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协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14叶天赋
叶天赋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改革,传统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都必须进行变革。而分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绩的共同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本文从新课程分组协作学习实施的必要性与作用、实施的操作层面入手,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当前合作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分组学习;协作学习
一、开展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必要性与作用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实际上密不可分,自主学习是协作学习的前提,协作学习又会促进自主学习。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育已突破了人类数千年来因因相承、代代相传的模式,变被动为主动,教育的首要任务由传授知识到培养有多种能力特别是“学会学习”的人转变。只有学会自主、协作学习,才能成为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随着教材的改编,本门课程已不是从前的《计算机》课,无论从教材和教育理念上,都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得不到保证。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我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开展分组协作式学习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與学生的情景下,互助合作,对一些共同的任务与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以求得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优势主要在于:
1、同伴间的协作要胜于个人的努力
“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对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当他遇到巨大困难时,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特别是每个人经过思考获得的学习心得,小组成员共享的不仅是学习的资源,学习的过程,更是智慧的结晶。
2、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
传统个别化学习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兴趣和爱好,若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可能会拖延学业,降低学习效果,而协作学习讲究的师生、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动机。
3、能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协作学习中,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同时学生还会根据别人正确的观点来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高层次的思维,通过协作学习,他们对教材产生深层的认识,获得最佳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分组协作式学习不仅是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且通过开展分组协作,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对于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分组协作应用案例与实施策略
在分组协作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定义,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现象,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分组结构不合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分组协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案例】:如在学习高一《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有哪几种主要方式》的内容时,应该分组进行,每组3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研究哪一个方式最有效,乙负责了解采用这些评价对象的原因,丙负责了解这些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
【实施策略】:教师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序、有效地组建小组,不仅要使各个学生在小组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而且要保证各个小组的综合水平差异不大。教师应根据各自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发言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小组分工,使得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
2、学习内容选取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分组协作学习方式。教师设定的题目,应该难易适中。
【案例】:如在《网站的策划与构思》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同学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什么要建立网站?如何构思网站?这个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后,如何制定建立网站的解决方案?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实施策略】:恰当的学习内容、健全的小组和有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三个要素,其中恰当的学习内容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选择。选准、选精学习内容是确保合作学习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适宜合作学习呢?
一是某些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内容的假设型问题,二是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内容的矛盾型问题,三是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的发散型问题,四是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也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
3、分组协作规则、分工不明确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现象,学习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endprint
【案例】:如《在线数据库的使用》一课,分组讨论题目:假如你想组装一台电脑,如何获得各种硬件的价格信息呢?这时应注重强调分工与规则,例如,A主要负责核心组件的价格,B主要负责系统组件的價格,C负责外设硬件的价格,这样分工是明确了,但是核心组件与系统组件是否兼容,这些问题又必须通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探究,谁在选择什么硬件时应该跟小组成员相互说明或讨论,这样规定了详细的规则,分组协作的秩序好了,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合作的效率也高了。
【实施策略】:要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有关合作程序,共同研制小组合作的规则,并在实践中逐步修订,使学生能自觉地遵守活动规则,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还要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培训,如教会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相互信任、团结互助、学会与人交往。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把“自主、合作、探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分组协作学习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1、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
由于合作的需要,个别学生会在抑制个性需要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影响学习效果和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参与性、积极性较突出的成员,会产生自满情绪,形成协作学习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对自己思路缺陷、学习问题的及时发现、修补,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参与性、积极性不强的学生,易产生自卑、依赖的消极情绪、思维定势,也不利于进步。
2、容易造成学习的盲目性
小组进程不易控制,可能会出现为赶进度而影响质量,另外,因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容易造成对系统知识的一知半解,学习不全面、不系统。而学习目标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易造成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学习的盲目性。
3、实际操作有困难
教师在介入协作学习时,更多的是关注小组的整体学习情况,很容易造成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全面、详细地掌握,也就可能出现不能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提供指导、帮助,同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评价也不容易实际操作。
四、对开展分组协助式学习的展望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信息科技的人才需求必将愈来愈多,要求也愈来愈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分组协助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当然,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不只局限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也可适当使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应该从各方面搜集资料,找出一些新颖独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来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并对他们的讨论、探究耐心地加以辅导,对最终结果加以正确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方法改革走势新探》,王坦、高艳 ,《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4月。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