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沃夏克的“另一首”大提琴协奏曲

2017-07-14杨杰民

音乐爱好者 2017年7期
关键词:德沃夏克协奏曲大提琴

杨杰民

一位入门古典音乐不久的乐友来信说,他特别喜欢听大提琴演奏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大提琴协奏曲。这不禁让我想起六十年前我在苏联的一张78转/分的唱片上第一次听到大提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克努谢维斯基(Svyatoslav Knushevitsky,1908-1963)演奏的根据舒曼的钢琴独奏作品《梦幻曲》而改编的大提琴曲和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时的情景。大提琴那特有的温暖而深沉、浑厚而丰满的音色,将这两首名曲所具有的歌唱性旋律和内敛而复杂的感情演释得如此感人,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从此我就特别留意聆听大提琴演奏的乐曲,并收集大提琴各种演奏形式的音频资料。记得七年前,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大外孙要报名参加学校的课余器乐小组学习,小女儿征求我参加哪一个小组的意见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学大提琴!”

大提琴在提琴族乐器里属下中音乐器,有“音乐贵妇”之称。除独奏外,它在室内乐演奏或管弦乐队中经常演奏旋律优美和富于表现力的乐句,承担着旋律领奏的责任,并与低音提琴共同担负和声的低音声部。大提琴最早出现在提琴族乐器里是十六世纪,而1697年出版的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嘉切尼(Giuseppe Jacchini)用羽管键琴作为通奏低音的奏鸣曲小品则是大提琴传统意义上最早的独奏作品。那个时期意大利作曲家贝内代托·马尔切洛(Benedelto Marcello)和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也是大提琴作品的主要作曲家。特别是维瓦尔第创作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717年至1722年创作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被称为大提琴独奏乐曲中的“旧约全书”,是巴洛克时期的最重要的大提琴作品。

在古典时期,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和意大利作曲家路易吉·博凯利尼(Luigi Boccherini)为大提琴树立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们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或五重奏中,大提琴已经开始有独立的音乐旋律,承担起独奏的任务。他们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的协奏曲,特别是海顿的《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更是古典时期这一体裁中音乐内容和演奏技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不过到了十九世纪初的浪漫时期,由于室内乐以及乐队要在更大的音乐厅中演奏,原先用动物肠子制作琴弦的大提琴声音虽然柔和但不够明亮,而协奏曲创作的基本问题是要求独奏部分必须融入但又不能完全淹没在乐队的音色之中,因此当时的作曲家们除了创作大提琴独奏曲、奏鸣曲以及包含大提琴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室内乐作品外,似乎并不青睐大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像贝多芬这样的大作曲家都没有为大提琴写过一首协奏曲,只写了一首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的三重协奏曲。

随着动物肠子制作的琴弦被细钢丝制作的琴弦所代替,以及琴颈的加长、指板的加长和琴码的升高,大提琴发出的乐声变得清晰明亮,所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大提琴协奏曲这种创作形式才又逐渐升温。不过,直到舒曼于1850年完成了《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后,大提琴才有了第一首真正的浪漫时期的协奏曲名曲。继舒曼之后,西班牙作曲家拉罗的《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法国作曲家圣-桑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一批作品的出现,特别是德沃夏克和埃爾加的两首作品,将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水平推到了巅峰。

提起十九世纪捷克伟大的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那部不朽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古典音乐爱好者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翘起大拇指。这部作曲家晚年在客居美国纽约期间继《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之后创作的最后一部大型器乐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无与伦比的感人旋律和炉火纯青的创作技艺,一百多年来不知打动过多少爱乐者。难怪勃拉姆斯在听了这首作品后会感慨地说:“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大提琴协奏曲也可以写得如此出色?”

不过,许多爱乐者或许并不知道,德沃夏克一生一共写过两部大提琴协奏曲,其中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第二部,有关这部作品的介绍随处可见,而他的第一部大提琴协奏曲——《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则并非常少见。

《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又名《青春协奏曲》。1865年,二十四岁的德沃夏克正在布拉格临时剧院管弦乐团担任见习作曲家和中提琴手,乐团里有一位名叫卢德维特·佩尔(Ludevít Peer)的年轻人,尽管比德沃夏克小六岁,却是一位优秀的大提琴手。佩尔请德沃夏克为他写一部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答应了,不过当时他认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音响较弱,所以在这年的6月30日只完成了这部“协奏曲”的钢琴伴奏版本,给它的曲名是《由钢琴伴奏的大提琴协奏曲》,并没有打算马上写作乐队协奏的版本。这年夏末,佩尔带着这部作品的手稿离开布拉格,去德国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佩尔从来没有演奏过这部作品。1904年,在德沃夏克逝世几个月后,佩尔也去世了。

