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地区民族院校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
2017-07-14王红峰
王红峰
大连民族大学
沿海地区民族院校的就业现状及对策
——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
王红峰
大连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和谐稳定,而处于沿海地区的民族院校就业难近年来愈发突显。本文从沿海地区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入手,分析其形成的共性和个性原因,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从学校层面和学生个人层面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希望促进此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沿海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
全国的民族类院校有15所,包括独立院校在内的民族地区高校有近300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的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65%,且从数量上来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目前这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不容乐观。而居于非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就业工作的开展将更加困难。
一.沿海地区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民族院校的共性
首先,客观而言,民族院校自身的特殊性是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民族院校的显著特点就是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较高,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60%以上的学生为少数民族,其中大部分又来自民族地区,每年有将近70%的毕业生意愿回到民族地区就业,新疆生源的毕业生回乡就业率将近90%,而西藏生源的毕业生回乡就业率则达到100%。由于近几年地方政府机关缩减编制、国有企业不景气,少数民族毕业生生源地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
其次,社会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即使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一些用人单位戴着有色眼镜对民族院校和民族院校的毕业生持有偏见,认为民族院校的毕业生流动性太大,将来必会回到家乡就业。另外,他们普遍认为民族院校的学生基础条件不好,综合素质比不上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所以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愿在民族院校举办招聘活动,这也极大地减少了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再者,民族院校毕业生的自身也存在着影响其就业的不利因素。第一,缺乏自信心。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来自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老、边、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导致其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社交压力和就业压力。而巨大的压力之下,又往往导致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即使就业后,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强,因此没有太大的市场竞争力。第二,综合素质不高。人才的竞争简而言之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毕业生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民族院校的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英语水平偏低、计算机能力不强、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创新进取精神不足等等,而这些都是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不相适应的。以上这些不良的个人因素常常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求职择业中处于被动局面,经常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2.沿海地区民族院校的个性
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大连民族大学位于黄海之滨的大连市,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像大连这种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在高考时对于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初衷都想大学毕业后在此寻找发展机会。但是经过四年的学习,不论是观念还是心理方面发生了变化,一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倾向于回家就业。而家乡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基本在大四上半年,这就使得远在沿海地区的毕业生无法及时参加当地招聘会或者实习而错失就业最佳时机。
二.解决沿海地区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1.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就业。为迎合毕业生关注动向,2015年10月,大连民族大学注册建立了“大连民大就业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由近十人组成的专业团队负责日常运营,每天发布最新招聘信息及职场动态,便于毕业生及时掌握就业政策、求职知识和就业工作流程以及常见问题。此外,大连民族大学召开的大型校园双选会上,学校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众多招聘信息制作成微信二维码墙,极大吸引了毕业生及企业的关注,形式新颖,效果显著。
2.提升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帮助少数民族毕业生生多渠道就业,大连民族大学全年举办了多场次免费拓展就业渠道的报告、讲座和培训。例如考公务员讲座、考研院校选择及复试调剂指导、自主创业报告、跨境电商等互联网+现代服务业报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其备考和创业。为增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多角度帮助学生夯实职业能力,免费为学生开展英语四六级备考课程,大力引进由政府付费的普惠制培训,这些学生通过普惠制职业技能培训,极大提高了求职择业能力。
同时,针对维、藏等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大多回家乡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师考试等情况,学校在继续办好公务员考试培训班的同时,为少数民族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开设培训班。
3.加大民族地区的就业市场拓展
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意愿,大连民族大学每年组织专人赴云南、广西、贵州、内蒙古、青海等地联系用人单位、走访合作企业和地方人社部门,为毕业生代投简历,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毕业生生源地就业工作。这项举措极大拓展了民族地区的就业市场。
4.发挥沿海地区的地域优势
为了解决少数民族毕业生无法在在校期间去外地实习的困难,学校应大力拓展本地就业市场,挖掘本地用工需求,尤其是大连这座吸纳能力较强的城市,对于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总之,沿海地区民族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民族团结和民族经济发展,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需要毕业生个人、学校、社会和国家的多方面共同努力。
[1]黄彩文.新形势下做好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云南教育,总第77期2001,19(27):52~54CN53-1011/G4.
[2]冯景,仲天宝.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2017(3).
[3]白树泉,刘宪春.当前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王红峰,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任大连民族大学就业管理科科长。
大连民族学院自主科研基金《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项目号2015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