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取向对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
2017-07-14温志伟张淑慧
温志伟,张淑慧
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处
课程实施取向对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
温志伟,张淑慧
哈尔滨体育学院研究生处
2000年我国正式审核通过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更新课程设计的观念、转变课程实施的方式、重建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是新课程改革是否有所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课程实施的本质在于不同人群对于课程实施不同认知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探讨如何使课程有效的实施,要综合考虑不同的课程实施价值取向,从不同课程实施取向中研究更深层次的课程实施策略。
课程实施;价值取向;体育教学;启示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领导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课程改革运动”,尽管最终在60年代末失败,却让人们意识到,不管课程计划如何的完美无缺,都必须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在美国“课程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这个背景下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课程学家J.Snyder,K.Zumwalt和F.Bolin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归纳为“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创生取向”这三种基本形式。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的过程要按部就班的根据课程计划所设定的程序来进行。它认为课程实施方案需要精益求精,以此使得所有教师“谁教都可以”。忠实取向是最早出现的课程实施取向,也在教育发展和课程发展上影响深远。
(2)相互调试取向
相互调试取向认为课程实施不仅要按照课程方案、教科书、教学指导、教案等固定计划的内容,还要综合考虑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实践情景。课程实施的相互调试取向是对忠实取向的一种超越,它的“相互性质”考虑到了课程计划与实践情景的交互性,也体现出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过多的关注结果。
(3)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即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课程设计的过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育实践经验,课程计划在本质上只是创造教育实践经验这一过程的可选工具而已。①
二、课程实施取向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身体基础。学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基础知识,习得基础技能,同时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②”这种身体运动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密切结合,具体体现在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从三种课程实施取向综合的去考虑如何进行体育的教学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并不是单一化的,并不能舍弃其他两种价值取向而仅仅依赖单一的课程实施取向来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我们在选取价值取向时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根据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情景来灵活运用,要考虑到体育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对于基础的运动技能和运动知识,最主要的取向应该是忠实取向,多数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活动,以便使学生可以尽快熟练掌握这些“结构性知识”的非直接经验,在运用忠实取向的同时也应该辅以相互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以此来提高学生具体应用的能力。例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教师前期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对前滚翻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而在教学后期可以采用创生取向将前滚翻技术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前滚翻技术来保护自己。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中谈到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要坚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相互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对于体育课程中具有较大应用性的“操作性技能”应该坚持在相互调试取向的基础上积极向创生取向靠拢,以期学生可以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操作的“完美融合”。例如在足球教学中的带球过人技术,仅仅依靠课程标准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情景时刻调整课程计划,并且以课程计划为工具,积极的在教学情境中去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
综上所述,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而课程实施最重要的就是不同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教育界把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分为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三种。课程实施的取向是不断发展而来的,每种取向都有其自身的利与弊,其中的利与弊对体育教学都有若干启示,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刻板的“照本宣科”,要创造性的去应用各种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赵玉英,张典兵.教育学新论
②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赵玉英,张典兵.教育学新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40-241.
[3]刘昕.关于体育课程实施若干问题的理论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9:81-84.
[4]胡庆山,孙岩,王健.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及本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2:74-79.
[5]乔来明.整体动态视域下体育课程实施取向解读及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