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评介
2017-07-14刘琴
【摘要】本文对Sandrine Zufferey女士的最新语用学专著《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ACQUIRING PRAGMATICS: 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进行了评介。该书首先回顾了语用学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从社会和认知两个角度阐述了语用习得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及其最新成就。全书脉络清晰,结构严谨,从专业角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具有建设性的语用习得研究课题。就其内容与结构来看,比较适合语言教师和其它语用研究的初学者。文章最后也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语用习得 社会与认知视角 评介
【Abstract】As the latest monograph of Sandrine Zufferey, ACQUIRING PRAGMATICS: 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is more than a revision work of pragmatics, actually it offers a comprehensive synthesis of state-of-the-art research and questions on the acquisition of pragmatics, especially from 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which is a good guide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d new researchers in pragmatics. After introduc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and the contents of each par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t the end.
【Key words】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acquiring pragmatics; review
一、引言
2015年出版的《语用习得:社会与认知视角》 (Acquiring Pragmatics: 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 是一部综述型的语用学新作,是语用习得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论著。作者S. Zufferey女士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语言学系教员。自2012年2月起至今,她先后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瑞士弗里堡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语用学、心理语言学、话语分析等。
自20世纪30年代Carnap和Morris提出語用学这一概念以来,从研究言语行为、会话含意到探索语用与二语习得的关系,从最初的哲学、语言学视角,到如今包含社会与认知在内的多维视角,短短几十年间,语用学已发展成为语言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传统的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交际现象,如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关联理论等,其研究方法主要以社会研究和经验研究为主。然而,随着认知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多维的研究视角和以认知检验为代表的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为现代语用学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Zufferey指出,语用的社会与认知研究不可能截然分开,但为了反映两者不同的理论背景,本书依然将两者分开放置。全书内容详实、全面,不仅介绍了语用学的经典理论以及语用习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还从专业的角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建设性的语用习得研究课题。对从事一线教学的语言教师和语用学专业研究生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语用学综合读物。
二、主要内容
本书共十章,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言”包括两章,主要介绍语用学和语言习得的一些背景知识。作者通过对一些经典理论的简要回顾以及研究现状的介绍,从社会和认知两个维度介绍了语用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给读者呈现了一幅语用学发展的全景图。
1.语用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虽然在进入21世纪之前,儿童语用能力的研究一直以社会视角为主,但由于语用学致力于解释的是听话人如何在已经进行语义编码的词句和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个过程也需要归纳、推理、统合等认知能力的参与。
2.作为语言习得的一部分,语用能力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一方面,儿童可以使用社交语境提示以及归纳、推理、统合等认知能力来学习语词;另一方面,通过对聋哑儿童的研究,专家们发现语言对心智发展和其他语用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复杂句法在心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介绍了语料库、诱导(启发)、元语言判断、提问、真值判断以及眼动法等研究方法在语言和语用研究中的作用,为后面各章提供了方法论背景。
第二部分“语用能力习得的社会方面”,由第三和第四章组成,作者主要从社会视角回顾和讨论了语用能力习得的相关研究。
