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教材这个例子”创造性地用好

2017-07-14郭运动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例子蜻蜓尾巴

郭运动

怎样把“教材这个例子”用好,创造性地用好,真正有效地发挥出例子作用呢?笔者就以一位老师执教《放飞蜻蜓》(苏教版三下)为例,谈一谈具体做法和几点思考。

一、用好教材,提高朗读能力

这篇课文是以人物对话为主,叙述“捕捉蜻蜓——了解蜻蜓——放飞蜻蜓”的事情经过。人物对话情景写得如临其境,富有浓浓的乡村气息,特别是提示语的运用,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和形象,写出人物的品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关注对话特点,抓住提示语指导学生朗读,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朗读,在朗读中学会朗读,在朗读中提升朗读。

教学片断回放:

出示: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吃虫子。”

“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学生自由朗读,没有感情。)

师:这是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呢?

生:读出人物的语气。

生:要有表情。

生:可以加上动作。

师:你们说的方法都不错,从哪里知道要加什么动作,要读什么语气呢?这就要我们关注提示语。

出示: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

“吃露水。”一个男孩说。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教师巡视进行指导。然后,师生分角色朗读,不仅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出情感,而且加上自己的动作。)

从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教师就是用“教材这个例子”来教学,而不是在“教教材”,关注人物对话内容,抓住提示语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从最初读得无味到后来读得声情并茂,甚至加上自己的动作,不难看出朗读能力得到提高,也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借助教材的例子指导朗读,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朗读课文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用好教材,习得言语表达

一篇文章既然选编作为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它的作用也是多元的,在朗读指导上起到示范作用,在写法指导上也有可取之处。课文第10自然段陶行知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就很有特点。

“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于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上面两段文字,通过对比感悟,发现两处文字都是先写蜻蜓结构特点,再写作用。学生发现句式写作特点之后,教师并没有浅尝辄止,接着呈现蜻蜓的图片,凸显出翅膀的特点,出示一段介绍蜻蜓翅膀的资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这段资料,模仿课文写法,也写一写蜻蜓的翅膀。

它有两对翅膀,飞起来好像四把小扇子,在阳光下,发着赤金一般的颜色。它们透明的翅膀在快速振动中,看上去朦胧得像一片影子,一团雾气。整个蜻蜓看上去就像一架小飞机似的,但是飞行技术胜于飞机,真不愧是“飞行之王”,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180度的急转弯,同时做8字运动。也能长途飞行,我跟着它两个多小时都不着地,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学生练笔选登)

教师就是用课文来教语文,把握文章中写作的特点,指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在模仿练写中习得句式表达方法,在练笔中提高言语实践能力。

三、用好教材,训练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表现。一个人思维是准确有序的,那么语言表达也是有条不紊的。文中有一处是这样写的:“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学生读了这个语句的时候,都认为蜻蜓会把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执教老师是这样抓住这句话,作为教学的例子,引导学生去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训练思维的严谨性。

教学片断回放:

师:刚才你们了解到蜻蜓尾巴的结构和作用之外,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我还知道蜻蜓在非常饥饿的时候,会将自己的尾巴吃掉一大截。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同学们,请你们看这个词语——“据说”。(“据说”一词加上重点符号。)你能找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生:听说。

生:传说。

师: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都是真实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据说”一詞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蜻蜓吃掉尾巴现象,我备课的时候查了一下,原来是蜻蜓在交配,在生儿育女呢!

四、用好教材,构建精神世界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言语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相当重要,但人文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面。

课上,老师抓住一些重点的语句,如: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又问:“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把蜻蜓还给翠贞。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原来蜻蜓是益虫,作用非常大,一定要保护它。教师虽然只是点到为止,但是学生在学习课文语言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作者单位: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例子蜻蜓尾巴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蜻蜓点水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防治90例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