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7-07-13叶军勇
叶军勇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的教学纠结着这些老话题:语文教师备课是最辛苦的,学生学习中上语文课也许是最有趣的,可一到复习考试时却感到最茫然;学生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期望很高,因为中考各科考试成绩就属语文科成绩最难估而它又对整个中考成绩起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最折腾人的一门学科了。
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几乎占了八成,在各年的中考试卷中,阅读分值约为五十分(其中文言文为十几分,现代文三十多分)。可以说,阅读教学几乎霸占了整个语文课堂。可最后的教学效果又是怎样呢?颇有吃力不讨好之感。
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特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试探索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途径。
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备课时必须心中有谱:阅读课学生需要学到什么?老师想让学生学习到哪些知识?二者的统一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争议大,分歧多,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目标的认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这个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体现,谁是第一位的?也常听一些语文同行说,语文课总是不能按照规定的课时完成任务,我也有同感。于是思考这一症结何在,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其实,一篇课文要学些啥,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些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老师,这就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一次语文优质课公开教学上,听一位同行上七年级上册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位教师教学的环节是:了解字词,理清课文情节(抓住记叙的要素)、找出最打动你的地方、练习说话(旨在让学生体会课文表现的道理)拓展、出示一首诗(也在让学生理解道理),最后让学生写出遇到过的困难。我认为这位教师淡化了对文本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我以为这样一节阅读教学课无异一堂政治课。
对于一篇课文,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自己读后,思考哪些是自己能读懂的,哪些可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能解决的,哪些又是需要老师点拨的,教师要心中有底,才不至于事倍功半。阅读教学往往有两种情形:一是太过,教师把自己知道的语文知识悉数教给学生,可谓“知无不言”;二是应教的知识却没有到位,“蜻蜓点水”一般。当然,要做到恰如其分,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又如不少的同事在教学初中文言文时给学生专题讲解虚词用法,文言句式语法,试想这个学段的学生能否有能力接受这些知识点?事实上,在阅读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两个因素:学生实际,即学生的年龄、已有知识水平、学习习惯、生活阅历等,新版课标提出“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课标对各个学段的要求及教材的要求相结合,这个学段阅读目标要落实到课文中。
我认为一篇课文教师不应教的太冗杂,在教学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尤其是涉及到文学作品。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每届在初一年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天就教导学生:读书就是把长的文章读短,或者把短小的文章读长。即篇幅长的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主旨这就是算是读短了。而短小的精美文章,要能读出文字以外的内容,要有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在文字背后的丰富感情或意境等。这种方法就是纲举目张之妙。我在教学冰心的《谈生命》时,就让学生抓住两个比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以及结尾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若,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明白主旨。这样学生的眼界一下子就开阔起来了。
但在读诗词及短小意丰的文章时,我则引导学生要学会挖掘隐含在文字之外的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多角度地与读者对话。如学习杜甫的《春望》,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这也许是解读本诗较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主动走近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然后再从语言上去品味诗人如何将这种国伤、家思与个人的情感融在一起,字里行间处处情,让学生品出语言之魅力,感受语言之美,相信这样不少孩子会真正地爱上诗词。
当然,学生阅读之法,可谓种类各异。语文课堂就是一个语文阅读学习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用自己多年来语文阅读的一些经验给学生做引领,同时,更多的是学生在博取众长后能有自己的发现与独到的方法,这才是终极目标。
三、要收获哪些知识点是明确阅读的最终目的
语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吸取智者在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智慧。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我们的心灵获得美的享受。因此,阅读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思想得到震撼、感动,得到语言的美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如此,閱读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读懂作者,然后或是产生共鸣,或者是批判丑陋。
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读和感悟孟子精深的思想内涵,让学生随着自己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加深理解。
有很多专家和同行发出疑问:如果没有中考的压力,学生还会有兴趣学课文吗?这当然不只针对语文科而问,可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可以让学生在忘记考试这个目的,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的。因为可以通过阅读获得智慧,纯洁情感,澎湃心灵,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这种愉悦是当下的快餐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不少的阅读教学脱离语言本身的美而求其他,缺乏品语言之魅力。阅读教学要以文本解读为本,以语言感悟为核心,这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课。
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要化繁为简,学生才会喜欢并主动去学习,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率才会真正达到有效、高效。