直到1925年,这部手稿才在佩尔的遗物中被发现(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中),于是,这部用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协奏曲”最终在1929年纪念德沃夏克逝世二十五周年时首演了。一年后,也就是1930年,经过德国作曲家君特·拉斐尔(Günther Raphael)的剪裁、编辑和配器,这部大提琴与管弦乐队的演奏版本由大指挥家乔治·塞尔与大提琴家汉斯·明希-霍兰德(Hans Münch-Holland)合作在布拉格首演,反响不错,但后来乐界发现拉斐尔对德沃夏克的原稿做了过多的改动,因而这个改编版本受到了批评。1975年,捷克音乐学家和研究德沃夏克的专家亚米尔·布尔格豪塞(Jarmil Burghauser)与大提琴家米洛斯·萨迪沃(Milo? Sádlo)重新整理改编了一个由乐队协奏的版本。1976年,捷克苏普拉风(Supraphon)唱片公司推出了由萨迪沃演奏大提琴、捷克爱乐乐团协奏、瓦茨拉夫·诺伊曼(Václav Neumann)指挥的这个改编版本。2002年,该唱片公司推出了捷克大提琴家伊日·巴塔(Ji?í Bárta)和钢琴家扬·切克(Jan Cech)演奏的德沃夏克《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原始版本,即大提琴和钢琴演奏的版本。2011年,苏普拉风唱片公司又推出了由捷克青年大提琴家托马斯·雅姆尼克(Tomá? Jamnik)独奏、托马斯·奈托皮尔(Tomá? Netopil)指挥布拉格广播交响乐团的一个新版本,这一版本是在对德沃夏克最初的钢琴协奏版本与布尔格豪塞整理后的乐队协奏版本作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后,做了一些细微修改后的版本。

这里顺便要提及的是,德沃夏克的一些早期作品都有类似的遭遇。例如同样是在1865年,德沃夏克为参加当时德国举办的作曲比赛而创作了《C小调第一交响曲“茨洛尼斯的钟声”》,但作品最终未能入选,送选的手稿也未获归还,德沃夏克也没有去追回手稿。1882年,一位二十二岁的捷克东方历史学者鲁道尔夫·德沃夏克(Dr. Rudolf Dvo?ák)在莱比锡的一家旧乐谱店发现了这部手稿,但一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将手稿公诸与世,德沃夏克在世时也不知道这首作品的手稿已被找到。 1923年,鲁道尔夫·德沃夏克的儿子在他父亲遗留的一卷档案中发现了它。1936年10月4日,德沃夏克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正式首演,此时离作曲家逝世已经三十二年了。

所以,如同他的其他早期作品一样,德沃夏克没有机会去修订和完善他的《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在这部作品最初的大提琴与钢琴的版本中,第一和第三乐章分别长达二十五分钟和二十一分钟,而中间乐章大约八分钟。布尔格豪塞在编辑这首作品的乐队协奏版本时,巧妙地对第一和第三乐章进行了“瘦身”处理,保留了乐曲核心的内容,其配器和乐队化的处理也非常自然,毫无斧凿的痕迹,那音响明亮、色彩绚丽而充满坚强生命力的独特格调令“不明真相”的听众绝对会相信它就是德沃夏克写的作品。整首作品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所以这首协奏曲的别名叫“青春协奏曲”),那令人愉悦的主题和沁人心脾的旋律深刻地反映了年仅二十四岁的年轻作曲家面对春日明媚阳光下绚丽花朵遍地绽放的波希米亚原野,油然而生的对乡土、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无限憧憬的深厚感情。这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只有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纯洁灵魂的追求。德沃夏克特有的将自己的欢乐、忧愁、眷恋、渴望与故乡、家园的一草一木都融为一体的创作意境在这首作品中得到了比较准确的体现。勃拉姆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任何一个作曲家都可以用德沃夏克扔进废纸筐中的作品草稿来成就自己。”这句话对布尔格豪塞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在音乐史上,也许只有十九世纪初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舒伯特才有如此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难忘旋律,即使那些被他认为并不重要而扔在角落里的作品都会被人反复地用来进行“再创作”。

德沃夏克的《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行板,较快的快板。这个乐章与后来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一样,带有某种“英雄性”的气质。第二乐章,缓慢如歌地。第三乐章,回旋曲。和后来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一样,回旋曲的主题也是坚毅而果敢的。在演奏时,第一和第二乐章是连续的。尽管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早期的作品,乐队配器也非德沃夏克本人所作,不过布尔格豪塞是捷克当代研究德沃夏克和整理德沃夏克作品的权威(德沃夏克作品编号中除普通的“Op.”外,有的还标有“B”,这个“B”就是“布尔格豪塞”的缩写),因此这首由他整理而成的德沃夏克作品是一部作曲笔法娴熟的极具可听性的大提琴协奏曲。

正因为这样,近年来,德沃夏克的这部《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唱片公司的出版清单上,除上面已经提到的几种版本外,还有2013年DG公司推出的1961年6月录制的由富尼埃(Pierre Fournier)与柏林爱乐乐团演奏、乔治·塞尔指挥的拉斐尔的版本,2010年CPO公司推出的由大提琴家雅菲(Ramon Jaffé)与德国莱茵爱乐乐团(Rhenish Philharmonic)演奏、俄罗斯指挥家莱斯金(Daniel Raiskin)指挥的版本,以及2013年Hyperion公司推出的由英国大提琴家艾塞里斯(Steven Isserlis)与马勒室内乐团演奏、丹尼尔·哈丁指挥的版本。

德沃夏克身后共留下了一百六十首各类作品,其中为大提琴创作的作品只有六首,不算太多。然而,除了上面说的两部协奏曲外,其他几首如《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G小调回旋曲》《寂静的森林》等也都是大提琴音乐文献中的精品。可以这样说,很少有哪位作曲家的作品能像德沃夏克那样,让我永远感到亲切。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会让我感动,让我着迷,这无疑也是我愿意花数千字的“笔墨”来向这位来信的乐友和其他爱乐的朋友们介绍和推荐这部作品的缘由。

猜你喜欢

德沃夏克协奏曲大提琴
请让我独处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德沃夏克:胸怀爱国热忱的作曲家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动手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