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苗族生活现状调查
2017-07-14王卓琳王梦瑶姚宗宇
王卓琳+王梦瑶+姚宗宇
摘要:陕西汉中苗族的生活现状逐渐步入大众视野,文章从官方的数据资料、镇巴苗族的历史源流、实地调查的见闻三个方面,叙述了汉中苗族当下的状态,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进一步尝试性地给出了解决的方案。文章采用了新的视角,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探寻汉中苗族得以迁徙、定居并在此地绵延二百余年的原因,从全民族的角度,探讨汉中苗族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汉中苗族;苗汉同化;山区医疗;特色旅游;现代化
陕西省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众多。关中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交通要区,古都西安就位于这一重要地带,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唐、宋以来,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家在这条路上不断来往,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人先后在此定居,因此,这里成为了各个民族重要的形成地区之一。其中,作为陕西省少数民族一部分的苗族,人员多集中在汉中市。
一、数据统计下的陕西苗族[1]
至2005年陕西有少数民族人口约20万,其中,朝鲜族、苗族、侗族、土族、白族和锡伯族超过百人,满族、蒙古族、壮族和藏族超过千人,而回族人口超过10万人。陕西省苗族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显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汉中市是陕西省少数民族同胞分布最多的地区,其中苗族是汉中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同胞,人员多居住在镇巴县青水镇和三元镇。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有陕西“南大门”之称,分布苗族、回族、壮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25个少数民族,境内少数民族总人口达700余人,其中居住在青水镇的苗族人口较多。青水镇位于镇巴县城西北方,小镇沟谷幽深,山势陡峭,黑熊、猕猴等二十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白天河、白龙洞、鸡公石、乌龟包等自然景观及雷家寨、古塔河、胡氏庄园等人文遗址可以在此一一游览。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朱家岭村是镇巴县确定的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之一,该村有193户802人,其中苗族群众83户332人,不在册的苗裔近600余人,是目前我县苗族群众居住最为集中的村落,也是西北五省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我国最北的苗乡。
二、史志记载中的汉中苗族
据清光绪《定远厅志》记载:“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贵州遵义府迁来苗民熊、陶、李、吴、杨、马六姓于厅治黄村六年分居大槠河”,其中定远厅即今镇巴县,东汉永元七年(95年)汉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将班超为定远侯,县地为其封邑。黄村即今凉桥乡,大楮河即今青水镇大楮河。这些苗民是因躲避战乱兵荒从贵州遵义一带长途迁徙而来,当时主要有熊、陶、李、吴、杨、马六姓,他們先在盐场坝南面的尖山子居住,后移住到黄村,即现在的凉桥乡。后因“民族歧视”,这些苗民就携家带口到了属于高寒边远山区的大楮、仁和深山老林一带居住。
六姓族人初来县境时苗俗极浓,据《定远厅志》载:“男无冠带,女无钗钿,以裙代裳,织麻为衣,镶以蓝色,妇人饰用五彩,自称花苗,语言啁啾、怪异难辨”、“性极质直古朴,男女躬耕,自食其力,从无诟谇争竞之事”、“不祀奥、不敬神”、“葬丧椎牛就穴聚食,六姓互为婚姻”、“嫁娶不用舆马,新妇执伞徒行,多织麻屡为具,技善药弩”。二百多年来苗民与当地汉民共同生产、生活,相互学习,其生活习俗,社会风尚虽有较大变异,但仍保持着独有的民族特点。苗民初来时讲苗、汉两种语言,如今只余两位老人会讲少数苗语词汇,没有文字,余下的苗民都与当地汉民一样讲地方话。[2]
另外县志上附有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镇巴县历次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表如表1:
三、和谐与矛盾共存的生活现状
首先是青水镇苗民的受教育情况,据青水镇中心小学校长介绍,苗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三十分之一,由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苗族本身的民族痕迹已经少见,学校专门从贵州请来老师教授苗语。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过上了寄宿学校的生活,学生宿舍和教师宿舍2015年刚刚翻新,学校提供免费午餐,但是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只能满足学生的基本保障。学生当中属于单亲家庭的占多数,还有大量的留守儿童,但好在大多数家长的的思想较为开放,男孩女孩都尽可能地被送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至于青水镇的初级中学,全校一共191人,苗族学生14人,苗汉学生基本同化。为了保证升学率的需要,学校不敢强调太多苗文化,硬件条件虽然达不到需要的水平,但是相比以往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进。据青水中学的校长透露,自从国家确立了“双高双普”的教育发展方针,学校迎来了20年以来最大的改变,最明显的就是英语教学上的转变。通过对中小学的调查可以了解青水镇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但是一部分老苗族也存在着不识字的情况,可见青水镇在教育上曾经出现过断层的阶段,教育的断层势必导致人才的断层,这也是苗乡的经济建设在这一时代出现停滞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青水镇苗民的就医情况,青水镇有一所中心卫生院,十里八乡的患者都到这里就医,因为村里的卫生室没有药品,卫生院只能保障最基本的医疗需求,没有彩超仪,辅助岗位工作人员少,常用药也受到限制,而民间老苗医大都已不复存在,纯粹的苗医技艺已经失传,但是游医行骗的情况却总有发生。更糟糕的是,据中心卫生院院长讲述,当地居民大都没有防病意识,等到病发才开始就医,一些女性患者忌讳就医,甚至羞于就医,以致于累积出严重的妇科病。这些情况就涉及就医意识的改善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公共卫生发展,青水卫生院也相应了国家的号召,医生到村民家里进行家访,为村民进行免费体检等等。但是由于山地镇和平原镇的区别,当地卫生院宣传公共卫生的活动异常困难,由于地理形势所致,每家每户都比较分散,多数的苗民仍居住在秦岭的深山老林中,很难与外界接触,算上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与财力,经常导致公共卫生的工作无法持续。由于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较差,山村的生活条件又不完善,外聘医护人员十分艰难,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一人兼任多职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一来要进行公共卫生的宣传,往往需要整个医院倾巢而出,这就为居民的及时就医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与此同时,院长还提到当地的居民都很信赖和欢迎老中医,但是整个卫生院只有一位中医,而且年事已高,后继无人,所以中医学生也是卫生院急缺的对象。endprint
