳大成等译.北京:文艺出版社,1990.
[5]阿洛瓦·里格尔.风格问题[M].刘景联等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6]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海疆等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
[7]E·H·贡布里希.秩序论[M].杨思梁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作 者:李 贞,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艺术史;陈 艳,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西视觉艺术、明清书画。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