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运动会改革发展方向
2017-07-14曾健峰
曾健峰
摘 要 大学生运动会是国家举办的重要体育赛事之一,目的是为了给在校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体育技能的广阔舞台,鼓励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养成锻炼的好习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随着举办次数的逐渐增加,竞技体育成绩虽然出类拔萃,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这与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初衷相背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生运动会改革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会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我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展现状
(一)大学生运动会的规模越来越大
1982年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只有2000多名运动员角逐4个比赛项目,经过短短30年时间的发展,运动员数量急剧增长,达到6000多人,是第一届的3倍之多,这个趋势还在上升,比赛项目囊括了12个大项,225个小项,从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大学生运动会与全国大型综合运动会接轨,朝着规模大、比赛多的方向发展。
(二)大运会逐渐成为了专业运动员的舞台
在第一届运动会时分为体育学院组、体育系科组和普通高校组三个组别,但随着赛事规模、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大学生参加运动会的几率越来越小,甚至在赛场上已经看不到普通大学生的身影,完全成了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特长生的天下,完全脱离了大运会的本质。比如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游泳项目由庞家颖、吴鹏等多位在世界泳坛拼搏的运动员称霸,田径赛场有史东鹏等名将助阵,他们的实力让颇具专业水准的运动员都望尘莫及,更别提普通大学生,只能望大运会兴叹了,大学生运动会办赛宗旨的逐渐偏离了强身健体的目标。
二、导致大学生运动会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攀比心理
对于承办大运会的东道主来说,都以超越上届为目标,东道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哪怕自己的经济实力根本达不到,从多种途径进行融资也要一争高低,导致大运会的比赛规格、人数、项目、标准不断增高,其实这对东道主而言,弊大于利,也影响了大运会的开展。
(二)金牌至上
金牌至上的思想已经影响了各参赛队在比赛中的主导思想,本来大运会是给大学生提供的展示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舞台,但在实际的比赛中,各参赛队为了各自的荣誉,选派专业运动员参赛,甚至是不惜把世界冠军派上赛场。如前面提到的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专业运动员、体育特长生、世界冠军的参与,剥夺了普通大学生参加比赛的乐趣。其次,“唯金牌论”的思想也使体教结合模式以失败而告终。运动员因为常年在国家队、地方队集训,在校读书时间较少,不少运动员只在大型赛事中代表学校参赛,看到此类情况,学校因此不再组织运动队,等到比赛的时候,就把运动员召回,帮学校完成比赛任务,而普通高校要么放弃参加比赛,要么抱着参与的态度参加比赛,不利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大学生运动会改革发展方向
(一)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
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是大学生运动会改革發展坚定不移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使高校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主要场所,并督促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势在必行,高校应该想方设法改善学生的运动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竞赛训练环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并逐步形成习惯,促进学生体质的提升。
(二)改变“金牌体育”观念
一直以来,金牌体育的理念已经使大学生运动会发生了蜕变,为了金牌,各种违规行为屡屡发生:资格造假、用特长生参加普通组比赛等等,大学生运动会的味道发生了变化,偏离了大运会的初衷,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必须改变金牌至上的错误观念,将运动场还给普通大学生,真真正正的体现大学生运动会的价值,调动起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充分享受比赛的快乐,推动高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
(三)筹办新型大学生运动会
体育的本质应该在大运会上显得更为单纯,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大运会的办赛理念,感悟体育的价值,青奥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案例,文化教育活动才是比赛的核心。大学生运动会可以借鉴青奥会的发展模式,将大运会举办成普通大学生能够参与的运动会,以表演、娱乐和鼓励参与为主,运动项目以游戏和中国传统项目为主,并且在运动会举办期间,多开展文化交流,如奥林匹克精神教育、自然环境保护教育、人文等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
四、小结
大运会是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学生综合性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由各个城市轮流承办。目前,虽然大学生运动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这并不能掩盖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现实,这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探讨大学生运动会改革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大学体育运动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历史回顾与展望[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
[2] 黄正廪,刘英飞.我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价值特征和社会影响[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13).
[3] 胡昱东,包迪鸿.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