1.言语行为理论 由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始创的言语行为理论奠定了语用学的基础。根据Austin的理论,人们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某种行为。John Searle对Austin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改造。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把言语行为分成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并对后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将语用学引向了一系列关于言语行为使用的先决条件和原则的研究。对言语行为习得方式的研究使得这些原则已经有了它的认知“意味”,但这些“意味”,如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等,并没有在文献中找到有效的数据支持。
2.语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研究。作者在第四章重点关注了儿童在习得与语用能力相关的社会技能方面的相关研究,并指出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和文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儿童在语言使用中对人际关系表现出超强的敏感性,能够根据听话人的身份、地位以及谈话的语境来调节自己的语言使用。另一方面,这些语用技能,如礼貌行为、冲突处理等,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儿童语用能力的认知也会产生潜在的影响。
第三部分“语用能力习得的认知方面”由四章组成,主要从认知角度介绍了语用能力习得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心智理论、隐喻和讽刺、量级含意以及语篇语用学中的指称表达和话语连接词等。
1.心智理论。心智理论的概念是过去30年里认知心理学文献中的重要内容。作者在第五章详细介绍了以“错信任务”(false-belief task)为手段的有关儿童心智发展状况的各项研究,然后得出结论:学前儿童语用能力的习得似乎并不受限于心智能力的缺乏。合理的解释是:也许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已具备了必要的心智能力,一旦获得其他语言和概念方面的知识后,这种与语用有关的能力就能激发并表现出来。
心智理论在儿童理解非字面含意、语用推理以及语篇语用学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语用习得与心智理论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专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作者在书中主要提及了Bloom以及Sperber & Wilson的观点。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语用学是心智理论的一个分支,而Bloom则认为,与其他方面相比,目的归因让儿童在语言交际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语言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实践而不是心智。
2.隐喻和讽刺。认知视角下衡量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听话人对语句所传达的非字面含意的理解。作者在第六章通过总结隐喻和讽刺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虽然Grice把两者共同作为违背质准则(会话含意四准则之一)的例子来分析,但事实上,两者有着不同的功能和认知加工过程。一般来说,3-4岁的儿童就可以理解隐喻,但理解讽刺却要到5-6岁以后。研究表明,隐喻的理解依赖于词汇外延的缩小或放宽,这与儿童具备的形成跨区域概念地图的知识背景及语境线索的凸显有关,而辨别说话人是否具有讽刺意图则需要更高级的心智能力以及基本的社会知识。
3.量级含意。量级含意始现于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习得领域研究比较全面的一个分支,与语用推理有关,通常由一些表示数量、频率、逻辑关系、时态等意义的语词触发。作者在第七章主要介绍了新格莱斯学派和后格莱斯学派改造和重构Grice会话含意理论的两条思路,以及学者们所做的关于量级含意习得的实验,从而得出结论:除非有语境,否则即使是成年说话人也无法在缺省状态下推导出量级含意;而6-7岁以下的儿童之所以在推导量级含意时失败,并不是由于语用的无能,而是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语言知识以及对语用不恰当的容忍度。
4.指称与语篇连接词。联句成篇少不了指称和连接词这两个重要纽带。作者在第八章对语篇中指称与连接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对儿童指称使用能力的研究历来是语言学和认知发展研究者们的兴趣所在。有效的指称交际取决于说话人考虑他们与听话人之间有什么样的共享知识(common ground)。也就是说,说话人必须考虑自己语言的可理解度。当前研究结果表明,2-3岁的儿童就能通过可以利用的感知和语言共识进行指称交际,尽管有时表达得不够清楚。
连接词(主要是连词和副词)的使用从另一方面评估了儿童产生和理解语篇衔接关系的能力。作者在此章回顾了儿童习得表达因果、转折等衔接关系的连接词的顺序,以及影响儿童习得表达各种连接关系连接词的顺序的认知和社会因素。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作者得出结论:一方面,儿童语篇能力并不受限于语用技能的缺乏,因为他们能够根据听话人的需要调整指称和连接词。另一方面,由于语言程序指令的复杂性,儿童学会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四部分“特定领域中的语用习得”,内容包括第九和第十章,分别介绍了自闭症谱系障碍和二语习得中的语用问题。
1.自闭症儿童语用能力习得研究。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病儿童通常在社交、语言能力及沟通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作者在第九章介绍了与自闭症相关的语言和语用损伤研究,主要内容可以用“一个障碍”加“两种假说”来概括。“一个障碍”指的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它把孤独的相关行为表现看成是一个谱系,程度由低到高,低端乃指“典型自闭症”,高端逐渐接近普通人群。“两种假说”指“心智缺陷说”(Baron-Cohen)和“中枢统合不足说”(Frith)。心智缺陷说主要用于解释自闭症儿童在人际交往、想象及语言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特殊障碍,而中枢统合不足说则主要用于解释自闭症患者的兴趣狭窄和特殊才能。基于此,作者认为,未来自闭症的研究应致力于弄清这些语言缺陷的准确内涵与外延,以及它们与语用能力的关系。
