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海珠区路名街道名考察

2017-07-14彭子彦梁逸云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古迹文史寺庙

彭子彦+梁逸云

摘要:以广州市海珠区的街道名为为例,对现存路名进行分类研究,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列出作为本篇的叙述对象,以究其源头,考其发展。

关键词:广东;寺庙;文史;古迹

一个城市的地名、路名,是我们日常中经常接触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流过的字眼,人们往往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淡化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也往往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美感。这些城市道路的名称,自然具有指示方位和区域的作用,因此在今天往往是格式化的,也就是地方的专名加上通名(如:路、街、巷等),为的是在其指示作用上做到清晰明确。但是这样的解释太死板了,城市的道路名称,是一个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带有这个地区才有的特点,也隐含着时代流变的痕迹。因此它们所反映的内涵比方位和区域更加丰富,也更加复杂。为此,我们需要对所研究的海珠区路名和街道名作一个大致分类,才好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路名的结构由专名加上通名构成,在这里我将它们分开研究。

首先,通名是相对简单的部分,根据现存的道路名称而言,主要有三个由大到小的层级单位。最大的是“大道”比如工业大道、宝岗大道等,大道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大路,然而它实际使用在路名的时间应该比较晚,在“路”这个通名之后出现,也就是建国以后才有,大道的规模较路还要大,有几个车道并存,因此也是在生产力比较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下一层级是“路”,比如同福路、新港路等,随着社会发展,“路”的使用是最多最普遍的。而在“路”大范围使用前则是使用“街”、“巷”、“里”、“坊”,比如南华西街、宝和巷、三元里、状元坊等,这种规模较小的单位在古代是比较多的,因此记载在清朝的《广东新语》里面,这些用作通名则是最常见的。可见道路名称的通名在使用上也是与社会历史背景、时代变迁、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不同时代的路名会有很大差异。而这里主要是以当代的路名特征作共时性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

其次,则是相对而言比较复杂的专名。称之为专名就是因为这个部分是一个路名区别与另一个的主要依据,反应该道路区域的主要特征的点睛之笔,当然在广州乃至全国重名的地方和道路也是不少的,但终其来源却必定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不作赘述。专名的分类依据有很多,在此我主要是根据其名字的内容和来源进行分类,主要有与自然环境相关和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关的两大类,另外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词汇和语言使用也会提到。

自然,是一切人类文明发源的基础,也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说法,广州,属于平原地区,间或有丘陵和低矮山峰就会成为突出的景象。另外,广州市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多雨,多水,因此江河、河涌、水塘也是随处可见。由此孕育出种类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首先,从地形上看,广州主要是珠江流域的冲击平原,由此产生出相关的路名有草芳围的“围”指的就是这种地形;另外,由于在广阔的平原地形之中,使得丘陵和山峰尤其突出和明显,自然而然就会被古人作为一个地区的典型特征而用作指代该地区或区域的代名词,这类专名有不少,比如带有“岭”、“岗”、“山”,属于这类型的有:宝岗大道、凤岗路、昌岗路、燕岗路、赤岗;瘦狗岭(白云区)、柯子岭(白云区)。从字形上就能看出,这种字都是从山的,与山岭、丘陵的关系非常直接。

第二,往往山水相依,说到水,广州在古时可是堪比“威尼斯”的“水城”,与河流、湖泊、水塘相关的路名是很有广州特色的。指代江河的有不少,例如,带“江”字的路名就很多,有:鹭江、大江直街、泰江路。还有和由江河冲积形成的地形相关的“沙”和“洲”,有:大沙头、南沙、鹤州直街、琶洲、海洲、瀛洲(瀛洲也是古时候的渡头名,今天还流传有《瀛洲古调》的古曲),有外地的朋友觉得沙字很奇怪,其实沙字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江河中的小沙洲,从前沙面的得名据说就是赵佗所起,最早称为芙蓉沙,意为沙细如芙蓉的意思,也是一种柔美之意。还有水塘的“塘”字,比如燕塘(白云区)、泮塘(荔湾区)等,这些带塘字的地名如此之多可见养鱼业在广州的农业结构中也占着相当的比重。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带有所谓的三点水的字也是和水有关系的,比如龙潭(指龙潭村)、后滘(滘是水塘的意思)、上涌。这些字出现在内陆城市路名的频率恐怕会相对较低,这也是由广州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决定的。另外水相关的还有港口、码头等,但它们是人工建造的,将它们归类到社会文化环境中比较好,后面会再续。

