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言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2017-07-14唐梅花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语言教育教师

【摘要】通过运用社会学、文化学及心理学理论深入分析我国高校现阶段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揭示其工作状态的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重申语言教学中教师主体、主导角色的重要性,阐述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特性,强化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承担的责任,呼吁教师增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以及对教师职业的使命感。

【关键词】语言教学 教师主体性

一、前言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大众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遇。普天之下,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积极拼搏的进取精神为世人所瞩目。改革开放以来,各界领导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独辟蹊径,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短短几十年所取得的成绩,为世界惊叹。可以说,中国已踏上兴旺崛起之路。受整体经济浪潮的影响,教育行业里也渐渐渗透了些市场经济气息。曾默默无闻志愿守候三尺讲台的教师也开始蠢蠢欲动,对更大的经济利益心之向往。渐渐地,很多曾对教育事业怀有一腔热血的教师也开始热情渐退,为了谋求自身更好、更舒适的物质生活,忽视教学本职工作,淡漠教师职业使命。此般现象也已不是星星点点,在很多地方已基本上是一种常态了。据调查,很多在职教师都有自己的第二职业。看到这些,笔者作为一名教师,深感痛心疾首。内心对教师职业充满的崇敬感促使写下这篇文章与同行共勉。

二、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转型的变革期,而传统教师在转型期表现出的主体迷茫、认识偏颇以及方法缺失等问题与这一转型极不适应,传统教师在改革中产生了强大的阻抗作用。传统教学从自在走向自觉,意味着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追求创造自身价值体现,即成就感的提升,也意味着教师基于批判反思、对话理解、打破旧的惯习,以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的变革,甚至促成教育文化的变革,及至推动整个校园教师文化的变革。

语言教学中教师自觉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即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主体性的体现是由语言教学與学习的特征而决定的。语言学习的过程分为输入、内化、输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实现都需要语言教育工作者体现语言传输者的主体性。下面就语言学习的三个阶段中语言教育工作者主体性的重要意义逐一进行阐述。

1.优质输入的启发者。语言输入阶段是整体语言学习的最为关键阶段,输入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后期学习的成败。但是,语言知识输入质量直接与语言教学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又直接根植于其敬业的态度——是否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之中,是否不断探索所授知识领域的知识体系架构,是否不断查漏补缺,弥补自身不足——种种高标准的要求才能充分保障输入过程的高水平、高质量。据调查数据显示,深入浅出、精湛高超、结构优化的输入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比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输入模式效率高出一倍甚至更多。而语言习得者们也更偏爱教学业务精湛的教师。

2.系统内化的引领者。内化过程是语言学习者针对已输入的知识进行吸收、消化的最为重要的过程,其质量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在现实教学中,该过程却往往被忽略。语言教学工作者更多地强调了语言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学习者对该过程重视度的缺失。多年的输入却未能产生有效的输出。学习者如何将已学知识信息进行内化,整体过程的实施执行需要语言教育工作者的悉心引导,辅导学习者进行从点到面、从一般到具体、从个体到整体的分析、理解、接受、归纳,其中每一步的成功实现离不开语言教育工作者系统化地指导。同时,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据调查分析,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经过系统性语言学习内化过程强化的语言习得者其语言输出效果远比未曾深入巩固所学知识的习得者要更突出、显著。

3.高效输出的实践者。语言输出基于语言输入与内化阶段的有效实施,有了前两个阶段扎实的根基,高效输出才能成为可能。在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语言输出中,使学生充分体会语言高效输出的方式、方法,领会语言输出应该达到的效果。然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可现如今,各种快餐式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对教育界的冲击也非常大,教育快餐理念也渐渐影响着教育领域。实际工作中,各界大肆鼓吹快餐式学习的优势,强调快餐式学习的经济效益,可其忽略了快餐式的学习根基并不稳健,也许只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在此,希望教育界能保持一洼清水不动摇,持之以恒,继续以“愚公移山”之精神,坚守自己的阵地。由此,才能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优质的输入、系统的内化有效地驱动高效的输出。

三、语言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语言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的辅导及引导,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精力与时间的全身心投入。日积月累的刻苦钻研才能换来教师对所承担的课程的专注细致、深入浅出地讲解。更为重要的是,时代呼唤专业化、高水准、高水平的授课方式。通过调查显示,教师专业化、高水平的授课可从以下几点渐渐积累。

