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魅
2017-07-14栗冰郑祚声蔡朝阳郑友裕
栗冰+郑祚声+蔡朝阳+郑友裕
香港回归20周年,不变的“港味”,是血脉里非遗的代代传承。而纵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可以折映出中原文化的精要,也可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博大,妈祖的传奇、客家的故事、惠安女的服饰、畲族女的头缠、神奇的寿山石雕、精美的脱胎漆器、南音、评话……无不传载着福建百姓借助于文化纽带,和谐于自然万物的意愿。
回归20年,地道“港味”不变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为保持香港繁荣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承诺香港回归后仍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一国两制”在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弹指一挥间,香港已回归祖国20年。
什么是地道“港味”?是兰桂坊的活色生香,还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流光潋滟?是周星驰式的无厘头,还是古惑仔的江湖情?是菠萝包,还是港式奶茶?都对,却不全。长洲太平清醮、中秋大坑舞火龙、大澳端午龙舟游涌、粤剧、凉茶……这些穿越历史风尘而来、“烟火气”十足的传统文化、习俗,是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虽大多不为外人熟知,却是地道“港味”的鲜活体现。
2009年8月,香港康文署委聘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开始进行全港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工作小组广泛研究和实地考察了700多个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并根据普查结果、参考专业意见,于2013年6月提交了一份建议清单,共包括五大类477个项目。香港康文署就此清单展开了公众咨询。咨询结束后,当局结合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编制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客家山歌、舞龙舞狮、谜语、春秋二祭、点灯、盆菜……香港非遗普查的项目十分广泛,涵盖香港人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港府希望通过普查和编制清单,理清家底,以加强宣传、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清单还可为政府提供参考依据,对具有高度重要性和濒危的非遗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长洲,这个位于港岛西南海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小岛,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因太平清醮而沸腾。“醮”,为祭祀之意,相传清中叶长洲瘟疫盛行,居民设坛拜祭,求神明保佑,疫症才得消除。当年,岛上的北帝庙前会搭建三个挂满平安包子的包山以为祭坛,居民相信这些包子能保一家平安,所以“醮”期后每个氏族都会派人抢包,渐渐发展为现在的“抢包山”比赛,成为长洲太平清醮的高潮,“包山节”由此得名。节庆期间,岛上舞龙舞狮锣鼓喧天,“抢包山”比赛、飘色会景巡游精彩纷呈,吸引上万民众和游人参与,热闹程度尤胜农历新年,还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网站选为“全球十大古怪节日”之一!
2011年,长洲太平清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它一起上榜的香港“非遗”项目还有端午节大澳龙舟游涌、中秋节大坑舞火龙、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这些有百年历史,源起于消灾灭瘟、祈求平安的中式嘉年华,在香港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与各类舶来的洋节和谐共存,成为香港中西合璧、古今融汇的最佳注脚。
端午节到香港,除可观赏维港声势浩大的国际龙舟赛事外,还可到大屿山的大澳,看看香港独有的龙舟活动——游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澳乡民都会划着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神艇”,巡游各水道间,并沿途焚烧宝烛;棚屋居民则朝着龙舟拜祭,祈求合家平安、驱除疾病,游涌仪式过后便是展现力与美的龙舟竞渡。
观赏大坑舞火龙,则无需舟车劳顿到离岛,因为大坑村就在繁华的铜锣湾商业区附近。中秋节前后一连三晚,锣鼓声中,一条长67米、插有逾万枝线香的火龙在300人手中飞舞翻腾,平日宁静的巷陌顿时烟香缭绕、火光闪烁,充满生气!
香港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是潮汕人文风俗的传承,历经岁月流转,已经不复“鬼节”的阴森。香港现有潮籍人士120多万人,他们所办的盂兰胜会,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底,活动包括祭祀、烧纸钱、派平安米、福物竞投、神功戏演出等。
非遗绚丽多姿
闽山苍苍,闽海泱泱,福建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昙石山文化。数千年来秀丽灵动的闽山闽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闽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福建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不但吸纳了外来文明,也繁盛了本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
时至今日,闽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有福州、泉州、漳州、长汀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三坊七巷等6条中国历史文化传统街区;邵武和平古镇等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连城培田村等2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已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福建土楼、福建武夷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同样丰厚,拥有国家级项目125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9人,省级项目364项,省级代表性传承552人。此外,南音等四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铁轮取代了木舟,机器取代了手工的时代里,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福建的探索值得借鉴:它们不只是非遗博物馆里错落有致的陈列,更是文化创新的符号。譬如曾经的海上霸主福船,如今可大可小,大的可陈列在博物馆,小的可摆放书桌案头,甚至化身为瓷器、茶具,“福船”正在成为福建新兴文创产业里重要的创作灵感。
或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变得更有价值。福建春伦茉莉花茶,除了传承传统的制茶工艺,更是将“十二星座”茶、速溶茉莉花茶的创意融进产品之中;而被称为“榕城三绝”之一的福州软木画,则乘上了海外经销的快车。“我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能让更多的人认识福州软木画,让软木画技艺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下去。”软木画传人吴芝生表示,他将在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成立出口经销点,让福州軟木画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龟糕是福建地区传统的糕类美食,因其压制龟纹,而与手工艺结缘。压制龟纹的器具就叫龟糕印,龟糕印的刻制是专门的手艺。潘海员师傅是厦门一带传统龟糕印制作技艺的唯一传人。