2.二语(包括外语)习得中的语用习得。第十章主要讨论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二语中认知语用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使以语用能力为基础的认知推理机制是通用的,但由于母语与二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和语言熟练程度上的限制,學习者要得出正确的推论仍有困难。因此,二语教师有必要在二语教学中融入具体的跨文化知识。此外,通过对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进行比较、对照,作者提出了该领域可以研究的具体问题,如语用迁移、二语中的语用教学等。
三、简评
当代语用学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多维性,语用习得研究是其中非常基础也非常实用的一个领域。正如作者所说,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从社会和认知两个角度为读者呈现语用习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为语用学研究者提供最全面的研究论题。事实上,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内容,她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总的来说,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以语用习得为主线,突出内容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本书是一部面向语言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综述性语用学专著。作者首先介绍了语用学与语言习得的关系及其相关研究,然后以语言习得为中心,分别从社会视角和认知视角探讨了该领域的诸多问题。从言语行为理论到自闭症谱系障碍,从心智发展到二语习得。可以说,本书囊括了语用学研究领域的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成果,或蜻蜓点水,或深入阐述。无论如何,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对语用学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书文献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从哲学到语言学,从社会、文化到认知、心理,从理论、假说到实验、设计,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足以成为当代语言教师和语言研究者的楷模。
2.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本书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的一些背景知识,如两者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的发展过程及研究方法等;第二、三部分分别从社会视角和认知视角介绍了当代语用能力习得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一些经典理论、语用现象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这两部分得到了详细的阐述;第四部分介绍自闭症和二语习得两个特殊领域的语用能力研究。全书框架结构一目了然,逻辑关系清楚明晰。每章严格按照“简介-内容-小结”的体例安排,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
3.以客观态度对待他人的研究成果,一切以事实说话。本书中,作者始终以事实说话,客观地介绍和评价前人的重要理论及当前最新研究成果。以“儿童指称习得能力研究”为例。早期研究者认为,学前儿童缺乏指称方面的语用技能。他们在使用指称时,不太会考虑听话人因素,因此常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语用错误以及对模糊指称的误解,还经常使用简化或省略的形式来介绍新的指称对象。但当前研究却表明,2-3岁的儿童就能通过可以利用的感知和语言共识进行指称交际,尽管有时表达得不够清楚。对此,作者做出了以下客观解释:1)许多早期研究专注于用一些对儿童来说过于复杂的名词表达来解释指称对象;2)早期大多数研究使用没有关联的任务来评估儿童对模糊指称的理解力,因此没有发现儿童当时表现不太明显的识别此类问题的能力;3)早期研究对多模态数据组合缺乏了解,因此未能注意到儿童经常会省略指称对象,事实上,由于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共同注意,这在当时的语境中是可以理解的。
4.从专业人员的角度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建设性的研究课题。如前所述,本书作者一直从事语用学、语言习得以及心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对这些领域的熟悉,使她能够从专业角度,为语言教师和刚进入语用研究领域的新手们提供大量具有建设性的研究课题。这一点,我们已经从她的著述中得到了印证。
当然,金无足赤,在笔者看来,本书也存在着一些小问题:
1.语料的选择过于陈旧,基本上都是几十年前教科书里的例子,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2.个别章节里大小标题内容的安排有待商榷。以第三章Learning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为例: 3.3.3 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between speech acts并不属于3.3 The role of conventionalization,因此建议另起一节。
无论如何,瑕不掩瑜,作者将经典的语用学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機地结合在一起,对刚进入状态的语言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该书所起的绝不仅仅是扫盲作用。
参考文献:
[1]Zufferey S.2015.Acquiring Pragmatics: Soci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项成东.等级含义的语用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6(4).
作者简介:刘琴(1973-),女,江西高安人,汉族,讲师,硕士,2015-2016学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于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