1.方法上博采众长,尊教重教。高校语言教学工作者肩负着为学生启发语言学习智慧的重任,拨开语言学习者思想的迷雾,引导学习者探索所学语言的真谛。这些任务的艰巨需要语言工作者刻苦钻研学术,博采众家之长,对比融合,深入浅出,达到有效讲解。日常教学中,善于汲取各方资源优势,通过学习对比,融合已有教学方法及模式,将原有知识内容以更趋学术、更专业化、更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输入。据调查,不断学习积累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更高,职业成就感更强。也正如古人桓宽所云:“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尊教重教要从敬业做起。敬业,是每一个行业对于从业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市场经济大浪潮下,敬业恐已是一纸空谈了。作为一个一直坚守原则,坚持爱岗敬业者来说,这只是最平常不过之事,无需高谈阔论。而对于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种专业化人才来说,教师职业更需要、也更强调教师要具备敬业之精神。从重视每一堂课的教学做起,不懈怠,不拖沓,不敷衍塞责。另外,中国现代化的教育发展之路呼吁更具专注视野、敬岗爱业的教师从业者。

2.态度上教不停歇,学不停歇。古人有云:“学习如逆水行舟,不日进,则日退。”精湛的教学技艺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磨与锤炼。一堂课知识的讲授可能是多个日夜苦思冥想的呈现,一旦松懈,便节节课程味同嚼蜡,毫无新意。更有甚之,专业水平日渐下滑,原有知识体系根基开始动摇,欲有摇摇欲坠之势。具体到课堂上,所呈现的整体教学已失去光彩,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了。更为严峻的是,教师对此心理上的漠然处之,无动于衷,习以为常,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担忧,更有甚者,这也必将是教师职业最大的悲哀。现实教学工作中,这样的情形已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容小觑。然而,作为当代肩负着中国崛起之历史使命的教师们,更应珍惜时光,尊重职业,不断进取,积极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就如古人张衡所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需要教师具有坚韧不拔的奋斗与拼搏精神,“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圣贤孔子已为教师设定好了职业操守与目标。西汉学者韩婴在《韩诗外传》中也描述道:“学而不已,阖棺乃止”,真切地道出了终身学习的奋斗目标。

3.理念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语言教学工作不能因循守旧,要不断汲取营养,大胆改革,勇于实践,要与时代共同进步。面对权威与挑战时,更不能退缩。然而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已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认真、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和执行。因为,“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前国家主席江泽民也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语言发展的时代性特征需要語言从业者不断地汲取,不断地更新。在原有知识体系架构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使其日臻系统化。同时,自身的创新精神可带动及感染身边的人,大家携手共进,人人乐于创新,敢于创新,从而形成“创新文化圈”。

4.内容上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具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古人精辟的阐述使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作为语言教育工作者,更要充分地认识到专业上“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重要性,更要去身体力行,不断完善。

5.形式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1956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地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方针提出来。他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这些理论观点明确地指出了语言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以及工作方针。针对不同学术、学派所反映出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大胆实践,从中不断领会、摸索、总结,探讨适合自己所带学生现状的教学方法。

四、实践与反思

笔者在对以上理念、方法等具体的应用中发现,语言教育工作者在经过系统化教育理念疏导后,其教学热情、教学成效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使命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注重教育事业中自身价值体现的真正意义。

1.成效。以上所述在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其充分证明了教师在语言学习中主体性的重要性。不仅使教师在心理上、精神上以及专业上的认识都有了质的改变,还促使教师展开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思考。

(1)心理上满足。教育管理心理学认为,一切积极性的产生来源于需求。需求是动力的源泉。教师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有心理上的成就需要,事业上的尊重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需要等等。当这些需要都得到实现时,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教师心理上的满足感更能持久调动其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增强其对工作的认同及热爱,同时,对于学校方面,这也极利于教学工作的管理、开展及深入。

教师心理上的满足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那就是教师自信,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促使教学双方主体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学习,相得益彰。

(2)精神上富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以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具体到教师,教师只有在其精神需求得以满足时,才能利于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及创造性。而教师精神需求即是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以满足。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精神需求注重寻求影响力,向往得到注意和认可,看重人际关系和沟通的机会,在工作中看重获得成效的反馈。注重精神需求的人对成就的需求超过金钱,其从成就中获得的乐趣超过物质奖励。

