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首《悲愤》震中原

2017-07-14尹珂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学价值

摘要:蔡琰,字文姬,东汉陈留郡圉县人,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女诗人,名列古代四大才女①,其作品在汉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蔡文姬一生命运坎坷不幸,她的文学作品与汉代末年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自身经历反映了汉末战乱社会中妇女的悲剧,是社会现实的缩影,表现了汉末离乱百姓生活的场景,开拓了诗歌题材与内容。

关键词:悲惨命运;文学价值

(一)

蔡文姬其父蔡邕,是东汉大文学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后汉书》之《列女传》赞颂她:“端操有综,幽闲有容。”端正节操之综与幽都闲婉礼容都是自幼家教习染的结果,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接连经历丧父、丧夫、丧母等多重打击,战争后,她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了南匈奴,这年她才二十三岁,左贤王欣赏她的才华与气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她再嫁匈奴左贤王,在他乡饱尝了思念中原故乡及异族生活的痛苦,这一待就是十二年。在这期间她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她也学会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语言。随后她忍痛离开孩子回到中原,并三嫁董祀,继承父亲遗愿续写《后汉书》,晚年虽儿女双全,但却也思念远在异乡的儿子而忧郁伤心。

(二)

一、《悲愤诗》真实反映社会现实

蔡文姬的《悲愤诗》以当事人的角度反映了汉末时局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当时历史发展的真实情景。

史料记载:“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②遭受离乱可以说是蔡文姬不幸一生的根源,她的作品更是直击残酷动乱的百姓生活。蔡文姬在五言《悲愤诗》开篇就生动地描写了汉末中原的混乱情景“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短短几句概括了中平六年至初平三年这三四年的动乱情况。“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更是写出了以董卓为首的一群穷凶极恶的豺狼所进行的野蛮屠杀与疯狂掠夺,与《三国志·魏志·董卓传》的表现相符合“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城大获,称万岁。”诗中写卓众东下,杀人如麻,以至积尸盈野、白骨相撑“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惨象,是这场浩劫的实录。蔡文姬通过“载妇女”一词,表现自己被抢入关途中所遭受的苦难,也暗示时局动乱下妇女生活的艰辛,为我们再现汉末离乱的社会现实。

二、开拓并丰富了诗歌的妇女题材

蔡文姬的文学作品不仅记述了自身悲惨命运,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古代诗歌妇女题材单一化的缺陷。在她之前虽也有表现妇女题材的诗歌,但大多是男性作家的描写,如屈原《离骚》中的喻君臣关系的香草美人“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曹植的《七哀》虽描写的是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怨恨,但实则吐露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怨恨之情“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尽管男性作家以女性的口吻去思念丈夫,但却借女性形象来抒发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其作品并不是单纯地为女性而创造,描写题材过于单一,在揣摩女性的不幸与悲哀带有猜测的意味,他们始终难以真正地体会女性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

《悲愤诗》直接以女性的视角观察世界,以诗人的生平经历为内容写诗,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女性带来的苦难,展示处在战争旋涡中女性真实的生活与情感,拥有男性作家无法匹敌的优势,蔡文姬对当时妇女的处境作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利用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和敏感,在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切性方面更胜一筹。

蔡文姬在《悲愤诗》中以母亲的身份出现,描写母子生离死别时历经痛苦选择的母性之情。母亲应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被人赞颂的形象,但在蔡文姬笔下却一反常态,五言《悲愤诗》真切再现了残酷情景中无法选择,却又不得不做出选择的矛盾复杂的母性之情。當母爱与恋乡两种情感激烈碰撞时,当面对能回到思念十二年之久的故乡与必须母子分离的现实时,此时的母爱具有了两难全式的悲剧力量。此前多是男性作家从侧面创作的母亲形象,而蔡文姬从母亲本人的角度真切再现了与子女的骨肉亲情,她描写了自己作为母亲无法选择却又不得不选择的苦楚。五言《悲愤诗》中“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儿子在怀中声泪俱下不愿母亲离去,她也难以面对母子从此天各一方的现实,但在异乡度过无数个寂寞难熬的夜晚,如今能回到魂牵梦绕的中原,又怎能叫她放弃呢!“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母子之爱与思乡之情激烈冲突后,诗人决定忍痛割爱割舍儿子。蔡文姬并非一味的正面赞颂母爱,而是把它放在母子别离的特殊场景中去,展现了一位母亲即将与儿子分别所遭受的痛苦。

蔡文姬《悲愤诗》首次描写再嫁女子的心理。古代女性受“三从四德”地约束,封建禁锢的思想成为妇女必须遵循的守则,男权统治的社会用框框条条去要求女性。蔡文姬本是名门之后,但却经历三次婚嫁,还曾委身胡人,怎不被世人议论?诗中写道“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写出妇女对再婚的复杂心理,这开创了诗歌题材的先河,也表现了男性作家无法企及的高度。

结论:

蔡文姬《悲愤诗》描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中千千万万下层妇女凄惨命运。表达了母子离别无法选择的煎熬,表现了封建社会再嫁女子的复杂心态。这些都是前人未涉及的题材,打破了一度以男权为中心的话语体系,蔡文姬在女性文学史乃至整个文学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注释:

①古代四大才女: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上官婉儿

②南宋 范晔 后汉书·景祀要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8月版.第2800页

参考文献:

[1]朱丹红.一曲胡笳动中原——蔡文姬[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11

[2]李万庆.运悲性坚蔡文姬[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6

作者简介:

尹珂,女,籍贯:四川省德阳市人,民族:汉,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女性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价值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的文学价值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想象与自由:反思文学价值的一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