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争论”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2017-07-14龚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米饭结论科学

龚燕

科学课,离不开问题的提出、思考与探究,不同层面的思考和探究,往往会形成不同层面的“争论”。比如,米饭为什么变甜了?这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上课伊始,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先让学生用囫囵吞枣的方式吃米饭,体会米饭的味道,后让学生用细嚼慢咽的方式品尝米饭,在咀嚼过程中慢慢感知到变甜的历程。

教学流程如期而行,学生兴致很浓,并开始了激烈的争论。

有学生说:“米饭里有糖。”

也有学生反对说:“米饭变甜是米饭中含有淀粉,而淀粉是甜的。”可以看出有些学生前概念中的“淀粉”是模糊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淀粉”。

还有学生对前两种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说:“米饭刚开始品尝的滋味是淡的,后来在咀嚼的过程中慢慢变甜了,说明米饭里原本没有糖的成分,后来产生了有甜味的东西了。”

前两个学生的观点,现象描述简单、缺少分析,得出结论比较突兀,结论也不符人类已获得的科学研究成果,是错误的认知;而后者的描述更为具体,且能根据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所以描述相对更具科学性。

米饭咀嚼后有甜味的原因正是本课难点所在。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无法运用相应的知识推翻别人的观点,或赢得别人的支持。在一翻争论之后,仍有学生坚持这样的观点:米饭里有糖,只是含有一丁点儿的,所以一开始尝不出来,细细品味后就有了甜味。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这也导致他们对问题的判断和分析,以及得出的结论存在不同,所以产生“争论”是正常的研究现象。但是,不少教师担忧课堂上的学生争论,怕因节外生枝,而耽误了课程的进度。为了赶课时进度,他们往往不愿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辩论,要么直接抛出结论,转人下一教学环节;要么直接搬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验证”;甚至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课内得出实验结论,及时“掌握”科学知识,不惜剥夺学生体验“失败”的经历。

科学课中问题情境的设置、结构材料的呈现,就是要帮助学生产生一个(或一组)适合的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究。集体学习中,他们的观点虽有相同或不同,但均是基于真实体验的分析与推理而得出的。“争论”,不仅是科学教育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体现,还是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条件,学生的理性思维因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信息的交互、分析、提炼、演绎得到发展;他们因深入思考,会更加基于事实和科学而强化个人观点,从而提高批判质疑能力;他们因理性思维,推动探究过程的有效深入,从而让学生更加勇于探究。

科学课,要敢于为学生创设学术争论的时空,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展开争论。

其一,课堂出现争论时,科学教师应是什么角色?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教师不是裁判员,非要把双方判出一个胜负来,打哭了一个惹笑了一个,扮演了“老娘舅”的角色;教师也不是战斗员,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上,与对方唇枪舌剑,把你的强势地位强加给孩子;教师也不是观察员,隔岸观火,与己无关,这是失职的表现。教师要看到在争论的背后是学生身上具有的可贵的质疑精神和求实品质,学生的观点也许是不正确的,但不是想当然的,也是经过一番思考的,而且随着争论的进行,其思考在不断深入。所以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状况,认真分析学生发言,成为组织争论的引导者和鼓励者,引导学生指向话题的深度,保护学生争论的热情,鼓励学生质疑的精神。

其二,争论无法得出结论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该怎样继续?

是拐弯转移话题?是单刀直人告知答案?是继续围绕话题争论?是搁置一边日后处理?是搁置争论鼓励日后探究?答案不是唯一的,要看具体的话题和争论的程度而定。争论的目的并非一定要得出结论,争论的意义也不在结论的得出与否,而在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没有得到提升?科学精神是否得到张扬?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否得到激发?结论仅是科学教学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手段之一,而非教学目标。科学教育虽然倡导孩子们要像科学家那样学习科学,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科学家毕竟是科学家,一个严密的科学结论是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反复的论证才能得出的,从科学发展意义上说,课堂上的实验(含实验设计),只是对已知科学结论中成功实验的体验。因而,争论的过程比研究的结论更有意义。

其三,争论只在少数人之间展开,而多数学生仅是旁观,教师怎么办?

其实,争论不在人数的多寡,而在“场”效应的产生与否。学生争论时,教师要认真观察,虽然有些孩子没有发言,没有进入争论的漩涡,但他们的眼神和表情告诉你,少数学生争论的思维能够波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個孩子的思维跟随其运转,那这样的争论就是有效的。当然,如果发现学生游离“场”外,出现注意力分散、兴趣点转移等,教师要及时采取必要的策略,充分利用评价、提问、提醒等手段积极干预,使全体学生进入对研究问题的思维之中;同时,也要杜绝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要注意对参与争论学生思维连续性的保护。

科学课堂上的争论不但正常而且很有意义,科学教师不要因为“乱”而害怕组织争论,不要因为得不出结论而放弃争论;要充分认识“争论”对于培育科学精神的意义,把握“争论”的方向和尺度,让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在“争论”中孕育、生长,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启东市紫薇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米饭结论科学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脸上种米饭
脸上种米饭
称称米饭再吃饭
科学拔牙
惊人结论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