讲到社会文化环境就比较复杂了,在這里我将它分为建筑、历史名人、历史典故、特殊时期名词、人口迁移五类。

除了地形外,往往一座典型的建筑也会成为某个地区的代表性特征,今日我们在指路和问路时也会很自然地使用有代表性的、显眼的建筑物,因此不难理解地名中出现大量的建筑名的现象。其中最明显的是寺庙,会直接出现在路名之中,比如海幢寺,已经由其所引出的寺前路、海幢街等等,海幢寺被称为“海珠双宝”之一,但也只是在最近出了法令规范园中寺的现象,才正式被命名为海幢寺,前身为海幢公园,因此该车站名字也就从海幢公园改为海幢寺了,可见政策对路名有直接影响。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福场路也和海幢寺有关系,原来海幢寺曾名福场园,因此该路才得名福场路,随着福场这个用于宗教的词越来越少用了,这个路名的来由可能也要慢慢被淡忘了吧。既然我们说路名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代表着中国宗法传统的祠堂也成为一种代表性的建筑,比如和民族英雄邓世昌相关的邓氏宗祠、伍家祠道等,其实几乎每片区域都会有一个祠堂,代表着家族的区域性活动和血脉的代代相承,除此之外,也和后面将讲到的人口迁移有密切关系的。海珠区依珠江发展,因此港口、码头、桥梁也特别多,比如:新港西路、下渡路、黄埔、漱珠(漱珠桥),当然随着城市发展,很多规模较小的河涌、桥都已经消失了,很著名的漱珠桥附近曾经被誉为与扬州相媲美的繁荣旖旎的代名词,可是时过境迁,漱珠桥今天已经不复存在,附近也变成刷着大大的拆字的旧屋群,只能在过去的记录中看到曾经浮华的光影。以上的三种都是保留古文韵味的用词,也有很多跟新时代有关的,比如牛奶厂街、婚纱街、造纸厂、造船厂(在今天的沙园小区附近)、纺城东路(因为纺织城而得名)、海港路(因住宅区海港花园而得名)、光大(因光大花园而得名),这样的路名还有很多,而且在将来会越来越多,因为路名属于词汇的一种,也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拓展的,随着越来越多新的代表性建筑的产生,也会有新的路名产生,另一方面,自然也有因旧的建筑倒塌于尘埃之中而消失的路名就想漱珠桥一样,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endprint

因为历史名人而得名的道路也不少,毕竟广州也是人才辈出之地。比如很出名的康王寺、康王路、南康公直街都是指同一个人,就是宋朝的康宝裔。还有在很多城市都有的中山路是因和国父孙中山有关而得名,除了中山路之外还有逸仙路就是因孙逸仙先生得名的。

在这些路名里面,最意思,最有历史文化特性的,就是这类与历史典故、故事有关的道路名称了。讲到海珠区,绕不过去的传说就是海珠二字的来由,就是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的典故。由海珠石而引出的路名多与“宝”、“珠”字有关,比如前面提到的漱珠。还有云桂路跟清代因上书弹劾嘉靖而辞官的何维柏有关,他回到家乡广州之后建立学堂,教出了大量人才,因此人们将学堂体为“云桂发祥”的云桂二字作为路名流传了下来。还有一些路名带有神话传说的色彩,比如鹭江,是和白鹭仙子的典故有关系的,象征着古代人民对邪不能胜正的信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路名往往是相对稳定下来的,会沿用很多年的,因此会保留许多的时代特征,哪怕某些词汇到今天已经不再使用,却在路名中因使用而更好地保存下来。比如前进大街、工业大道、复兴路等,因为在文革期间对路名进行过相对刻意的、大规模的改造,所以带有文革气息的路名也是不少的。当然也有反映广州时代商业发展的,比如带有“栏”、“围”、“市”,像三角市、水果栏等路名的保留,就是明代商业发展的见证。还有新起的,朝气勃勃的如珠江新城、华景新城就是改革开放后在旧城改造后,大片高楼大厦出现的新区的称呼,也许若干年后也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