潘师傅的店看上去很不起眼,是一间隐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小作坊,粗大的石块砌成简陋的石阶,推开厚重的木门就是潘师傅不到5平方米的工作室。
虽然龟糕印从节日民用成为一种工艺品,精美度加强,需求度也不缺,按制作技术、制作时间、制作要求,价钱两三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但是潘师傅却表示收入不稳定,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对于“制作的人不够,销售量提不上去,其中找不到徒弟是最大的障碍”,潘师傅颇为忧虑。
当来到一家拥有150年历史的老店米家船裱褙时,调研团发现,它声名在外却非常不起眼。传承人林宇师傅除了工作量大,裱褙工作的环境很艰苦,80岁高龄的母亲还在帮他打下手。因为空调风扇都会影响裱褙质量,闷热的小工作室里没有任何避暑设备,还要小心汗水不能滴到书画上去。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环境下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在师父身边学习七八年甚至十年功夫再自立门户。”调研团表示,“如果真有这种性情的人,林师傅说他一定愿意倾囊相授。但是他所见过往往是学半年就耐不住性子,却自吹自擂师出米家船,打着米家船的名号滥竽充数。”
传承方面青黄不接、年轻人不愿花时间和精力钻研,漆线雕、软木画、莆仙戏、闽西汉剧和十番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如此困境。
传统与现代,冲突与磨合
除了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将传统和现代有效融合,扩大非遗在福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开销路扩大影响,适合现代的发展,让这些中华瑰宝保护传承下去,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磨合与探索过程。
“现代剧很少,现代戏和现代人的距离比较近,演的时候观众不好接受。比如演古代戏的时候,穿上衣服就可以演帝王,有个印象概念就可以了,不太像也不会有人质疑,演现代的人就没有办法了。”高甲戏剧团吴团长表示。
对于目前很多龟糕印制作用现代化模型取代手工模型的现象,传承人潘师傅表示:“手工雕法机器永远替代不了,机器和手工雕刻出来的一看一对比很明显,手工的比较有立体感,有一种生命力在里面。”
一些非遗的工艺已经逐渐向现代化技术靠拢,半机械化的生产已经快要代替纯手工的传统生产工艺。春伦茶厂宣传部经理杜禄文介绍:“我们现在的批量产品,采用的是半机械化生产。比如茶花分离等就可以由机器完成。但是初制、杀青、揉捻等还是由人工完成。”他还谈到,加上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以及公司自己建立的阶梯状传承人体系和大师工作室,茉莉花茶制作工艺的传承情况比较乐观。
借助现代传播推广途径,非遗传承之路走得更远。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在当代,妈祖文化逐渐进入全面复兴和升华的新时期。关于妈祖的文化交流品牌层出不穷。其中“天下妈祖回娘家”“湄洲妈祖巡天下”“‘妈祖之光电视晚会”“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妈祖在文化交流层面上也不断拓宽。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经常赴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开展联谊、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妈祖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莆田学院图书馆于2005年完成了“妈祖文献书目资料库”的制作,在知网上与妈祖篇名有关的文献就达1434篇。
政府与市场,走双轨道路
针对非遗保护,从国家层面有不少的政策、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省制定的实施条例、细则。据了解,福建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项(113个小项)、国家级项目传承人109人,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一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时福建省政府公布了四批共353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两批共411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设立了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湄洲岛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另外,纳入市、县两级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1300多项。
“如果政府能够完全养起来最好,不过现在不太可能。所以政府要养,市场也要发挥作用,走双轨的道路。”高甲戏吴团长说。
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莆仙戏,现今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与政策支持得以良好发展。政府建立了专项基金,由文化部直接撥款,地方政府为剧团提供30个事业编制,建成的莆仙大剧院由剧团管理,为排练、演出等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莆田市教育局正式立项,建立莆仙戏进校园的项目小组。在政府的帮助下,同艺校开展合作,开设专门的莆仙戏学员班,为莆仙戏的保护传承提供人才。
李尧宝刻纸进校园活动也非常成功,泉州六中林志明老师说:“就刻纸这块来说想要做精做深也是不容易的,那我们也有计划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很多学校其实都已经在开展,像永春的纸质画、泉州花灯和木偶。”
如何传承保护,蔡氏漆线雕董事长张学平认为应该依靠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他说:“目前,一个是国家层面,一个是传承人与传承单位层面,第三个是社会层面。之前漆线雕没人管,也受过打击,也受过冲击,也曾经差点灭亡过,很多都是受社会影响,社会的变迁或者社会的动荡。所以传承人的培养是现在必须要做的,这需要一个过程。”
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非遗传承需要一个过程,需坚守灵魂保留精华,适应社会也受社会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有望让众多非遗技艺重返民间、重放光彩。
“生产性保护实质上是通过生产的过程,使得这样一门技艺在生产的这样一个流程中,通过传承人授徒等方式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张学平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产业化,因为一旦产业化,往往就带来大量的问题,譬如市面上现在出现了很多用树脂制作的假冒伪劣的类似的工艺品,这违背了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
米家船传人林宇说:“国家现在虽然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实质性的保护没到位,据我所了解的日本的匠人制度,当技艺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有需要被保护的资格,国家就养着你,不存在生存上的需求,也就有心情研究这个技艺,做深做精。”
“非遗保护一直以来都不提倡商业化,提倡生产性保护,二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性保护的原则必须是手工制作,商业化很多是使用机器,这是根本的区别。对于手工艺这类非遗就必须是手工制作。商业化、产业化都会用机器来生产,与我们保护的原则是相违背的。所以我们提出生产性保护的原则。”福建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和非遗保护处工作人员说:“我们也有一个生产性保护的基地,例如寿山石雕,即便是钻子来钻也是需要手工技艺的,不是输入电脑程序就能做得到,机器做出来的与手工完全是两码事。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生产性保护是它最好的途径,对商业化与产业化我们不提倡也不反对,不反对的原因主要是传承人需要生存下去,生存下去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