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之为诗

2017-07-14吴月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汪伦李白古诗

吴月红

古诗词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才适合小学低段学生,让学生爱学、乐学,真正徜徉于古诗词的海洋中?笔者以人教版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赠汪伦》的教学为例,谈谈对低段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诗之为诗,是因为其独特的格律与韵律。诗之为诗,是因为其蕴藏的情感与意境。笔者提出“制定目标,做好预习;引用故事,激趣导入;读准古诗,品出节奏;诗画结合,读中悟情;美读成诵,拓展延伸”的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

该模式注重将古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深切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一、制定目标,落实预习

所有的预习作业都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来制定。教师要认真阅读教参,分析教材和学情,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了解,关注落实学生应掌握的生字新词、要学会的朗读基本常识等,最终制定出正确、合宜、全面的教学目标。

以《赠汪伦》一诗为例,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随诗识记“赠、汪”等6个生字,会写“汪、舟、乘”3个字。联系插图理解“舟”、“将欲行”和“踏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诵读古诗,抓住重点词“忽闻”,读出李白又惊又喜。抓住“踏歌”,知道这是最高的礼节,读出荡气回肠的友情。默写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抓住课文插图让学生通过直观、想象等形式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验真情。

4.通过后两句的教学,初步了解古诗所特有的两种写法,夸张和借景抒情。

二、知晓作者,激趣导入

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只有孩子们对古诗产生了兴趣,才有可能主动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作为诗歌教学的导入环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是诗歌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古诗导入的方式很多,如:背诗竞赛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猜谜导入法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

以《赠汪伦》为例,引用《十里桃花 万家酒店》这个故事,借助图片、文字,师生共读故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走近诗人,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古诗的兴趣,也为之后的想象做铺垫。

三、读准古诗,品出节奏

1.读准读通读顺畅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优美,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得字字要准,落实字词教学是古诗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2.读出节奏

古诗节奏鲜明、流转圆润、声韵动人,往往可和乐吟诵或歌唱。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得响亮”“读得饱满”方能读出“歌诗”的味道,发挥古诗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读得有节奏,做到停顿正确,读得琅琅上口,初步感受古诗韵律之美。

如《赠汪伦》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诗人忽然听到岸边传来踏歌声,汪伦不仅来送别,而且还举行了特殊的仪式;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前两行叙事,用叙述的语气读,后两句借景抒情,读的语气重一些,语速稍慢。一般来说,七言律诗前四字和后三字的关系应疏一些,从停顿上加以区别。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老师从指导读出节奏入手,范读,教给学生古诗特有的“音断意不断、似断非断”的方法,让学生读出节奏,鼓励学生读到情深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把感受和体验通过体态语尽情地“发泄”出来。最后用上“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他!”“佩服!佩服!”等积极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诗画结合,读中悟情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名诗佳句意境深远,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让低段学生走近古诗有一定的难度。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教学《赠汪伦》时,利用课文插图——“李白与汪伦”送别的场景图,把诗和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学生直观理解谁是李白,谁是汪伦。理解“舟”就是“船”,“将欲行”就是“诗人即将要离开”。避免教学古诗逐字逐句的串讲肢解。

在学生兴趣浓厚的时刻,教师趁机创设情境,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李白站在船头,想起这些天来汪伦对他的盛情款待,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照,想起两人一起吟诗作画的场景,引导学生从诗的字里行间,补白这幅送别图。

古诗词中,关键词的理解非常重要,有的诗词中,一词不解,全诗混沌;一词突破,茅塞顿开。品读《赠汪伦》,学习“忽闻岸上踏歌声”。 通过“踏歌”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在李白正舍不得离去之时,忽然听到了踏歌声,这一个“忽”字体现了李白的又惊又喜。体会“深千尺”是夸张的写法,并联系李白的另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体会李白的夸張的浪漫风格,从而感受夸张的好处,进而初步感知用形象的桃花潭深千尺的水来比喻难以言状的感情,体会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从而感受这情谊的身后,千言万语也无法说尽,只能不断地诵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句千古名句。

学生在品味古诗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自然读得入情入境。

五、美读成诵,拓展延伸

苏东坡诗云:“故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语文课本收入的古诗文,有着精美的语言,铿锵的音调、和谐的声韵,适合诵读。背诵这一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学习又回到文本,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再用音乐的陶冶,让文本思想感情与音乐产生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我们在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学完李白的《赠汪伦》,推荐学生积累一些其他送别的古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诵读,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猜你喜欢

汪伦李白古诗
“拟古诗”之我见
赠汪伦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品读古诗
赠汪伦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