人口迁移,是城市发展、时代变化中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同族人往往会聚居在一片区域居住,并发展出一个区域特有的风格分化,广州最早是百越人的聚居地,后来收到广西侗族人的影响,直到今日,广西的很多语言和粤方言还是有相似的地方的,历时久远却依旧可以找到壮侗语系存在的痕迹,比如新滘的滘字就是源自侗族,还有鸡春岗的春字在粤语里是表示卵或蛋的意思,也是当年百越人残存的痕迹。除了原住民当然还有随着人口迁移不断融合的其他的去的文化,比如在宝岗大道附近的只剩下几户人家的汾阳里,他们的祖先是来自虢,也就是后来的郭姓,他们都自称是郭子仪后人的一支。还有颍川巷陈姓人家、和楣山巷。可惜提到的这些曾经繁荣的大宅大户的街巷都快被珠江沿岸飞速发展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慢慢吞噬,可能很快就要消失在地图里了。这些很多年前的“新广州人”都心怀故土,因此这些路名都以其故乡名字打头,象征着来自遥远的血脉在这南国生根,他们今日也彻底地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只剩下这些即将丢失的路名还记载着当初祖先跋山涉水的经历。而在现在,像越秀公园附近的非洲人聚居、火车站附近的新疆人聚居也形成了所谓“清真寺路”这样的路名,记载着新一轮的人口迁移在这个城市发生。

除了以上有典型的特征或者可以追寻来由的路名外,很多路名并没有特别的意思,只是用代表美好的詞汇来表达人们对生活光明的向往。这种路名我将之分为动、植物词、吉利词、数量词和颜色词、动、植物词在世界各地的路名都有出现,却大都难以考究来由,但也偶尔能反应该地区的特点却不具有代表性。比较特殊的是龙和凤,在同福中路一带的内街小巷之中,有几乎是一系列的和龙有关的路名,比如二龙街、龙导尾、龙船岗、龙骧大街、龙导通津等,问起当地的居民,他们告诉你这里和明太祖赵匡胤有很大渊源,但是这个没有考究,和龙字的关系也不确定,只能当成一个传说。比较有意思的是最近在龙导尾发现的清代嘉庆年间的石碑记载着禁止赌博的法令,其中称这个地区为龙尾道而非龙导尾,这就刚好证实了当地传言龙导尾这个奇怪的名字是清朝官员把龙尾道误写成龙导尾的传言,可见随着考古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路名来由也会被发现。植物名就更多了,比如黄花树岗、梅园新村,桃源路等,大多是该地区生长这这种植物或者该植物有好的寓意。

另一类是吉利词,这种在中国人的语言系统里面特别多,在路名中出现也就不奇怪了,在广州还有一个风俗,新娘出嫁当天会特地绕路到福祥路、柯子岭、长寿路等带有吉利词的路名来讨个好彩头,可见广州这样的路名数量之多。比较特别的是,在海珠区带宝字的路名特别多,宝岗大道、宝玉直街、宝贤路、宝和巷等。另外还有西南相对的南华西街和西华街。除此以外,还有康、新、福、乐等等,不胜枚举。

另外数词的使用也很有中国特色,使用一、三、和五比较多,比如一德路、三元里、伍仙桥。偶尔也有四的,往往是该地几个建筑物的集合概念,比如四间巷、四家巷,但小说里的三家巷似乎是虚构的,暂时还没有确切的存在证据。

颜色词其实也是带有吉祥的颜色居多,比如象征紫气东来的紫色在江南大道一带就很多,紫山大街、紫金大街、紫来街等。中国人喜欢的金色也出现很多,比如金沙街。但是象征喜庆的红色却并没有怎么见到。

经过一番对自己生活了二十年城市的路名调查,我不仅了解了路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广州人我知道了我应该背负起传承粤文化的重任,这是每一个珠江水养育的儿女应该承担的责任。文化就是这样在细微处代代相承,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地名志》主编:冯民牧; 副主编:杨介林、廖汝忠、胡灼华; 出版社: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1989年6月

[2]《羊城晚报》羊城街名溯源 作者:林清清

[3]《广州方言民俗辞典》作者:庄初生 黄小娅 杨逸 冯雅琳;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迹文史寺庙
古迹遗址探险手册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京都古迹
中国主要的历史名迹China’s Top Historical Sities
数位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