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提升小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2017-07-14周艳华
周艳华
在科学探究的实验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观察许多现象,要指导学生做许多实验,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那如何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科学老师设计了各种活动,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也加入了各种不同学科的元素。其中信息技术元素的加入,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更为丰富有趣的模式和方法。在平时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情境导入中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強烈探究的好奇心
情境导入是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具有声音、图像、直观、多彩等优势,使其成为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我们的地球”“探索宇宙”这一类主题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范畴,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通过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导人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解决该单元部分的教学难点。多媒体电教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在一堂课开始时放映一些与新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片段,或者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进入教学情境。
二、在实验选材中巧用信息技术,提升合作探究的动力源
探究性实验教学活动中,材料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活动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认识,使学生想用、会用、能用好实验材料,促进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落实。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的教学中,我们都习惯选择直尺、皮筋来作为研究声音产生时观察用的材料,可是学生感兴趣吗?想用吗?会用吗?对现象能理解吗?可以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吗?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事先进行调查,将学生喜欢的和声音产生有关的实验材料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想用什么?课堂上可以用什么?怎么用?经过大家的思考、讨论、反思,大家就会觉得其实直尺、皮筋是操作最方便,现象最明显的实验材料。这个时候大家既学会了选择材料,又知道了怎样使用材料,后面的实验操作、现象收集自然水到渠成。
三、在实验操作中巧用信息技术,养成科学严谨的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科学、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是打好科学探究的基础、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巧用信息技术,明确实验步骤、要求,可以为规范学生实验操作方法,促进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认识土壤》一课,课前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观察土壤的特点。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课堂上会是一片“翻天覆地”“热闹”非凡,土壤到处都是、水洒满了桌面,实验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可以将实验要求、操作步骤等等,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运用多媒体逐步呈现出来,这样既有了规范,又解决了害怕占用学生大量时间的问题,收效甚好,效率也会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又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在分析数据中巧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观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对实验结论对错的判断,而忽视让学生分析现象与结论间的内在联系。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搜集、分析、解读数据。生成相应的图表,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揭示现象与规律间的联系,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在《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探究活动后,学生搜集到了大量数据,我们将学生们测量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并生成了相应条形统计图,然后让学生对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就数据进行对话与讨论。学生们不仅发现了运动和呼吸、心跳的关系,还有很多生成性的发现,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究,他们的科学思维更得到发展。
五、在拓展运用中巧用信息技术,拓宽研究领域的延展性
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则可在课外继续研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拓展活动,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需求。
例如,在《水滴里的生物》这样的教学中,仅仅利用课堂教学只能发现水滴里现有什么生物,不能形成很好的探究模式。为了保证大家观察的积极性、细致性,我们可以每天将观察到的信息以照片、数据、图表的形式上传到电脑,供其他人浏览,最后再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汇总、交流。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其研究领域也可以进行适当延伸。
综上所述,巧妙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这样既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发展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作者单位:南京市炼油厂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