最后对镇巴县青水镇朱家岭村少数民族村落建设计划进行浅析。西北苗族风情谷是镇巴县以“苗文化”为核心内涵,精心打造的旅游名片,目前,西北苗族风情谷一、二期苗乡广场、黑虎梁观景楼、枫谷桥、苗居整饰等项目已全面竣工。开工建设的三期项目预算总投资5700万元,主要包括枫谷桥至山顶黑虎楼1800米上山步道、黑虎梁饮水工程、柳林沟沟道治理、安垭梁山体亮化和造林绿化、气象站搬迁及续建观光茶园、茶厂等建设任务。据了解,西北苗族风情谷景区建成后将拉大县城骨架2公里,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为苗汉群众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服务,全面打响“镇巴苗乡环城一日游”特色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将苗民新村改建作为重点扶贫项目,项目建成后,使该镇50户搬迁户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彻底解决居住边远吊庄及危险地段农户的生存条件,壮大集镇居住人口,活跃集镇经济,使农村人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推进城镇化进程、产业发展的融合及居民收入的均衡化,方便了贫困人口的上学、就医、行路、饮水等条件,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但是目前苗乡新村的建设并未完备,从山中迁来三期苗民,共二百余人,仍有一些苗民不愿迁出。
由以上可以了解,镇巴青水苗乡正处于投资建设阶段,并且依旧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的投入。当下该地区苗汉两族人民的生活状况远远不及政策中期待的样子,这不是苗族人民的特例,而是这一地区的整体发展实属落后,尤其是位于山区交通不便,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青水人需要走出来,青水镇也需要走进去。
四、现代化方案的试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将现代化的成果与苗族人民共享是实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渠道。
在教育方面,大部分城市地区的学校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授课,青水镇学校的规模不大,可以为中学生提供多媒体的设备。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学生应该接触到电脑网络设备,使苗汉人民共享科技的便利,地处山村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并不完善,师资力量也无法与县城的学校相较量,而网络就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学生们可以通過网络接触到全国高校的不同课程,见识各地名师的风采,如果要培养新时代的人才,与时俱进,就必须要合理的引进网络,不能吝啬于对于电子设备的投资。
在医疗卫生方面,现代化的设备更是多多益善。目前的青水卫生院没有一台彩超仪,基本的身体检查也无法完成。近代西医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无法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中医固然依旧可以治病救人,但是在一些急病、急伤的处理上,西医的治理会更及时,而西医所依靠的就是各种仪器。从陕西省到汉中市,到镇巴县再到青水镇各级政府应该有效分配利用国家的资金,第一时间把资金分散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政府应大力支持派遣医护人员到山区去,优待自愿投身山区卫生建设的志愿者及其家人,并且需要聘请国内外的高级医师为村镇医院进行经验交流讲座。医疗条件是满足生存需要最基本的条件,医疗水平必须保持日益上升的趋势,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有安全感。
至于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青水镇朱家岭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规划,这份规划比较全面,但实施这项规划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要建设成一个完全靠旅游业支撑经济发展的城市首先要修好道路,山区的道路崎岖不堪,而且从镇巴县到青水镇的班车只有两班,车子内部狭窄拥挤,交通环境很差。规划旅游路线时,应该研发多条线路,最起码要改善一下车况,使乘车人既舒适又有安全感。其次就是景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景点的建设同步,目前整个青水镇只有两家旅店,而且居住环境及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障。还有就是饮食方面,整个镇子的街面上没有一家专门的饭店,其最基础的衣食住行无法满足,即便是打造出精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然而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总而言之,这里曾经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小山镇,现在确定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更加的开放,更大程度上的改造自身,要投入更多各方面的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苗族是陕西省少数民族中不容轻视的一部分,西北苗乡的名号一旦打响将会为整个陕西省带来无限的资源,苗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人民的生活现状也深深地吸引着许多汉族同胞,只有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发展了,才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自古以来,苗族同胞为中国的建设也同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理所应当的与全国各族同胞共享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真正的做到让科技成就生活之美。今天的这一份陕西汉中苗族生活现状调查或许不够完善,西北苗乡的建设或许还需要至少二十年的时间,但是只要坚持建设,努力发展优势,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建设者就是历史的建造者,日后的享用者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中国网、西部网、人民网。
[2]内容摘自《镇巴县志》,卷五第一章、第三章第三节,卷三十第六章第一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