鲁迅先生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也要有自己的职业精神。有了精神的追求,就有了工作动力。教师只有把职业当事业来追求,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事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才能最终使自己的人格得以升华。

(3)专业上充足。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教师来说,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扩大视野,提高知识储量是十分重要的。“育人”不是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在特定的歷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都是教师的教育范畴。教师本身的发展,不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师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能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会以自己教师为榜样,不断奋进,不断拼搏,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又有利于自我的创新,民族的进步。

2.不足。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古人所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老鼠是大家所讨厌的,但经过特殊训练的“警鼠”却可以用来侦察毒品及危险的爆炸装置;一个节疤遍布、无人问津的树桩经过园艺师的精心雕琢就能变成一盆独具情态、令人赏心悦目的树桩盆景。由此看来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也是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做“刻舟求剑”的事。因此,面对不足时,要勇于做出改变,做出调整。

(1)热情难以持续,需要平台保障。教师对职业的热情固然可贵,但热情能否持之以恒才是重中之重。单纯地只强调教师的奉献与付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工作作风,这也不符合人对现实生活各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更明确地说,这既是客观所需,也是人情所致,即各界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教师鼓足干劲,乐于奉献时,校方须在这关键时刻给予教师各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建立各种平台以强化教师热情的可持续性,譬如,建立教师定期参与校外研讨学习制度,同时给予相关经费的支持,这不但有助于以校外研讨的高水平带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热情,还大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可谓是一举多得。

(2)评价难与公平,需要制度约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个组织内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可以保证组织有效运转,是达成组织目标的可靠保证,也是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必要条件。制度的关键是执行,得不到认真执行的制度没有价值。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相关工作的评估更需要科学、实用、严谨的制度来支撑。否则,对其展开的评价就会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影响深远的不公,这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团结,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因此,制度的设置上要遵循以下几点规则:1)指导性和约束性。评价、评估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要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需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2)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需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人员遵守纪律、按章办事。3)规范性和程序性。评价、评估制度对实现评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制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其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制度本身还需具备程序性,为评估工作人员顺利开展工作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3.启示。通过以上针对语言教育工作者工作中主体性角色的强化,既有成果,也有不足。为了进一步完善语言教育工作者在语言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根据先前的实践,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启示,与各界同仁共勉。

(1)及时认定成果,激发教学热情。教师专业素质、业务水平的高低主要依托教学实践来体现,因为教学一线是教师们施展才华的主战场。教师教学上取得的成果应予以及时的认定与肯定,通过表彰个人成就来激发教师个人以及全员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责任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在全校会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运用得当,会大力促进学校的综合发展;相反,就会严重妨碍教师队伍的团结与进步。总的来说,对教师教学成果给予及时认定,这不仅是教师个人单方受益的益事,还必定是学校与教师双方互赢、甚至多赢的大好局面。

(2)重视个性发展,凸显个人特长。现代管理理念认为,团队管理三分靠制度,七分靠感情,在落实制度管理的同时,我们要做到关心人、尊重人,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在细节处体现关心,为教职工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首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教师、尊重教师,这样教师就会从内心感到有干头、有劲头、有甜头、有奔头,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的。其次要学会知人善用、用人之长。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会使用人才才是关键。有些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强,适合一线教学,有的教师精通管理,适合做学生管理工作。既要学会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秀品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在不断发现中弘扬;又要学会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不断发现中改进。只有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教师们的潜能才会充分发挥,学校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行业都在于解放思想,在于鼓励,在于激励拼搏之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厚积薄发”之精神,引领学子不断探索,不断求真,将中华文明继续弘扬光大,为中华之昌盛奉献自己的热情。

五、展望

语言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现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徑,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桥梁,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工作者更应担负起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先锋带头重任,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动语言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关键性的第一仗。

参考文献:

[1]田守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职业, 2012(29).

[2]李琼.袁丽.变革中的国际教师教育及其发展趋势——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

[3]胡方.胡方.文化理性与教师发展:校本教研中的教师文化自觉[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内蒙: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Hofstede,G.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3:389-398.

[7]Wahba,M.A.,& Bridwell,L.G.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1973,(15)2:212-240.

[8]孙平.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11).

[9]郑宇红.论教师的主体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4).

[10]梁燕玲.自我统整: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

[11]毛玥,卢旭.教师主体性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6(8).

作者简介:唐梅花,女,汉族,宁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

猜你喜欢

语言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